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大面积示范成功
发表日期:2015-06-05 12:08AM 阅览次数:
5月22日,在淮安白马湖农场召开的小麦赤霉病菌防控技术示范现场会上,我校周明国教授介绍了团队研发出的广谱、特效、低毒、低残留防治小麦赤霉病系列新产品,阐述了农药减量使用的科学原理和示范药剂研发的理论依据,以及近两年在不同地区的示范结果。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小麦上最重要的病害,不仅可以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而且因为病原菌产生DON毒素,威胁食品和饲料安全。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防治小麦赤霉病一般采用多菌灵或以多菌灵为主要成分的复配杀菌剂,在小麦扬花期喷雾防治。由于长期单一使用多菌灵,江淮流域赤霉病菌出现了抗药性,以至以往每亩用多菌灵25~30克喷施1~2次,增加到现在的每亩用多菌灵60~90克喷施2~3次,不仅增加了农药残留的风险和增加了成本,而且还难以有效控制赤霉病流行危害。与会专家和领导通过现场对照考察,一致认为周明国团队研发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系列产品,比目前生产上常用药剂用药量大幅降低,其中多个技术产品仅需在小麦扬花初期1次施药,即能在小麦赤霉病严重发生的情况下收到理想防效,对于推动我国农药减量施用、节省劳动用工,节本增效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谷雨 丁晓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