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农作物是把双刃剑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直言,我国粮食产出和需求间的突出矛盾,已经不允许我们搁置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报道称,对于转基因技术,我国官方一直有着明确态度:“加快研究、推进应用、规范管理、科学发展”。与此同时,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至今常常在网上被争论。质疑者称,转基因产品可能危害生物多样性,虽然目前无法证明转基因有害,但不意味着将来一定安全。甚至有激进观点认为,转基因技术是跨国生物技术公司与科学家联手的骗局。

有人说,转基因作为一种新技术存在风险,建议在争议消除前先使用传统技术,借时间之手,来了解和规避风险。这种建议是否可行?

吴孔明表示,我国有18亿亩耕地,即便在去年九连增的基础上,中国的大豆进口是5800多万吨,再算上大米、小麦、大麦、油菜,算下来是8000万吨。如果要栽成土地,就是8亿亩。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土地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一样,用传统的一些方法来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的出路必须通过现代的高新技术来支撑我们农业的发展。

吴孔明说,抵制转基因技术带来的结果将是,为了在旺盛需求下保证粮食自给,我们将不得不放弃油料、棉花等一大批作物的安全。对中国,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谨慎对待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

“转基因的食品安全问题和生态影响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仍存在较大争议,欧洲国家对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和研究尤其谨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元红在接受《中国财经报》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对转基因作物的实验室研究发展比较快,但对其商业化种植和推广也采取了非常慎重的态度。

所谓的转基因技术就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目的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他生物体培育出期望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转基因作物与普通作物相比有何不同?张元红告诉记者,由于市面上常见的除草剂、除虫剂,往往只能应对一种或相近的几种杂草和害虫,仅除草剂、除虫剂耗费的成本就不小。而转基因技术运用在粮食品种上,主要作用即抗虫和除草,会节省相当一部分成本。

事实上,早在1997年和1998年,我国农业部就批准了5种转基因植物的商业化生产,包括抗虫棉花、改变花色的矮牵牛、延熟番茄、抗病毒甜椒和番茄。之后,还批准了转基因木瓜和转基因杨树的商品化生产。不过,目前国内的转基因技术并未放开,仍处于科研阶段,需要经过安全认证才可能进行商业化种植,目前市场上流通的转基因产品大部分为进口产品,如大豆等。“现在,我们国家的食用油大概有70%来自于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张元红说,根据2009年的数据,全球大豆种植中有3/4是转基因品种,棉花有50%的转基因品种,玉米为26%左右,而油菜有20%以上是转基因育种。

据悉,目前,我国科学家植物转基因研究整体上已居发展中国家的领先水平,某些研究成果已接近国际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然而目前我国种植的转基因农作物主要是抗虫棉。2009年,540万公顷的棉花种植面积中68%的耕地种植转基因棉花。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后,每公顷抗虫棉化学农药用量减少了约47公斤,国内每年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1—1.5万吨,相当于我国化学杀虫剂年生产总量的7.5%左右;棉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棉农的劳动强度显著下降,棉农中毒事件降低了70%-80%。

尽管转基因作物的优点在于可增加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以及降低生产成本,但是其弊端在于风险的不可预期。转基因作物会不会使土壤变质或者对环境造成危害等方面只能由时间来证明,因此转基因作物尤其是口粮的大规模商业化种植各国态度不同。

文章来源:财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