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门发上半年食品安全监测黑名单
来源:新京报
随着我国逐渐成为世界最大的食品生产国和消费国,食品安全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最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生产与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月11日召开的全国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批示,以“零容忍”的举措惩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前夕,6月13日,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三部门发布了今年以来食品安全监测“黑名单”。
国产食品不合格率近3%
今年上半年,农业部组织91家检测机构,对两个季度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共抽检31个省(区、市)、4大类食用农产品共计96个品种。20948个样品的94项指标监测结果显示,总体合格率为96.2%。其中,水产品监测合格率最低,为94.8%;畜禽产品监测合格率最高,为99.4%。蔬菜、茶叶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5.2%和96.4%。其中,畜产品“瘦肉精”监测合格率99.9%。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的抽检涉及粮食及其制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肉及肉制品、水产品1159批次。其中合格1125批次,不合格34批次。不合格率约为3%。
其中,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10批次;农药残留等安全性指标超标2批次;苯并[a]芘等安全性指标超标1批次;微生物等安全性指标超标4批次;挥发性盐基氮、酒精度等品质指标不达标17批次。目前,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已分别对38家生产经营企业进行立案调查,20家企业进行整改。
不合格油脂产品企业名单
苯并[a]芘超标
汾阳市德义园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小磨香油。
检测指标专家解读
●苯并(a)芘超标可能由于高温加热处理不当
Q:苯并(a)芘超标反映该食品存在什么问题?
中山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副所长蒋卓勤告诉新京报记者,油产品中苯并(a)芘超标,可能是在生产过程中高温加热处理不当而产生的氧化产物。在我国传统的香油制作中,为了油的味道更香,通常会将芝麻进行高温炒制。炒过的芝麻会更香,但也容易产生苯并(a)芘。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认为,香油制作过程中,芝麻炒制时加热不均匀,温度太高,就容易产生苯并(a)芘超标的现象。“通常我们自己在家对食物进行烧烤或油炸时,也要注意掌握好加热的时间和温度。”
除香油制作过程中有加热芝麻的工序外,其他食用油类的生产并不需要加热,因此这些食用油中有高含量“苯并(a)芘”并不寻常。如果在这些油中发现苯并(a)芘,有可能是曾被使用过的二手油,即地沟油或回收油。
苯并(a)芘是公认致癌物,超标的食物不要吃
Q:苯并(a)芘超标的食品对人体会有哪些危害?
苯并芘为一种突变原和致癌物质,其在体内的代谢物二羟环氧苯并芘,产生致癌性的物质。“苯并(a)芘是公认的致癌物,苯并(a)芘超标的食物大家不要吃。”蒋卓勤建议。
Q:苯并(a)芘是如何进入到食品中的?
蒋卓勤向记者介绍,所有富含油脂类食品加热后都有可能产生这一成分。油、坚果类食品、烧烤和油炸食品中都可能含有这一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