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农业大背景下审视“华山模式”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

“华山模式”是企业通过市场机制、规模化经营,探索出的一种模式。对这一模式,我有三点体会:

第一,把“华山模式”放到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大背景下来审视,可能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分析其意义。一是在新常态下,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任务和挑战。我国的粮食产量11年连增,但是我们粮食的进口也在增加,这就是因为对农业农产品需求增长的速度在加快。人口的增加,每年大约是几百万,人均收入城乡都在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每年城镇人口增加在2000万以上,这些加在一起构成了我们对粮食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我们未来的挑战是什么?我们发展现代农业任务是什么?就是如何用越来越少的土地,越来越少的水资源,越来越少的农业劳动力,来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这个挑战极其严峻。这两句话一边是更少更好,另外一边是更多更好。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一个越来越高。在农业生产当中,我们的成本越来越高,尤其是劳动力的成本越来越高。这使得我们很多农产品现在国内市场的价格都高于进口成本的价格,比如新疆的棉花人工采摘,人工成本占棉花最后价格的40%。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办法,但是归根到底就是现代化、规模化、机械化。如果是小规模分散的农户,那是没有办法的。所以我们要推进农业建设,克服现在这样规模分散、劳动力成本高昂、产品生产规格不统一、良莠不齐、效益不高等方面的问题。

第二,在这个大背景条件下,如何来看待、审视和分析“华山模式”?在这个模式当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取得了什么,动力是什么。在“华山模式”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产业。这个产业是什么,是水稻加小龙虾,水稻是传统的,小龙虾是新的,所以如果没有小龙虾的话,“华山模式”大概就不会产生了。小龙虾很重要,是一个特殊的产业。另外还有一套技术,包括小龙虾生产养殖的技术、深加工的技术等等,还有依靠体制或者是依靠机制,就是怎么把农民手里分散的田流转到一起进行经营,但是公司不能自己去种去养,而是经过平整之后再承包给农民,把这个企业的优点和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结合起来,这是我们看到的东西。

那取得了什么?我觉得“华山模式”取得的成效是: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这三句话不是并列的,有一个因果关系,基础是农业更强。华山公司把分散的土地进行统一规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经过整治之后多出那么多的耕地,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水稻稻田的面积扩大了,单产水平也提高了,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开始是一季,后来是两季。这个模式我觉得归根到底是让农业更强了,土地更多了,有效利用面积更多了,这样农民才更富,农村才更美。那动力是什么?我觉得,企业是主导,同时要有政府的支持。市场机制和政府支持共同作用,这个是一个重点。

第三,对企业的一点建议。一个是对政策的需求,一个是技术的需求。前几天财政部和农业部联合下发了文件,关于三项农业补贴制度的改革,我觉得“华山模式”可以借助这个政策。我们中国农业大学有一项技术,就是超高压的食品加工技术,感兴趣的话我们可以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