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资所应邀参加“亚太地区马铃薯晚疫病预测和防控国际研讨会”

2015年6月15日至19日,应组委会邀请,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赵志坚研究员和杨明英研究员参加了“亚太地区马铃薯晚疫病预测和防控国际研讨会”,此次会议由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 CCCP)和重庆市种子管理站共同主办,在国家马铃薯晚疫病预警防控基地重庆市巫溪县召开。来自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比利时、印度、尼泊尔、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重庆市外专局、内蒙古、黑龙江、北京、河北、湖北、湖南、河南、甘肃、陕西、四川、贵州、重庆、云南等22个省市(县)植保系统的专家和科技人员60余人参加了会议。

环资所科研人员与参会的领导和外国专家合影

6月16日,全体参会人员冒雨现场观摩了巫溪县文峰镇的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田间设置、不同品种晚疫病监测圃、数字化监测预警应用等;参观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种薯自动分选处理车间、马铃薯博物馆以及巫溪县秋季马铃薯种植基地。

6月17-18日的专题报告和研讨会由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项目主管谢开云博士主持。首先由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兼全球马铃薯晚疫病倡导组织负责人Greg Forbes博士介绍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马铃薯晚疫病协作网的构建,阐述了亚洲马铃薯种植和消费情况,重点提出了亚洲马铃薯晚疫病协作网在杀菌剂功效、寄主植物抗性、病害控制和预测预报以及病原菌的多样性及进化等四个方面开展的研究、并对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的工作计划表进行了介绍。比利时、印度及尼泊尔的专家分别就本国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监测、晚疫病菌群体组成、马铃薯抗病育种、遗传资源抗性筛选及评价、杀菌剂筛选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专题报告。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赵中华副处长将2014年全国马铃薯种植生产、病虫害发生及防控情况作了总结交流,特别指出,近年来西南片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大,晚疫病危害十分严重,应引起各级政府及科技人员的重视,为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云南省农科院环资所赵志坚研究员作了题为“Research and control of late blight disease on potato in Southwest of China”的报告,就西南片区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晚疫病菌群体特征,病原菌抗药性水平监测,马铃薯遗传资源抗性筛选、晚疫病防控技术研发、分别以抗病品种和数字化监测预警为核心的晚疫病综合防控集成技术示范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介绍,展示了云南省农科院近年来在马铃薯晚疫病研究及防控方面取得的成果。

环资所赵志坚研究员作专题报告

在18日下午的分组讨论上,参会人员分成了晚疫病防控组、监测预警组、病原菌组及抗性鉴定组为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从四个方面就我国及亚太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研究、防控现状、存在问题及将来的研究及技术需求等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会议认为,随着马铃薯在我国主粮化的提升,晚疫病的研究和防控工作需要政府重视,加强科研、推广部门及企业的联合协作。

最后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谢开云博士进行了总结发言:此次会议举办很成功,信息交流充分,从病原菌研究,晚疫病监测预警和防控技术等方面都有深入的交流,基础研究离不开田间防控,防控措施和新技术研发也离不开基础研究,两者相辅相成;通过此次会议,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将进一步完善今后亚太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的工作重点和阶段性目标,促进亚太地区马铃薯的安全生产和健康发展;亚太中心将牵头加强亚洲马铃薯晚疫病协作网(Asiablight)与欧洲马铃薯晚疫病协作网(Euroblight)的沟通与合作。通过会议交流了解,应加强各省市科研、推广部门的合作。最后衷心感谢会议得到重庆市外专局、农委、种子管理站和巫溪县县委、县政府、农委的大力支持,让会议圆满召开,参会人员得到温馨照顾。

马铃薯是云南省的第三大粮食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产马铃薯,种植面积近1000万亩,晚疫病是第一大病害,常年造成的损失在20%-50%,而且危害逐年加重。目前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特征及群体演变研究、马铃薯抗性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但在晚疫病监测预警方面落后于其它省份,目前全国马铃薯主产省份建有400多个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我省仅建有13个站点,远远低于其它省份的监测数量和水平,此外,我省在种薯质量、有效的避病控病栽培技术和统防统治等方面仍有待加强,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重视和支持,提升我省的晚疫病防控水平,确保马铃薯产业的安全发展。(审核人: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