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行”转基因大豆引发争议
今年以来,农业部批准发放了三种转基因大豆的进口安全证书,随后又有某媒体刊文认为,转基因技术既可能蕴含新的机遇也很可能潜藏巨大风险,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未经足够时间检验,我国对此管理失控。
一时间,经久不息的转基因纷争再起波澜,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反对者和支持者争论不休,更多的人则是疑虑重重。转基因技术有什么好处?转基因食品能吃吗?是否有必要大力发展这项技术?由于转基因技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让公众认识、理解转基因技术方面,确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转基因技术
是一场农业革命
自从1996年转基因作物实现商业化种植以来,这项可能是农业史上最有争议的技术在反对声中不断发展。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统计,2012年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面积达1.7亿公顷,与1996年相比增长了100倍,28个国家种植了转基因作物。
数据还显示,全球约81%的大豆、35%的玉米、30%的油菜和81%的棉花都是转基因产品。种植面积排在前5位的国家是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印度。中国种植面积约400万公顷,居世界第6位,其中绝大部分是转基因抗虫棉。
转基因技术可能不是未来农业的唯一之路,但由于其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在各国主流生物学家看来,这项技术拓宽了可利用基因的来源,实现了育种工作的可预期、精准、可控、高效,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和时间,是生物育种的技术革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孔明认为,我国有18亿亩耕地,即使在去年粮食"九连增"的基础上,仍旧进口了5800多万吨大豆,加上大米、小麦、大麦、油菜等,大概是8000万吨,折成耕地则需要8亿亩左右。因此,如果不大力发展转基因技术、保证粮食自给,可能将不得不放弃油料、棉花等一大批作物的安全。
据ISAAA统计,从1996年至2011年,转基因作物增加价值982亿美元的农作物产量:其中 51%是由于减少生产成本( 耕犁更少、杀虫剂喷洒更少以及劳动力更少) 所得的收益,另外49%来自3.28亿吨产量收益。如果在1996年至2011年间转基因作物没有产出3.28亿吨额外的粮食、饲料和纤维,则需要增加1.087亿公顷土地,极有可能使用生态脆弱的贫瘠土地或砍伐热带雨林。
转基因农作物有助于减少农药使用量。2010年海南毒豇豆事件就是一个农药残留过高的例子。目前大规模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抗除草剂和抗虫害品种,可以大大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对老百姓和环境都有益。
另外,培育抗旱新品种也是转基因育种的一项重要工作。全球气候变暖更加剧了干旱的频繁发生。传统抗旱育种由于在目标物种中缺少合适的遗传变异,育种效率一直不高。近年来,科学家们在不同物种中鉴定出了一批有重要抗旱作用的相关基因,给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作物新品种提供了条件。
据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林敏介绍,2008年我国启动实施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这是农业领域唯一的重大专项。2010年国务院又将生物育种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支持。2008年至2012年,国家共投入50多亿元。但林敏认为,尽管如此,每年平均10多亿元的投入也有限,一个国际种业大跨国公司年研发经费投入就超过10亿美元。
中国人不是
试验的"小白鼠"
一部分质疑者认为,西方转基因大国一方面自己的主粮不搞转基因,另一方面却把拿下中国主粮转基因作为他们的最终战略目标。"美国人不吃、非洲人宁可饿死也不吃转基因"的说法流传。事实如何呢?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物平衡表最新数据显示:美国这个世界上转基因作物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86%的玉米、93%的大豆和95%以上的甜菜都是转基因作物。其中,68%的玉米、72%的大豆、99%的甜菜都用于国内自销。大概来说,美国市场上七成加工食品都含有转基因成分。
"欧盟严禁转基因"的说法也不准确。据吴孔明介绍,在欧洲,上世纪80年代,欧洲转基因的研发水平曾一度领先美国,由于态度谨慎,加之贸易保护,如今不仅研发上落后美国,也失去了全球市场。
但是,欧盟从2009年开始积极调整政策取向,抢抓新一轮转基因产业发展机遇的意图十分明显。2012年,西班牙、葡萄牙、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5国批准种植玉米、油菜、土豆、大豆、甜菜等5种转基因作物,除了极少数是作饲料或工业用途,绝大部分都是用于食品。
欧盟最近的一份官方报告声明,从涵盖超过25年的时间、涉及500多个独立研究小组的130多个研究项目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生物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其自身并不比常规育种技术风险更大。
在邻国日本,连续多年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进口国、第三大大豆进口国,2010年日本进口了1434.3万吨美国玉米、234.7万吨美国大豆,其中大部分是转基因品种。
在我国,大力推进转基因技术与产业发展是国家战略。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包括功能基因克隆、遗传转化、品种选育、安全评价、产品开发、应用推广等各环节在内的转基因育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转基因作物研究开发的整体水平已领先于发展中国家。
近年来,在转基因重大专项的带动下,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独立自主的转基因育种技术研发体系,取得了转基因三系杂交抗虫棉、抗虫转基因水稻、转植酸酶基因玉米、高品质奶牛等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标志性成果,在抗虫转基因玉米、优质纤维棉花、抗病小麦、抗除草剂大豆、抗病转基因猪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新技术带来的风险
能有效预防
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一柄"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能存在风险或被用于"邪恶目的",但这类似核能既可发电也可造原子弹、菜刀既可做饭也可用来杀人,技术本身没有善恶属性。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明确观点。
还有一些人们的担心是,与传统育种相比,转基因技术打破了物种的生殖隔离屏障,使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界的遗传物质实现了交流。正因为如此,为预防一些可能对人体健康或环境安全有害的基因转入受体生物,或者由于基因操作引起受体生物产生不可预期的变化,影响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各国政府都极端重视和评估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如今,风险性分析是世界各国进行食品安全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在1997年提出的用于评价食品、饮料、饲料中的添加剂、污染物、毒素和致病菌对人体或动物潜在副作用的科学程序,已成为国际上开展食品风险性评价、制定风险性评价标准和管理办法以及进行风险性信息交流的基础和通用方法。
大多数国家都有专门机构负责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评价,在美国主要是食品药品局(FDA)负责,欧盟是欧盟食品安全局负责,中国是农业部负责。各国安全评价的程序和方法虽然有所不同,但总的评价原则都是按照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准制定的,包括科学原则、比较分析原则、个案分析原则等。转基因食品入市前都要通过严格的安全评价和审批程序,比以往任何一种食品的安全评价都要严格。
2001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建立了由农业、科技、卫生、食品、环保、检验检疫等12个部门组成的部际联席会议,并推荐组建了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依据条例,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进口、标识、加工、进出境等5个管理办法,发布实施了近百项国家标准,认定了39个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督检验测试机构。
由于我国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是2001年颁布的,而我国的转基因研发工作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863"计划支持下已经开始,在法规实施前有研发单位的材料交换导致转基因水稻的零星扩散,但经过多年的清除,已经基本得到控制。
文章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