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虫与毒性 保护与破坏 ——转基因农作物备受争议的“红与黑”

科技日报,2012年5月18日,作者:马爱平

关注转基因

连接网络,搜索“转基因”一词,各种担忧内容会跃然网上。当今世界,恐怕再没有几个科技词汇,像转基因这样令人关注。

一方面,转基因作物给人类健康与环境带来了巨大收益。它大规模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并减少了消费者在食品消费过程中面临的潜在风险。另一方面,它是否安全在全球引起广泛的争论。

首先便是毒性问题,有质疑认为,转基因生物除能对害虫和病菌产生对抗作用外,有可能与侵染该植物的其他病菌重组,产生新病菌。法国科学家还声称发现食用转基因玉米的实验鼠会出现肝脏和肾脏的损害。但是,欧盟食品安全局却认为该研究的统计方法缺乏科学性。有学者认为,转基因作物替代传统作物品种可能打破已有的生态平衡,破坏生物多样性。相反的观点则认为,转基因作物有利于减少农药使用,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质疑者还担心转基因水稻在我国大面积种植后,由于我国的耕作模式具有分散化特点,可能出现管理和监控困难,导致转基因水稻“出现在不适合种植的地方,污染当地农作物”。支持者则认为,转基因作物能够明显减轻病虫害危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这些关注与辩论的背后,孰是孰非,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

“16年间尚未发现有科学实证的转基因食用和环境安全问题”

科技日报:在转基因农作物发展历史上,有没有一些失败的案例?这些失败的例子有没有造成一些不良影响,那么采取了哪些举措?

万建民(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迄今为止,全球有29个国家种植转基因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等作物,种植面积、作物种类、加工食物种类和食用人群逐年扩大。全世界每年有上亿公顷土地种植转基因作物,2011年种植面积达到1.6亿公顷,每年数亿人群食用转基因食品,其中美国市场70%的食品都含有转基因成分。由于各国实施了规范管理和科学评价,从1996年转基因作物首次实现商品化种植以来,16年间尚未发现有科学实证的转基因食用和环境安全问题。

科技日报:有质疑的声音说,在水稻中引入抗虫基因,分泌出Bt毒蛋白,虫子食用后会被毒死,人类长期食用也会有危害。这种质疑是否科学,抗虫基因是否对人体有害?

万建民:转基因水稻中的Bt杀虫晶体蛋白具有高效专一性,仅与鳞翅目害虫肠壁上皮细胞的专门受体结合,引起害虫肠道细胞麻痹,使害虫无法进食而饿死。

由于鳞翅目害虫的肠道细胞上含有这种蛋白质的结合位点,而哺乳动物,包括人类肠道上皮细胞没有这种蛋白质的结合位点,因此这种蛋白对于哺乳动物是安全的,人类长期食用是没有危害的,大量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科技日报:在农药方面,转基因农作物能减少多少用量?会不会造成其他昆虫的猖獗?

万建民:据ISAAA研究表明,种植抗虫转基因作物可以使农药用量减少50%以上,大大减轻环境污染。例如,2011年,印度Bt棉花种植面积创历史新高,达到1060万公顷,占121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的88%。主要的受益人是700万农民,人均种植了1.5公顷的Bt棉。2002年至2010年间,印度农民种植Bt棉花增收94亿美元,2010年一年就增加了25亿美元收入。

美国、加拿大、西班牙等国家的种植经验表明,将抗虫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原作物按适当比例进行分区域种植,以非转基因作物充当“避难所”,可以有效减少昆虫耐受性的产生。同时使用Bt杀虫基因和其他类型的抗虫基因,可以使作物具有更广的抗虫谱和更强的抗虫效力,能有效地延缓昆虫抗性的产生。

“关于转基因农作物对人体的肝脏和肾脏具有毒性的报道是不科学的”

科技日报:2007年,法国科学家证实,世界最大的种子公司美国孟山都公司出产的转基因玉米,对人体的肝脏和肾脏具有毒性。2008年,美国科学家也证实,转基因玉米用在小白鼠身上,发现它的免疫系统会受到伤害。2009年12月22日,法国生物技术委员会最终宣布转基因玉米“弊大于利”。这些报道和推测是否属实?转基因的玉米、大豆是否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有人说转基因玉米毒性太强破坏人类的解毒系统,如肝脏与肾脏,这是否科学?

万建民:上述报道、推测和说法都是不科学的,没有科学研究根据。

2007年,法国分子内分泌研究者Seralini及其同事在没有开展独立试验研究的情况下,仅仅根据对孟山都公司转抗虫基因玉米的原始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实验鼠在食用转基因玉米后免疫系统受到了一定程度不良影响的结果。当时,一些科学家和监管机构就指出该分析结果存在着大量的错误和缺陷。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和加拿大的6位毒理学及统计学专家组成同行评议组,对 Seralini等人的研究展开复审和评价,认为Seralini等人对孟山都公司原始实验数据的重新分析,并没有产生有意义的新数据来表明转基因玉米在三个月的实验鼠喂食研究中导致了不良副作用。

2009年,Seralini及其同事再次把欧盟转引的美国孟山都公司的实验数据重新做了一个粗浅的统计分析,指出饲喂转基因玉米,对实验鼠肝肾生化指标产生了影响。文章发表后,再次受到了监管机构及同行科学家的批评。法国生物技术高级咨询委员会指出,Seralini及其同事发表的论文中仅列出了数据的差异,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此外,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局调查分析也指出,Seralini等人论文数据的统计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组织化学等方面的相关数据之间缺乏一致性,且没能给予合理解释。该机构认为,喂食转基因玉米后实验鼠表现出的差异性是符合常态的。质疑Seralini等人的实验结果仍然和2007年的文章一样,不是建立在亲自对老鼠进行独立实验的基础之上,文中进行统计分析的数据,仍然是借用来源自孟山都公司之前的实验,仅仅是对数据选择了不合适的、不被同行使用的统计方法作了重新分析。因此结果和结论都是不科学的。

科技日报:有质疑声音认为,转基因作物替代传统作物品种可能打破已有的生态平衡,破坏生物多样性。同时质疑者还担心转基因水稻在我国大面积种植后,由于我国的耕作模式具有分散化特点,可能出现管理和监控困难,导致转基因水稻“出现在不适合种植的地方,污染当地农作物”。您怎么看这种观点?

万建民:转基因作物十余年的种植经验表明,转基因作物不会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相反,由于可以大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还会给保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带来益处。水稻是严格的自花授粉作物,它的花粉很难传播到其它植株上,而且由于物种间是存在生殖隔离的,也就是说水稻的花粉不会让玉米受精结实,是不可能污染其它农作物的。我国针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评价和种植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在管理的法律体系上是健全的,转基因作物获得种植许可时,会对其种植区域进行明确的界定和监管。同时,品种本身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一个地方的优良品种拿到另外一个地方种未必能获得好收成,农民也不会冒风险种植,不会导致“出现在不适合种植的地方,污染当地农作物”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