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我的苜蓿我的梦——记华中农业大学植科院学生张振华的创业故事

核心提示

他是一名在校的大一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创业,开启了与众不同的创业之路;他拒绝了百万元的融资,梦想能早日开发出苜蓿新品种;他说农业不是赚快钱,环保和带动家乡农民致富一样重要。本报记者何红卫乐明凯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张之洞班”2014级学生张振华最近格外忙碌。今年年初,他刚刚成立了内蒙古华蒙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正式开启了自己一边读书,一边种草创业的历程。目前,他种植的3000亩紫花苜蓿长势良好,今年8月之前,他还准备再种5000亩苜蓿。

牧草是畜牧业的源头,紫花苜蓿营养丰富,有“牧草之王”的称号,既能提供高品质蛋白,还具有再生性强保持水土的功能。张振华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创业项目呢?“我从小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榆林镇潮岱村,我生在草原,长在草原,我就是想踏踏实实为草原做一些事情。”张振华对记者说。

上央视创业节目获融资百万

3月12日,张振华收到了央视“创业英雄汇”发来“英雄帖”,邀请他两天后到北京介绍创业项目。经打听后张振华得知,节目组每期会收到很多项目申请,仅两百余个能获得面试机会,其中只有15个能留下来录制节目,去北京到底值不值?创业和学业如何均衡?这让张振华犹豫不决。

来自华中农大植科院副书记魏友伯的鼓励,坚定了张振华去试一试的信心。学院还特邀豆科作物专家、博士生导师赵剑教授作为张振华的技术顾问和指导老师,并派辅导员陈志强和他一同踏上了北京寻梦之旅。

“在北京栏目组面试那段时间,过得很紧张,压力问答、项目路演,连续一周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项目终于通过了!”张振华回忆说,“在录制现场,不少央视工作人员和投资人都对他带来的苜蓿项目既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又能实现防风固沙的环保功能很感兴趣。”

“从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到大学生回村创业用所学知识带动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张振华在舞台上侃侃而谈,敢想敢做,用执着打动了投资人。”华中农大植科院辅导员陈志强告诉记者,最终,张振华获得了100万元融资,在现场,与投资方签订了意向性合同。

农业需要有梦想的青年人

“农业要想效益好,必须走规模化的路子,种草也是一样,需要大规模流转土地,购置机械化设备,一台进口大型收割机就要上百万。”缺少资金是张振华创业时碰到的最大问题。但是,经过认真考虑,他不仅没有要投资方的100万元融资,甚至对投资方拟追投的3000万元都不为动心。“投资方希望实现对公司的完全控制,我和团队商量后,决定要做自己的企业,最后放弃了和他们的合作。”张振华说。

上了创业节目后,也有不少风投主动联系上他,张振华认为,农业并不是赚快钱的项目,在家乡创业,盈利不是唯一目的,环保和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同样重要。他希望能得到政府支持。

高考超出重点线58分的张振华本来在填报志愿时有更多选择。“家人最开始对于我选农业大学是反对的。”张振华说,他从小在农村跟着父母种田放牛,深知务农的辛苦。因此,刚开始并不支持他学农。

长大后,随着读书越来越多,张振华开始思考,一方面过度放牧使草原破坏严重,另一方面安全健康的牛奶需要高品质牧草来保障,刘永好、王文彪等企业家故事是他研究和崇拜的对象。“做农业和环保都会有不错的收益,农业农村需要有梦想的年青人不断进来改变。”张振华说。

创业和学业要兼得

“提高牧草品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乳品行业的质量安全问题。”赵剑教授认为,国内高档牧草依赖进口,紫花苜蓿等天然牧草饲料的国内市场需求肯定会越来越大,张振华选择这个创业项目,方向是对的。

目前,张振华的主要创业基地在内蒙古老家,那里土地广阔,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周边牧场较多,目标客户集中,适宜开展订单种植。他的父亲拿出毕生积蓄,全力支持儿子放飞梦想。张振华希望能开发推广出适合我国西北部盐碱地种植的紫花苜蓿优质品种,帮助农民致富,改善当地环境,同时改变牧草种子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五一”前后,张振华先后与内蒙古当地政府相关领导、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等专家取得联系。“目前有一个3万亩国有林场土地流转的好机会,适合套种苜蓿。”张振华笑着说,“农业大学的创业者做农业项目,自然要体现技术含量,苜蓿品种一定要选好了。”

作为大一学生,张振华又创业又上学,如何才能兼得?记者在华中农大采访张振华时,他正在认真复习备考:“老师们给予了很多帮助,既要创业,又要确保考试过关。”“学生的第一要务是读书,但创业和学业也并不完全矛盾,只要协调好,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而读书是为了让创业走得更远定位更高。”华中农大植科院党委书记朱正宁对记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