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授看中青贮玉米

北京教授看中青贮玉米

说到选育青贮玉米的类型,潘金豹说,与乳熟期相比,玉米籽粒成熟时的茎叶,营养品质显著下降,主要表现在木质素含量增高,适口性降低,这个时候,牛羊就吃得少、不想吃,自然影响消化量和能量转化。

潘教授说,青贮玉米有3种类型。第一类青贮专用型玉米,它的产量高、品质好,专门用做青贮的玉米品种。第二类是粮饲兼用型玉米,是在玉米籽粒成熟期,先收获玉米籽粒用于粮食或配合饲料,然后再收获青绿的秸秆用作青贮。第三类是粮饲通用型玉米,既可作为普通玉米品种,在成熟期收获籽粒,用于食物或配合饲料,也可作为青贮玉米品种,在乳熟期至蜡熟期收获,包括果穗和秸秆在内的全株,用于青贮饲料。他最看好的是第三类。

于是,潘教授提出了粮饲通用型的概念,制定了青贮玉米的试验技术与评价体系、青贮玉米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国家青贮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和国家青贮玉米品质分级标准,育成了“北农208”,“北农303”、“北农308”、“北农316”等四个青贮玉米新品种。还获得过好多项奖励。

潘教授认为,粮饲兼用型玉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青贮玉米,是秸秆用于青贮。因此,利用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的玉米秸秆做青贮饲料不是发展方向。

潘教授结合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把选育的类型定位在选育推广“粮饲通用型玉米杂交种”。不仅具有籽粒产量高、生物产量高和植株饲用品质好等优点,而且在生产上弹性大、风险小,可根据当年的市场行情进行调整。

他也运用经济学上的经济杠杆作用:当畜牧业对青贮玉米需求大时,收获青贮玉米的比重就可加大;当畜牧业对青贮玉米需求小时,收获青贮玉米的比重适当减少,而收获粒用玉米的比重相应增加。

青贮玉米也嫌贫爱富

老潘的研究充满了人文特质,他从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和各地的特殊情况得出,青贮玉米也是嫌贫爱富的。他认为,5—10年,富的地区以粮饲通用型玉米杂交种为主,青贮专用型玉米杂交种为辅,大力推广生物产量高、品质好的青贮通用型玉米杂交种;而穷的地方,适度推广粮饲兼用饲型玉米杂交种。

老潘说,优良的青贮玉米杂交种要有必要的条件:一是生物产量高。适时收获(乳熟期到蜡熟期)的青贮玉米,干物质含量在30%和40%之间,每公顷生物产量高于18吨。

二是营养品质好,摄入量高,消化率高。品质优良的青贮玉米杂交种应具有较高的粗蛋白含量、淀粉含量、脂肪含量、离体消化力和细胞壁消化力,适量的矿质元素和维生素,较低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木质素含量。

三是成熟期适宜。晚熟玉米杂交种具有较大的叶面积指数、较长的叶面积持续时间和较高的干物质产量。因此,只要能适时收获,应选用较晚熟的青贮玉米杂交种。在生产上要合理搭配选用品种,使用不同熟期的品种,既可以解决收获、加工贮藏机械的不足,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物产量。

四是抗逆性好。青贮玉米杂交种必须抗倒性强,抗病性好。

这些都说明,青贮玉米好不好,不是看它的色泽、籽粒、株高,而是看它的生物干重,每公顷多少吨。也就是青贮玉米的生物产量;用粗蛋白、淀粉、脂肪等含量指标来评价青贮玉米的品质。

可是,目前国内还没有被广泛认同的评价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和品质的标准。潘教授认为,应根据生物产量和品质指标,加紧研究制订评价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和品质的标准,为品种审定和推广提供依据。

也有人说,喂喂牲口就知道这饲料品质好不好了。可喂养的花费大,很难实施。潘金豹就表示,要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

我国畜牧业是发展牛、羊等草食家畜,适度减少猪、鸡等养殖比例,这是“节粮型”畜牧业结构的需要。而发展草食家畜的主要饲料是青贮玉米。

近些年,牛、羊等草食家畜迅速发展,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迅速增加,潘教授很有信心,底气也足:在今后十年内,我国青贮玉米的种植面积将会发展到400万公顷左右,占玉米种植面积的15%—20%。说到这里,老潘更来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