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落酸受体PYL3/RCAR13的复杂结构揭示了一个特别的调控机制

生物通,2012-05-17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omplex Structures of the Abscisic Acid Receptor PYL3/RCAR13 Reveal a Unique Regulatory Mechanism”的文章,提出了关于脱落酸ABA受体不同于以往研究的分子机制,指出PYLs家族能分出三个不同的种类,其中一种(PYL3为代表)具有不同的调控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Structure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农业大学陈忠周教授,陈忠周教授曾利用X-射线方法,解析了jmjd2a结构,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活性中心的组蛋白去甲基化酶(Histone demethylase)家族的结构。

脱落酸(Abscisic Acid),简称ABA,是植物体内最重要的植物激素分子之一,它具有控制、气孔关闭、影响种子发芽等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于保护植物对抗逆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ABA受体的研究近年来获得了广泛关注。

2009年4月,Science杂志同期发表了两个研究组的独立成果,发现了同一家族蛋白PYR/PYL/RCAR(PYLs)是ABA的潜在受体。半年之后,包括清华大学颜宁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在内的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欧洲的五个研究组几乎同时报道了有关ABA受体的结构生物学研究,证实了PYL家族蛋白是ABA的直接受体,并揭示了ABA调控PYL蛋白抑制下游PP2C的分子机制。这一系列对于ABA受体发现并鉴定的工作入选2009年Science评选的该年度“科学十大进展”。

那么对于其它PYLs,这一ABA信号通路机制是否也适用呢? ABA结合PYL3能极大的促进单体PYL3的形成,后者能过量提高抑制PP2Cs的效应,研究人员又通过结构导向的生化实验,发现Ser195是其中的关键因子。有趣的是,生长抑制剂pyrabactin结合PYL3的方式是一种不同的非生成模式,这为设计ABA受体拮抗剂和激动剂提出了新思路。

研究人员认为根据配体结合PYLs的不同构象,PYLs家族能分出三个不同的种类,其中这种反式二聚体形式,以PYL3为代表,揭示了一种不同的调控机制。

ABA研究近年来确实已成为研究焦点,不少国内科学家在这一领域也获得了重要成果,比如清华大学的颜宁教授,她的研究组今年还在JBC上发文,报道了拟南芥ABA信号通路中的一种关键调控因子:SnRK2.6的激酶位点结晶结构,并从中发现了一种ABA信号转导新机制,这将加深我们对于ABA下游信号通路的理解。 (生物通:张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