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工作
近年来,我国安徽、浙江、内蒙古、湖南等地陆续开始试点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多地气象部门出台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业务规范,结合当地特色农业发展,深入调研农民需求,完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为精细化灾害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助推农业气象保险发展。本期策划为您展现部分省(自治区)气象部门在做好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道路上进行的探索。
安徽:庄稼也有“医疗保险”
今年第一季度,安徽省池州市种植业承保午季作物77.13万亩,其中小麦承保30.91万亩,油菜承保46.21万亩;此外该市特色茶叶保险承保3.7万亩。
在安徽,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农业气象保险以挽回庄稼因灾而造成的损失。“天气指数农业保险像是我们庄稼的医疗保险,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宿州市??徘?蟮暾蛉?锎宓呐┟裾藕榱了怠?/p>
自2008年起,针对种植户、养殖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投保无门的情况,安徽省气象局深化与农业保险公司合作,先后推出了水稻、小麦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并于2011年4月完成了首次赔付,其中“小麦种植天气指数保险”于2013年9月通过中国保监会正式批准,开创了“国内小麦天气指数保险”的先例。
近年来,安徽省气象局制定了《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发布业务规定》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勘灾定损气象认证业务规范》,重点围绕小麦、水稻两大主产作物,提供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评估报告以及农业保险理赔气象认证报告等;依托乡村综合信息站资源,将农业保险信息服务纳入乡村信息站服务范畴,实现保险政策宣传、投保查询和自助投保等一体化服务。
2014年4月,正是小麦抽穗扬花的关键时期,芜湖市却遭遇连阴雨天气,小麦赤霉病暴发。芜湖县红杨镇小麦种植大户贾贤荣在500多亩小麦面临减产绝收之际,想到自己曾在国元农业保险公司投保了政策性农业种植业小麦保险,随后向保险公司报案。查勘人员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观测资料和分析结论,按照农业气象保险的连阴雨指数确定损失3万余元。
“天气指数产品和气象数据挂钩,保险公司不用挨个到农田核定灾损情况,只要天气指标数据达到理赔标准,就可启动赔付,直接把钱打到农民账户,缩短了理赔时间。”国元农业保险公司董事长张子良说。
“如果不投保,一旦遇到严重灾害,可能就倾家荡产,没能力种下一季。”霍邱县种粮大户余道友说,2014年,他家6300亩小麦受冻害影响结实率低,共计获赔39382元,大大减少了损失。
中国保监会安徽监督局财产保险监管处史柱表示,天气指数保险的赔付帮助农民在投保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上挽回或者减少损失,为政府制定保险政策提供科技支撑,是一项多方共赢的好事。
随着天气指数保险效益的愈发明显,如何将农业保险范围从小麦、水稻延伸到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让更多的农户享受到农业保险的好处就成了下一步推进的工作。
近日,安徽省财政厅、扶贫办、保监局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发挥财政引导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对开展特色农业保险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省气象局结合农业气象物联网工程建设实施方案,计划在全省建设一批农业气象物联网示范点,加强对设施农业、茶叶、经济林果等特色农业的专项服务,并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展面向物联网示范点和特色农业的气象预警服务和保险服务。
据了解,安徽省已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大宗农作物保险全面覆盖,并对原农业保险产品进行修订和完善,有效拓展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全部10个农业保险品种将取消10%绝对免赔率,同时,保险责任增加地震、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提高农户的风险抵御能力。
浙江:多险种为风险转移提供新途径
夏日初至,杨梅渐熟,台州仙居已是一片红实缀青枝的景象。今年6月,浙江在仙居县启动了全国首个杨梅采摘期降水气象指数保险试点,为杨梅种植户加筑了一道防线。
为深入解决“谁来为农业气象灾害埋单”的难题,浙江省气象局持续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工作,对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技术体系进行全面探索。杨梅采摘期降水气象指数保险是浙江省气象部门联手保险、农业、财政等相关部门,继水稻产量气象指数保险和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之后推出的又一新险种。
紧跟时令 确保农户利益最大化
仙居地处浙东南山区,素有“中国杨梅之乡”的美誉。每年的杨梅采摘期间恰逢梅雨季节,频繁的降水会大大降低杨梅果实的品质和产出。为了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杨梅采摘期降水气象指数保险应运而生。
根据该险种,在每年的6月15日至7月5日杨梅采摘期间,当气象观测站实测到每日5时至12时降水量达到3毫米且连续2天及以上时,被保险人可按照相应的降水指数获取定额赔偿。试点期间,杨梅种植保险金额为每亩2000元,实行7%的费率。按照省政府关于地方特色品种保险补贴办法,省财政给予30%的保费补贴,仙居县财政与农户分别负担保费的40%和30%。目前,全县已投保农户966户,涉及杨梅种植面积6500多亩,各项试点承保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
调研先行 气象科技夯实理论基础
每一种气象指数保险的背后都离不开技术理论构架的支撑。为了确保杨梅采摘期降水气象指数保险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实用性,浙江省气象局开展了包括数据分析、数学建模、指数设计在内的前期理论准备工作,多次与保险、农林业等相关单位的专家会商调研,实地了解农户需求、征求风险管理意愿。
根据浙江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吴利红介绍,每一种气象指数保险都是建立在气象专业理论和技术框架上的。从初期的资料收集,分析相关气候、农业数据,到数学模型的建立,模拟气象因素和农作物减产程度之间的关系,再到设计合理的气象理赔指数,科学厘定农险费率、规划风险区域,都是气象指数保险开发必经的过程。
此外,浙江省气象部门还推出农业保险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建立参保险种不同生育期、关键期气象灾害预警指标库,全面夯实气象指数保险开发理论基础的同时,降低了理赔成本,提高了理赔定损时效。
纵深拓展 推广与开发双管齐下
据人保财险仙居分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杨梅采摘期降水气象指数保险试点阶段主要针对仙居县东魁杨梅种植较集中的福应街道辖区内的杨梅种植户。进入推广阶段后,拟将承保对象扩大到全县种植面积在5亩(含)以上的农业企业、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
目前,浙江省各项投入使用的气象指数保险都沿着个别试点、试点推广、全面普及项目应用的轨道有序推进。水稻产量气象指数保险已被成功应用于重大理赔项目,在2013年台风“菲特”影响后的30天至40天内完成赔付2452万元。茶叶霜冻气象指数保险在安吉、绍兴的试点“初战告捷”后,即将进入试点铺开及全省范围内推广阶段。
据悉,浙江气象部门在积极推广应用已出台试行的气象指数保险的同时,还将充分利用现有的气象和农业数据,积极与保险部门开展新的合作,筹备其他各类农作物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应用,全面推进新险种的落地试行,为更农业生产者的气象灾害风险转移提供新途径。
内蒙古:为精细化灾害评估提供依据
作为华北地区政策农业保险推广和实施最早的省区,内蒙古自治区在农业保险领域发展迅速。自治区气象局积极融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为分散农业风险、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作出了贡献。
2007年,以保险公司市场化经营为依托,通过政府保费补贴等政策扶持,对种植业、养殖业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险的保险模式在内蒙古全面展开。
然而,由于缺少农业损失专业理赔业务人员,保险公司在确定勘损标准、核损结果的科学性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为解决这些难题,自治区气象局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PS定位系统设备等,有效实现了快速查勘定损,提高了理赔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从2007年开始,自治区气象局开始参与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到2010年,自治区气象局以“两个体系”建设为契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更加规范,防灾减灾服务更加精细,在农业保险气象服务领域取得良好效益,有效推进了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纳入政府管理范畴。
据自治区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处长张永生介绍,内蒙古气象部门在开展气象灾害定损评估中确立了“三结合”的技术路线,即在资源利用上,自治区、盟市和旗县气象部门相结合;在技术手段上,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调查相结合;在专业支撑上,气象、农业部门和有经验的农民相结合。经综合气象监测评估、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调查、农业专家、农牧民等定量评估手段,最终形成评估结果。
内蒙古气象部门根据农业保险公司上报的气象灾害发生时间地点,结合气象部门灾情数据界定气象事件。随后,采用气象卫星遥感影像,快速反演植被长势,与气象事件叠加分析,得出灾害评估初步结论,并结合路网确定灾害评估地面调查路线。气象部门联合地方政府代表、农业保险公司、农业专家及有丰富经验的农民组成气象灾害地面联合调查组,对气象灾害发生区域内主要受灾作物类型、受灾程度及受灾面积等进行实地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灾害发生重区域,同时兼顾相对较轻的地区,为精细化评估提供验证依据。
2012年6月25日至28日,巴彦淖尔市大部地区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此次强降水造成了大范围农田积水、城市内涝等灾害,灾情调查迫在眉睫。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后,灾损数据众说不一,政府决策缺少依据。自治区气象局立即组成气象灾害调查评估组,派出专家组前往受灾地区调查评估灾情。专家组还紧急奔赴鄂尔多斯,利用增雨飞机对巴彦淖尔受灾地区进行两个架次的航空拍摄。随后,该市农业部门专家评估灾害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立以农业为主要评估对象的评估思路,撰写暴雨洪涝灾害农业损失评估报告并上报。此次暴雨洪涝灾害评估认定,为政策性农业保险费率设计、灾害评估、定损理赔、防灾减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成为各保险公司理赔的依据。
湖南:“三农”发展的“稳定器”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蒋丹 舒芳
湖南,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是油菜、柑橘、茶叶、桐油的主产区,也是生猪、水产品的重要输出省份。
然而,湖南又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近年来,平均每年约有600万公顷农作物受灾,减产约200万吨,损失率高达7%。
2007年,湖南省成为全国农业保险首批试点省之一。针对农业生产频繁遭受自然灾害影响的情况,在政府的主导下,该省气象、农业等部门建立了农业保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湖南省农业保险研究会,推动农业保险发展。到2013年,湖南已开展了水稻、棉花、油菜、玉米、甘蔗、奶牛等九个农业保险险种,为农户提供了785.77亿元的风险保障。
在沅江,不少种粮大户尝到了农业保险的甜头。一旦水稻遭受了暴雨、病虫害等灾害并达到受害标准,农户很快就能收到赔偿款。“2014年,灾害赔付率达70%。”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沅江市分公司负责人彭斌说,“目前农业保险服务已得到不少农户的信任。”
为确保农户利益和农业保险科学、可持续运行,湖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研制了水稻生产中干旱、洪涝、低温冷害等灾害评价模型,制作各灾种风险区划图,建立了咨询服务平台;开发研制了集数据、灾害区划指标、区划图形、咨询服务于一体的水稻生产气象灾害精细化风险区划决策气象服务系统。该研究所主要针对湖南省境内水稻、棉花和油菜,定期向保险公司提供气象灾害年景总趋势、季度和月度趋势分析和预测,并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提供实时证明资料。
此外,为加强对种子生产自然灾害及异常气候的防范,使农业气象服务在参保企业种子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达到防灾减损、增值服务的效果,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还提供杂交稻种子生产气象灾害服务,即在6月下旬至9月,在杂交稻种子生产基地母本育性敏感期遭受低温时提供气象服务;在抽穗扬花期、收获期遭受阴雨等气象灾害时提供周天气预报及月气象分析服务。
据了解,近年来,湖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水稻生产暴雨洪涝、干旱和低温灾害农业保险气象服务产品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据统计,仅2008年、2009年根据该项气象服务及时采取的防范措施,就为农民减少损失近1000万元。今年湖南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公司数量将明显增加,为农民选择农业气象保险提供更多的选择。
2007年12月27日,农业部与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发基金就天气指数保险方面的技术合作经过多轮磋商达成一致,决定由三方共同出资设立“农村脆弱地区天气指数农业保险国际合作”项目。这对我国指数保险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4月18日,农业部国际合作司、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发基金三方签署《农村脆弱地区天气指数农业保险国际合作项目》备忘录,对该项目进行评价、总结和交流。在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发基金的指数保险专家的帮助下,中方专家逐步掌握指数保险理论与应用技术,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制出水稻旱灾和洪涝指数保险产品并在安徽省长丰县开展试点工作。首批482个农户参与保险项目,参保面积为1270.78亩,按保险合同规定,5月15日至8月31日期间,降雨量低于230毫米,每少降1毫米,赔偿1.2元,每亩最高赔偿150元;9月1日至10月15日期间,降雨量低于15毫米,每少降1毫米,赔偿6.7元,每亩最高赔偿200元;7月30日至8月15日期间,累计温差高于8℃,每高1℃,赔偿20元,每亩最高赔偿200元;每亩保费1元。
借此契机,各地陆续开展了一批指数保险项目。2008年10月,国内首个花菜价格指数保险在崇明的花菜基地开始试点,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风险。2009年6月30日,海南海胶集团购买了气象指数保险,涉及300万亩、六千多万株橡胶树。2010年5月7日,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2010年农业保险工作的通知》,指出开展天气指数保险业务是理赔方式创新的重要举措。2012年7月,江苏南京将水文指数保险引入水产养殖业,通过建立“养殖水位”与“养殖产量”之间的指数模型,开发出内塘螃蟹水文指数保险产品。2013年2月,成都出台了蔬菜价格指数保险方案;2013年6月,张家港市推出夏季保淡绿叶菜价格指数保险。
在国际组织与国家政策引导下,我国指数保险业务的发展呈现可喜势头,但在保险种类、市场深度和技术储备等方面仍有大量工作可做。只有更好地完善硬件设施、加强人才储备,才能更好地对保险产品进行科学研发;只有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完善运行机制,才能更好地推进农业指数保险的持续发展。(中国气象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