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论道”转基因


本报讯(记者 王红)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永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昨日,2013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在河南省农业大学启幕,来自全国各地的6位两院院士、千名作物学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现代农业与粮食安全”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自2002年起创办,是中国作物科学最高级别学术交流会议。

本次大会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吴孔明、罗锡文、陈温福,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朱玉贤6位院士,40余位知名专家、教授就中国作物栽培学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新时期栽培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及战略调整等问题作了学术报告。与会代表通过主题报告、专家论坛、大会交流、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交流和探讨了生物安全、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作物学研究理论与技术等领域的发展状况,为发展作物学科把脉,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献计。

作为本次大会的“东道主”,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表示:“今后,河南农业大学将趁着科技发展的春风,紧紧瞄准作物学科技前沿,围绕粮食作物生产中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和科技需求,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创新的理念,推动学校作物学科快速发展,推进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

近日有媒体报道,61名两院院士联名上书要求国家尽快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这一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

针对转基因食品产生的争议,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表示,转基因是一种新技术,而“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实际上,任何一种新技术,都有其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一面,同时也存在不利的一面。因此,一味地讨论转基因是安全的,或者不安全的都是不可取的。

吴孔明说:“以原子能技术为例,人类应用原子能技术来建核电站,可以给社会提供清洁能源、促进社会的发展;但如果利用原子能或者核技术来生产原子弹,核武器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将可能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回到转基因技术来说,其实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我们不能说,转基因技术转化衍生出来的产品绝对安全的,也不能说转基因产品都是有问题的。因此,一味地否定转基因技术,认为转基因技术生产出的产品都是有问题的,这种评价方式并不科学。”

吴孔明认为,判断转基因产品的关键,在于这一产品对我们的环境安全、食品安全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果通过科学的评估,能够证明转基因产品的环境风险、安全风险是可控的,我们就应该利用先进技术推进社会进步;如果说通过科学评估,认为这一产品在技术方面可能存在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这一技术就不能推广使用。

究竟转基因食品能不能吃?吴孔明给出一组数据:目前为止,全球已经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农作物大概25亿亩,已经有了超过15年的食用历史,而且中国每年进口约5800万吨的大豆,80%是转基因大豆。简单地说,我家吃的食用油,就含转基因。作为科研工作者,能够利用转基因这一高新技术去推动社会的发展,我表示支持。(作者:王红,郑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