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县水稻种苗绿油油 种户心里乐悠悠

泸县太伏镇是典型的农业大镇,该镇结合实际,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杂交水稻制种,并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升稻田产出效率和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初夏之期,雨后的晴天更显得格外清爽,对于农作物而言,特别是对于杂交水稻种苗的生长需求,雨后的晴天显得十分珍贵。
5月28日,笔者走进杂交水稻制种田间,绿油油的水稻种苗整整齐齐的排成一片,村民们有的在给制种苗亲本除草,有的在施农药治病虫,有的在补施追肥调花,正忙得不亦乐乎……
把基地建起来--引导农民转型发展
“泸县太伏镇是杂交水稻制种老区,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优势,但是后来因种植规模小,产量低,效益不高,没人愿意种。”镇农技站颜昌荣说道,“如果政府能整合好土地,完善基础设施,建立制种基地,规模化发展,带动周边农民发展水稻制种,其发展前景和效益是十分不错的。”
据悉,2014年,太伏镇政府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有力契机,以土地整理为抓手,大力实施土地流转、完善机耕道等设施设备,采取大户经营、制种保险等种植模式,恢复性发展建设杂交水稻制种基地1200亩。
“2014年,该制种基地克服不良天气影响,实现制种产量18万公斤,实现种植户人均增收300元,通过政府引领,让种植户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尝到了甜头,把大家的制种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镇农技站负责表示。
“今年我种了6亩制种,长势还可以,根据预测,花期大面积是相遇的,只要中后期不再遇连阴雨等不气候和暴发性病虫害,收成应该可观。”该基地杂交水稻种植户万全很是高兴地说到。
把基地管起来--提高农户制种效益
“虽然说我镇是制种老区,有着丰富的制种经验,但是这些制种经验、技术仍然停留在原有水平,把基地建起了,还要把基地管理好,单靠镇农技站不行,还得把专家请进来把脉,才能提高制种效益,促进制种户持续增收。”镇农技站张世全说。
为解决“如何管理”的问题,2014年,太伏镇先后邀请四川省水稻创新团队、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种子站以及市县农业局等各级部门专家领导到制种基地实地把脉10余次,按照专家的指点,该基地严格实行差期播种,隔离保纯,规范移栽,采用太阳能诱杀灯诱杀有害生物等系列技术,按照“专家指点+农户管理+公司收购”的发展模式,有效保障了制种基地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
2015年该镇发展制种基地2000亩,目前杂交水稻制种苗齐苗壮,长势良好,预计生产稻种40万公斤,可为制种户人均增加收入700元。
“下一步,泸县太伏镇将依托国家对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的投入,充分利用泸县太伏镇适宜气候、地理、生态等优势,进一步提高种子产量和质量,将该基地打造成川南乃至全省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的样板。”镇农技站负责人表示。 (泸州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