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夏粮增产须破除瓶颈

记者近日在渭南、咸阳、宝鸡等陕西夏粮主产区采访时了解到,从5月下旬开始,陕西夏粮收获已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展开。受春季降水充足,赤霉病、小麦麦芽虫病防控及时有效,田间测土配方科学施肥等农业新技术的落实等多重因素带动,陕西以冬小麦为代表的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接受记者采访的许多粮农及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人认为,陕西粮食增产仍大有潜力可挖,但土地流转困难、农业基础设施较差、旱地农业灌溉难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粮食生产,未来亟需从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入手,拓展增产空间。

——夏粮增产近一成

在渭南市临渭区向阳街道办事处马家村,记者见到了正在组织机械入地收割的渭南永辉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水潮。他说,马家村所在的地块属于旱塬地带,由于灌溉条件不足,平时一亩地的产量也就是500斤左右。但自去年秋播以来,不论是冬灌还是春灌的“关键节点”,总会有及时的降水对麦田进行滋润,加上今春防控小麦赤霉病、麦芽虫病及时有效,马家村1000亩麦田的产量,达到每亩800到900斤不成问题,迎来历史上少有的丰收年景。

记者在宝鸡市陈仓区高家?俅宀煞檬笨吹剑?丫?墒斓男÷蟪な普?耄?捎诠喔瘸渥慵胺莱娴昧Γ?÷罂帕R惨斐1ヂ??⒎绱倒??黄??诙?穆罄松跏窍踩恕?014年11月,高家?俅逭?阶⒉崃恕胺崆煜执?┮涤邢薰?尽保?髯?敬逋恋?70亩,帮助农民“托管”田地,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除草,统一防病,统一人工去杂的“五统一”生产方式,粮食产量显著增加。

高家?俅迮┮蛋熘魅胃吒?盟担?衲旮呒?俅逯饕??值钠分质切≠?2,夏粮亩产达到1100斤,比去年增加了200余斤。宝鸡市陈仓区农技中心主任王录科说,目前陈仓区共有土地托管公司2个,百亩以上的种植大户7个、农业专业合作社14个,土地流转面积上万亩。“初步测算,今年陈仓区36.174万亩小麦总产达到了13.9万吨,平均亩产达384.5公斤,单产、总产分别较去年增幅14.8%、15。2%,是历史上最好的一年。”

陕西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李思训说,今年全省夏粮播种面积1837万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628万亩,较上年增加4万亩。“去年秋播以来,陕西雨水相对充足,时空分布均匀,各项农业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夏粮生产形势多年不遇。经过农情调度汇总、基点县理论测产和专家分析评判,陕西小麦亩穗数和穗粒数均较往年有所增加,预计今年夏粮和小麦单产创历史新高,总产为2000年来最高,有望比丰收的去年增加8%左右。灌区小麦好于上年,旱地小麦尤其是渭北中东部增产显著。”李思训说。

——粮食生产前景广阔却存有制约因素

记者在陕西多地采访后发现,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连年风调雨顺,陕西粮食生产保持了多年的丰收和增长态势。未来,要想使粮食产量继续保持稳定乃至增长,前景虽十分广阔,但制约因素仍不容忽视。

李思训说,从2006年开始,陕西由原来的粮食产需紧平衡省份,转变为净调入省份,每年的调入量在40亿斤以上,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粮食种植面积的持续下降。从生产条件看,陕西粮食产区仍是“靠天吃饭”,农田设施严重落后成为粮食增产的最大制约因素。“目前,陕西基本粮田中有灌溉设施、能够旱涝保收的只有30%;另外,全省中低产田面积仍然较大,高产田只占全部粮田面积的15%,加大改造中低产田已经成为粮食生产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李思训说。

记者在陕西多地采访发现,随着“托管”面积的逐步扩大,一些种粮户所流转的土地因水、电、井、渠等农田基础设施老化失修,进一步制约了粮食产量的提高。2013年,宝鸡市陈仓区虢镇镇东堡村村委会将村上的900亩土地从村民手中流转过来,委托“宝鸡市东阳种粮托管有限公司”,进行统一耕种。东阳种粮托管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宝红说,在这900亩土地上,大部分农业设施老化失修,不能发挥作用。“根据测算,仅打井一项就需投入资金100万元,加上田间道路、渠道等的修建维护费用,少说也要500万元左右,而如此大的资金投入,对于公司来说,确实承担不起。目前,公司尚有100多亩的土地因无水灌溉只能靠天吃饭,雨水好时每亩产量能到达到八九百斤,干旱时节,每亩产量能达到300斤就算高产了,严重时甚至面临绝收。”杨宝红说。

宝鸡市陈仓区农技中心主任王录科说,一些地方土地流转价格不合理且随意性较大,影响了粮食生产,“而且,越是穷的地方流转费用越是逐年增加,已经由前几年的200多元一亩旱地,上涨到现在的1200元。一路攀升的流转费用,让一些种粮大户知难而退,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当前土地流转中最大的阻力。”

记者了解到,对于大多数陕西粮田而言,夏、秋两料作物每亩的盈利区间在600到800元,但动辄800到1200元的流转成本,这种情况普遍存在,成为粮食规模化生产的最大“拦路虎”。“另外,在土地流转中,一些农业合作社‘空壳’现象非常严重,真正按合作社经营方式运作的不多,管理上不够规范,作用不明显,多数在村集体进行注册登记,没摆脱官办色彩。”王录科说。

陕西省凤翔县绿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罗文辉说:“国家惠农政策如粮食生产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均以一卡通方式发给原土地所有者农户,一些农民即使不种粮也能得到国家补贴。国家的农业粮食补贴成了农民的收入补贴,而真正从事粮食生产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却很难得到耕地之外的补贴支持。”

另外,个别农资价格近年来普遍增幅较大,也增加了农民的种地成本。高家?俅甯敝魅纹炎诶袼担??昀磁┮?⒏春戏实扰┳试龇?淮螅??臼俏戎杏猩?那魇疲??蛩丶鄹裨龇?洗螅?乇鸾衲暾堑搅嗣慷?800元,较去年上涨了200元。“这些都增加了种地的成本。”蒲宗礼说。

——拓展增产空间应多举措入手

陕西基层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和部分粮农表示,为了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增长,既要不断改善粮食生产条件,也要破除粮食增产的体制机制制约。

陕西省农机局副局长段保群说,“田成方、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是规模化经营条件下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的基础条件,未来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主体,应坚持“小机自有、大机互助”的模式,由国家对中小农机具购置在原有补贴标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补贴数额;对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的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主体,购置所需大中型农机具国家应补贴总价格的一半以上,增强其综合实力,更好地为农户服务。同时,对规模型经营主体建设晒场、库房、机具棚等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按农用地管理,并纳入国家基本建设项目优先投资。

杨宝红说,希望国家能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体现“谁多种粮食,就优先支持谁”的惠农政策。王录科说,要想粮食增产,就必须加大对旱区农业的水利设施投资。“而国家现行的‘以水养水’政策及随之而来的出钱多者用水多的阶梯水价机制,导致水利部门的农田灌溉方式非常不合理,往往是丰水季节满渠道是水,而干旱季节却面临无水可放的尴尬。由于放水不及时,导致农作物错过了最佳灌溉时期,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的提高。同时,也与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初衷相悖。采用终端统一水价,是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的可行方式。”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曾在2014年出台规划,准备到2020年完成190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使每亩粮食增产100斤以上。而记者最近发现,由于此项政策涉及国土、水利、财政等多个部门,因此存在一定程度的“多龙治水而不灵”的现象。陕西省农业主管部门一位负责人表示,为了加快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应该将国土部门的土地整治,水利部门的基本农田建设,财政部门的农业综合开发进行整合,加快这一惠农支农政策的落地水平和能力。(来源:新华网陕西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