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华北地区节水保粮”协同创新行动启动

6月17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牵头组织的国家“华北地区节水保粮”协同创新项目在石家庄启动。这是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继“南方稻米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东北黑土地保护”后启动实施的第三个区域性协同创新行动。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刘艳,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巡视员曹振国,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党委书记胡木强、院长王慧军出席。启动会由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唐华俊主持。

据该项目组负责人、中国农科院环发所研究员王庆锁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华北地区地下水已经处于超采状态,造成了地下水位快速下降,地下水漏斗不断扩大,引发了地面沉降、地裂缝、海水入侵和湿地面积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华北地区节水保粮”协同创新项目将针对华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降水不能满足现行的种植制度,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浪费等问题,以减少地下水开采为导向,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作物水分生产力为核心,以主要作物高效用水和区域整体解决方案为主线,组织京津冀鲁豫等五地的55家农业科研院所260余名科研人员,从宏观政策、科学技术与生产应用等3个层次开展联合攻关,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为区域农业高效用水提供可落地、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促进华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陈萌山在讲话中指出,华北地区水资源问题既是一个利用、治理和保护多重目标的复杂问题,又是一个涉及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实用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问题,还是一个涉及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的系统工程。启动华北地区“华北地区节水保粮”协同创新行动意义重大。中国农科院作为国立科研单位,面对国家和地区的重大需求,必须勇于担当,要以强力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科学求实的态度,解决制约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
陈萌山强调,做好“华北地区节水保粮”协同创新行动必须要科学的回答“三个水”的问题。一要回答自然降水如何高效利用。华北地区多年平均降水540-600 mm(1956-2010年),如何科学地配置利用,实现生产、生态、生活三重目标,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一系列科学问题要回答,需要一系列技术创新来支撑。二要回答灌溉水如何高效利用。从发达国家来看,以色列灌溉水利用率80%,美国70%左右,澳大利亚65%,而我国灌溉水利用率只有52%,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把引来的水、工程储蓄的水以及合理的提灌水科学高效地利用好,提高灌溉水利用率,需要创新哪些技术,需要采取哪些技术模式,是协同创新需要回答的问题。三要回答地下水保护治理的问题。华北地区地下水保护的技术路线是什么,需要哪些重大技术和工程措施,需要哪些政策保障,都需要通过协同研究作出回答。
陈萌山对项目的实施提出4点要求。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牵头单位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科学谋划,系统设计,进一步完善项目实施方案,体现综合性,做到“顶天立地”。既要找准科学问题,也要找准技术问题;既要解决国家层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地方生产的实际问题;既要解决科技问题,也要探索政策、机制问题;既要解决当前问题,也要谋划长远需求。二是要发挥科技大协作精神。牵头单位和负责人一定要有战略思维,懂管理,通过大协作、大联合,解决大问题,产生大成果,培养大专家。要通过牵头组织,实现全过程的协同创新,更多地把国家体制优势、制度优势发挥出来。三是要研发和集成先进成果,做好区域示范。要充分遴选、吸纳国内外、院内外现有的先进成果,力争做到院内、院外、国内、国际“四个协同”。示范点要突出地方农业、农机、推广部门的作用,重在技术综合集成,创新技术模式,解决实际问题,可推广、可落地、可复制,有标准、可考核。四是要争取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项目实施成功与否,关键是能不能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项目组要多请示、多沟通、多汇报,积极争取地方支持,配合好地方政府部门的工作,紧密对接区域农业发展需求。
中国农科院党组成员、人事局局长魏琦,以及农业部计划司,全国农技中心,河北省科技厅、农业厅、水利厅,河北、北京、山东、河南、天津等省市农科院,中国农科院灌溉所、资划所、环保所、作科所、农经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近140人出席启动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