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种马铃薯病害要重点防

编者按

近年来,以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为代表的马铃薯病害,严重影响着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成为马铃薯病虫害防治的重点和难点。眼下又近雨季,气候条件将对马铃薯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产生较大影响,该怎样科学用药防控马铃薯病害?我们特别邀请专家撰文,为读者解疑释惑。

马铃薯晚疫病

可侵染马铃薯茎、叶、块茎并造成毁灭性损失的病害,堪称是马铃薯的头号杀手,它流行性强、危害重,在一个生长季可发生多次再侵染。气候条件是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的决定性因素,在阴雨连绵或多雾、多露条件下,晚疫病最易流行成灾。

马铃薯晚疫病在我国南方多雨省份发生普遍,病害严重发生时,植株提前枯死,产量损失高达20%~40%,甚至绝收。

在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马铃薯是春播秋收,7~8月份的降水量对病害发生影响很大。雨季早、雨量多的年份,病害发生早而重。当条件适宜发病时,病害可迅速暴发,如不采取防治措施,从开始发病到全田枯死,大约仅需半月。

立足于防防控结合

在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方面,最科学的方案是以防为主,防控结合,即选用健康无病种薯——高垄大垄栽培——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化学药剂喷雾,同时需要加强测报。

化学防治应在晚疫病病菌侵染前或始发病期用药,一般现蕾期要喷第一遍药,根据天气和发病情况提前或延后喷雾。

晚疫病发病前可选用保护性杀菌剂进行喷雾保护,如用药前已显病,第一遍药要使用兼有治疗、铲除和保护作用的药剂,以便压低菌源基数。

保护性杀菌剂,发病前喷雾:可选用75%进富(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或25%瑞凡(双炔酰菌胺)或10%科佳(氰霜唑)喷雾。

内吸治疗杀菌剂:可选用68.75%银法利(氟吡菌胺·霜霉威)或25%阿米西达(嘧菌酯)或56%阿米多彩(阿米西达·百菌清)或25%凯润(吡唑嘧菌脂)或60%百泰(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或18.7%凯特(烯酰·吡唑脂)或52.5%抑快净(噁酮·霜脲氰)喷雾。

因地制宜科学用药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类型复杂,马铃薯栽培模式多种多样,不同地区不同栽培模式下,晚疫病发生规律和特点亦不相同。因此,施药策略和方案也不尽相同。

“高发区”——前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双炔酰菌胺和代森锰锌,中后期交替喷施长持效期、内吸性治疗剂和保护剂,如氟吡菌胺·霜霉威和双炔酰菌胺。中心病株出现前7~10天喷施第一次药剂,用双炔酰菌胺或代森锰锌。

“常发区”——前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而后期雨季(7~8月)来临后主要喷施内吸性治疗剂或保护兼治疗剂。在中心病株出现前7~10天喷施第一次保护性杀菌剂,如代森锰锌和双炔酰菌胺等。

若到雨季喷施内吸性治疗剂或保护兼治疗剂,如霜脲氰·噁唑菌酮(抑快净)、烯酰吗啉·松脂酸铜、霜脲氰·丙森锌(可鲁巴)、霜脲氰·代森锰锌(克露)和精甲霜灵·代森锰锌(金雷多米尔),注意交替用药。

“偶发区”——发现中心病株后即喷施内吸性治疗剂或保护兼治疗剂,如果气象条件不能满足晚疫病流行,则整个生长季可不喷施药剂。田间发现中心病株后可施用氟吡菌胺·霜霉威、霜脲氰·噁唑菌酮、霜脲氰·丙森锌和霜脲氰·代森锰锌等药剂喷施。施药间隔期为7~10天,一般全程喷施2~3次药即可。

轮换用药谨防抗性

值得注意的是,马铃薯晚疫病菌具有易产生抗性的特点,属于高抗性风险病原菌。马铃薯晚疫病对甲霜灵的抗性在全球普遍发生,我国马铃薯晚疫病对甲霜灵的抗性也普遍发生,具有发生地域广、抗性水平高、发展速度快的特点。

不过,与其他类型的杀菌剂如乙酰胺类、羧酰胺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尚未出现抗性。烯酰吗啉目前没有晚疫病菌对该药产生抗性的报道。马铃薯晚疫病对霜脲氰也尚未产生抗性。

所以,在用药过程中,要限制单一杀菌剂的使用次数,轮换用药,将不同作用机理、特别是仿效和持效期相似的杀菌剂组合使用。按推荐剂量使用,优先进行保护性施药,避免治疗和铲除性施药,严格控制每个生长季节的使用次数等,以降低病菌的抗性风险。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推广研究员邵振润)

马铃薯晚疫病曾造成爱尔兰大饥荒

早在17世纪,土豆已经成为爱尔兰岛的首选农作物。到1845年前,爱尔兰150多万农业工人没有其他收入养家糊口,300多万小耕种者主要靠土豆维持生计。

1844年,一种导致晚疫病的卵菌扩散到欧洲,蔓延速度很快,1845年夏登陆爱尔兰岛,首次大暴发,使得爱尔兰全岛土豆减产1/3,第二年即1846年,再次大流行,产量几近无收,减产3/4,1848年又一次大发生,程度轻一点,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长达七年之久。

这场史无前例的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了20%到25%,其中约100万人饿死和病死,约100万人因灾荒而移居海外。

马铃薯黑痣病

典型的土传和种传病害,病原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近年来,许多马铃薯主产区由于无法实现轮作倒茬而致使该病害的发生与危害日益严重,已严重影响了薯块的外观和商品价值。一般田块黑痣病发病株率在5%~10%,但发病严重的地块可达到70%~80%。

分布广泛,在我国各马铃薯主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如东北、河北及内蒙古等地区发生普遍,发病率较高。其防治措施如下:农业措施

轮作由于菌核能长期在土壤中越冬存活,可与小麦、玉米、大豆、多年生牧草等作物倒茬来降低土壤中的病菌数量,实行三年以上轮作制,避免重茬。

田间管理应选择地势平坦,易排涝的地块,以降低土壤湿度。适时晚播和浅播,土温达到7~8℃时适宜大面积种植,促进早出苗,减少幼芽在土壤中的时间,从而减少病菌的侵染。一旦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在远离种植地块处深埋,病穴内可撒入生石灰消毒。

种薯挑选选择无病、表面光滑、大小一致的种薯。化学防治

种薯处理为防种薯带病和土壤传染,播种薯块用甲基立枯磷、噻呋酰胺或咯菌腈等药剂稀释后拌种。井冈霉素也可防治黑痣病,播前用种块重量的0.3%均匀处理块茎能取得好的防效。若切块,切块面应沾上灶灰播种或采用苗盛(福美双与戊菌隆混剂)拌种。

垄沟喷施种薯播种后覆土前,用嘧菌酯药液喷施到薯块和土壤中,公顷用量450~750mL,然后覆土。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朱杰华)

马铃薯早疫病

也称轮纹病,是马铃薯生产上最常见的真菌病害之一,一般可减产10%左右,发生严重的地块可减产30%以上,严重时全株枯死。近年来在我国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甘肃和山东等省份发生与危害呈上升趋势,干燥高温条件下该病发生严重,特别在干旱地区或贫瘠地块因早疫病造成的损失要高于晚疫病。

早疫病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远没有晚疫病那么密切;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不像晚疫病那么苛刻,较高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所以,凡栽培马铃薯区域,一般都有早疫病的发生与危害。通常温度15℃以上,相对湿度高于80%即开始发病,25℃以上时只需短期阴雨或重露,病害就会迅速蔓延。因此7~8月雨季温、湿度合适时易发病。在湿润和干燥交替的气候条件下,该病害发展最迅速。温度对块茎发病的影响较大,贮藏在4~7℃条件下,早疫病扩展缓慢,而13~16℃最适合于块茎早疫病的发展。

防治策略是在利用抗病品种和加强农业措施的基础上,后期以化学防控为主导。

应选用抗病品种,同时加强栽培管理。收获后清除田块的病残体,以减少下一年的初侵染源。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轮作倒茬,重病地最好与豆科、禾本科作物轮作2年以上。选择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的田块,增施有机肥,以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能力。加强栽培管理,花期后适量增加氮肥,延缓叶片衰老,从而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化学药剂防治上,一般在马铃薯盛花期后,田间下部叶片早疫病的病斑率达到5%时,进行早疫病的初次用药,以后每隔7~10天喷施一次,直至收获。目前,防控早疫病有效化学药剂包括嘧菌酯、代森锰锌、苯醚甲环唑和烯肟菌胺·戊唑醇等,其中嘧菌酯防控效果最好。为了使药液能均匀喷施到叶片的正反两面,喷药时需不断改变喷头朝向,以保证施药效果。在块茎发生早疫病较严重的地方,马铃薯收获后,用代森锰锌药液喷施于块茎,可有效防止贮藏期块茎腐烂。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朱杰华)

马铃薯疮痂病

感病马铃薯表皮有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疮疤,故称为疮痂病。疮痂病发生后,病斑虽然仅限于皮层,但病薯不耐贮藏,外观难看。感病后对马铃薯的品质影响很大,造成商品价值下降,一般可减产10%~30%,部分地块甚至减产40%以上。

造成疮痂病传播的原因,一是选用的种薯未经浸种消毒杀菌就播了种;二是未能避开曾经发过疮痂病的马铃薯、萝卜、胡萝卜、甜菜等作物重复种植;三是薯块膨大期遇上高温干旱天气。根据疮痂病的发生途径和发病规律,总结各地经验,可采用综合防治的方法加以预防。

首先,选用抗病品种。从生产实践情况来看,抗病性较好的品种有豫薯1号、鲁引1号、榆薯1号、春薯1号、泰山1号、白丰、五里白等品种,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选择。

其次,实行轮作换茬。一是对于曾经发生疮痂病的大田,要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二是改善种植大田的水系设施,确保结薯期能够及时灌溉,保持田间湿润管理;三是选择偏酸性的土壤种植。

第三,施用有机肥料。对土壤残留病菌的大田,要坚持施用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料,可以较好地抑制土传病菌。

第四,进行药剂防治。一可用0.2%福尔马林(甲醛)溶液,将洗净的马铃薯浸种2小时,或用0.1%对苯二酚(化学纯)水溶液浸种30分钟,然后取出晾干播种;二可在病田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进行土壤消毒,每亩用药1.2~2斤;三可在发病初期用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施,每隔7~10天一次,共喷2~3次。

(湖北省孝感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余宏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