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2代的种植选择和调整

同年F1组合量或是中选量的多少,就决定了F2种植规模的大小。

F2的种植方式一切都是为了选择。为选择或个体的表达提供必要的条件或适当的增加压力,是F2群体安排与种植设计的关键!

F2代没有表达或被抑制了的性状,靠着接下来后代的选择难以实现,靠着进入F3或高代以后更会没戏!

小麦是群体作物,让F2在适宜群体下的种植、表达、发挥和选择是明智之举,是得到包括耐密性、穗粒数稳定性和群体协调性的关键!

在近十年前我的F2都开始采用稀条播以来,一直的密度都在每亩6~8之间。在北部冬麦区这个密度有时还显得有些低了,特别是那些北部冬麦区和黄淮麦区亲本结合的组合,由于冻害和冬季死苗的问题,让来年会显得群体偏低。但到了曲周,这里是黄淮的近中心区域,上述的问题就不存在了,从今年的F2群体表现看,纯是两个黄淮的品种(亲本)组合,这个(6~8万/每亩)密度还适合,但结合北部冬麦区的一个亲本后,这个群体就显得有些偏大了,造成了一些较矮个体“受欺负”明显,不利用大多数较矮秆个体的选择。

下图:稀条播的F2群体(每亩6~8万基本苗)。

连续的单株选择我们会发现,再好的单株表现,特别是点播种植下的表现,再牛的大家选择,都没有一点意义!好坏谁说了算,F3的表现。所以说,“F3品系的表现,是检验我们F2单株或单穗选择效果好坏的关键。”——这句话是书上说的。

所以调整:

1、将F2群体密度调整为每亩4~6万基本苗。也就是24(1.2×20)平米大区种植65~95克种子,籽粒大的多点,籽粒小的少点;两个都是矮秆的亲本多点,组合中有一个是较高秆亲本时相对的种子量少一点。

2、将原来的单株和单穗并用选择法统统的都改成单穗选择。甚至必要的组合只是在选择最佳期对组合进行评定,不做具体的选择,到了本组合蜡熟后期进行目标单穗的收获,简单省工省事儿,有效。

3、组合不同,表现的优良程度不同,所以中选或收获个体的数量会有不同,一般表现出来的烂组合可以一穗不选不留,中选的组合可以从几穗到几百不等,和好的组合较劲儿是根本!

4、缩短穗行的行长。目标是增加密度,尽早的暴露问题,有利于目标性状的选择。同时,也节省了土地,有利于一些“明星”组合单穗的多收多种。

5、F3代系统内不选择单株或单穗,中选的系统直接升级进行最基本的产量、耐密性、群体协调性甚至包括抗倒性以及必要的品种性状等的鉴定。(这一步,是出品种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