四川水稻三化螟的发生特点和防治对策

专家建议

四川水稻三化螟的发生特点和防治对策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0%,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0%左右,大约占商品粮的50%,城乡居民60%以上的家庭以大米为主食。因此,水稻生产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四川水稻常年种植面积3000万亩,水稻螟虫造成的损失占水稻病虫害损失的40%,为各病虫损失率最高的害虫。其中,三化螟近年来在四川盆地局部地区呈明显上升趋势。

三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食性单一,主要危害水稻。幼虫蛀食稻茎秆,苗期至拔节期可导致枯心,孕穗至抽穗期可导致“枯孕穗”或“白穗”,转株为害,形成“虫伤株”。如果没有做到有效控制,将造成重大损失。

一、近10年来我省水稻三化螟的发生动态

1.三化螟的发生区域正向成都平原、川东、川中逐步蔓延 据调查,除攀西高原、雅安三化螟常发区外,全省三化螟总体为轻到中等发生,但是在局部扩展蔓延较为迅速。通过调查分析全省三化螟种群上升的情况,成都市青白江区2004年三化螟发生急剧上升,2004年发生面积达7万多亩, 发生范围也由丘陵区向平坝区扩散,成为当地的优势种群。2006年中江县三化螟冬后基数达1054.3头/亩,首次超过二化螟,占水稻螟虫的54.3%。2010年三化螟重发区扩大到金堂、新都,2013-2014年扩散到川中、川东地区,如乐至、射洪等地区。

2.三化螟在川西北的发生量呈上升趋势 2009年以后,剑阁、阆中、江油、梓潼三化螟冬后基数上升明显。2009~2010年剑阁、江油、三台、阆中均出现一个三化螟发生高峰,2011~2012年相对回落,2013~2014年,三台、梓潼、阆中三化螟冬后虫量剧增,超过了历史最高虫量。

二、我省水稻三化螟的主要防治对策

三化螟大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耕作制度变化、作物品种更新、适宜的气候条件、栽培管理不合理及滥用农药等综合因素所致。因此,在防治策略上,切断虫源是基础,综合防治是关键。

1.农业防治

(1)压低虫源基数 由于三化螟只能在稻桩里越冬,控制越冬虫源对于降低三化螟危害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因此,翻耕灭虫,灌水灭蛹是行之有效的农业措施。通过翻耕使一部分越冬幼虫裸露,通过干旱、冷冻、鸟啄、禽食等,达到减少越冬基数的目的;在三化螟预蛹期灌深水灭蛹,一般保持水深6厘米左右,3~4天后排干。

(2)选择抗虫水稻品种 首先要选择抗虫较好的品种,结合优质水稻生产,调整水稻品种布局,推广种植优质中迟熟品种,使破口抽穗期避开二代三化螟卵孵盛期,恶化二代三化螟蚁螟的食料条件,降低其侵入率、存活率和为害率。

(3)调整水稻播栽期 调整水稻生育期以避过三化螟侵入高峰,恶化二代三化螟蚁螟的食料条件,可有效降低其危害。水稻处于圆秆拔节期时,表皮坚硬,对蚁螟抗性最强,此时蚁螟侵入明显下降。所以,生产上可以调整水稻生育期,使蚁螟侵入期与圆秆期相遇。因此,应控制好播栽进度,做到快(15天左右栽插完)、集中、适度推迟,使水稻破口期出现在7月下旬,可以导致第二代幼虫96%以上滞育越冬,三化螟发生危害世代数由3代变为2代,从而大大地降低越冬基数。

(4)采取恰当的农艺措施。人工采卵、剪除白穗、枯心、枯鞘。同时结合整治大田环境,铲除烧毁沟埂路边草,销毁冬闲田和在地作物中的秸秆,恶化三化螟幼虫越冬环境,降低其越冬存活率。

2.化学防治措施 如果不从一代抓起,在发生量较大的情况下,就难以把二代为害控制在允许水平之下;同时一代主要发生在秧田,防治面积和水稻发生量相对较小,防治成本低,效果好。因此,控制三化螟的为害,一季中稻区化学防治的策略是:“狠治一代,主治大田,二、三化螟兼治,压一控二”早防早治压低基数,根据二代发生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挑治白穗团。

(1)抓住防治适期 三化螟是钻蛀性害虫,一旦蚁螟钻入稻株,药剂防治效果将明显下降,二代往往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掌握适期用药防治十分关键。三化螟施药防治适期应在蚁螟盛孵高峰期,水稻正处于分蘖或破口危险生育期,防治枯心施药时间掌握在卵孵高峰期,防治白穗施药时间掌握在卵盛孵期内水稻破口初期,坚持“早破口,早施药;晚破口,晚施药” 的原则。

(2)实行达标防治 四川省一季中稻区三化螟防治指标:当水稻处于分蘖期,孵化率为20-30%时,对于亩卵块在50块以上的田采取普治,50块以下采用挑治;当水稻处于孕穗至抽穗期,卵孵化率5-15%时,亩卵块60块以上,及时开始防治。

(3)合理选用农药 应选用高效长效低残毒内吸药,注意农药品种的轮换使用,减缓三化螟抗药性的发展。药剂可用每亩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克、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8克、18%杀虫双水剂400 毫升拌湿润细土15千克撒施或兑水60千克喷雾。

(4)改进施药技术 要用足水量,尤其对二代三化螟的防治,手动喷雾器每亩用水量在50千克以上,机动喷雾器每亩用水量不低于10千克;施药时做到喷洒均匀,不留空白。二代三代螟虫发生期间田间缺水会影响药剂传导。施药后下小雨,只要稻田药水未流走, 平均防治效果亦达90 % 以上。因此有条件的要保证田间有2~3 厘米以上水层。

3.积极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 20世纪90年代推广了频振式杀虫灯诱蛾,取得了较好的控虫效果。利用昆虫性信息素也可有效地控制三化螟的发生危害。此外,稻鸭共育对三化螟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建议三化螟在发生期第一代时,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可采用印楝素、阿维菌素等生物防治手段建设无公害或生态防治技术体系和示范区。在第三代发生期采取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混合使用,可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对有益生物种群的杀伤,从而达到持续控害的目标。

4.利用天敌控制三化螟种群 三化螟幼虫及蛹期的寄生性天敌种类甚多,基本上属于适应茎秆内生活寄生。幼虫在侵入之前和转株危害时,常常会被稻田内多种捕食性天敌所捕食,引起幼虫死亡。

三化螟卵期的主要天敌有等腹黑卵蜂、长腹黑卵蜂、稻螟赤眼蜂,这3种寄生蜂属于卵捕食的螟卵啮小蜂,仅能寄生于三化螟表层的卵中,其卵粒寄生率可达40-50%。螟卵啮小蜂幼虫早期生活在一个卵中,随着幼虫的成长而继续取食附近的卵粒,每头幼虫平均可取食4粒卵。除此以外,还发现稻红瓢虫、八斑和瓢虫、狭臂瓢虫、印度长颈步甲、青翅蚁型隐翅虫等捕食虫卵的天敌。

(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 陈庆华 陈晓娟 张 鸿)

主 编:刘建军 地 址:成都市净居寺路20号

副 主 编:张 ? 杨季声 (四川省农科院信息所内)

责任编辑:万志玲 电 话:(028)84504995

电子信箱:kjdtcn@yahoo.com.cn 邮 编:6100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