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集团:做全球的粮食“搬运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记者 刘辰瑶
把巴西的豆油卖到印度,把阿根廷的豆粕卖到印度尼西亚,把捷克的小麦卖到英国,再把黑海地区的粮食卖到亚洲。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粮)董事长宁高宁告诉中新社记者,这是他们现在正在做的事。
从一家成立于1949年、专门从事粮油食品贸易和加工的国营公司,到去年斥资30亿美元获得荷兰尼德拉和来宝农业的控股权、成为全球资产第二大粮商,中粮的转变,用了半个多世纪。
“以前中粮得在一线采购,现在不需要见到农民和土地,货已经发走了。”在宁高宁看来,这种转变,是大势所趋,更是恰逢其时。
一份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机构2013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96亿,届时粮食需求将比现在多70%。就中国而言,农业部预测,到2020年中国粮食产量将上升到5.54亿吨,缺口将加大到1亿吨以上。
在此背景下,宁高宁提出要整合全球粮食产业链:将第一线产粮国的农民和消费国的消费者联系在一起,把全球质量最好、价格最低的粮食以及农产品通过高效率物流和服务,供应到包括中国在内有需求的国家。
按照他的思路,从阿根廷买到品优价廉的大豆运到江苏连云港的加工厂,再变成福临门豆油进驻超市,如果整个生产链都属于中粮,成本将大大降低,消费者也从中受惠。
为了画好这张“世界地图”,2014年,由中粮牵头,携手全球顶级投资者厚朴、淡马锡、IFC、渣打银行等组成的国际投资团控股尼德拉和来宝农业两家企业各51%股份。中粮以最小的投入实际上控制了110亿美元农业资产,并获得了26个国家的业务。
中粮的品牌在国际一炮打响。所有国际大宗商品会议都邀请中粮作为重要参与者。宁高宁的电子邮箱里每天塞满全球各大种子公司求合作的邮件。
“中粮能够在国际上受到重视,这与中国国力的增强分不开。”宁高宁告诉记者,中粮并没有专门做品牌宣传,主要是靠业务发展以及整体规模壮大。而基于中国人对食品的“敏感”,中粮更多的是做好细节。
提及食品企业的细节工作,宁高宁用了四个字:“如履薄冰”。他坦承,粮食关系到每一个人,因此中粮对产品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敢马虎,不但把细节工作融入所有的业务和培训里,还要用最完善的管理去把握。
当前,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中粮也在勾勒着新的布局。
宁高宁告诉记者,“一带一路”周边国家与中国农业有很强的互补性,有很多国家的农产品与中国相比,有比较优势。其中,中亚已成为世界主要的粮食出口地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的小麦、玉米都占国际市场20%以上;东南亚也是国际市场主要的商品基地,印尼和马来西亚的棕榈油加起来已经占了国际贸易的90%以上;老挝、柬埔寨、泰国所处的湄公河流域光、热、水、土资源非常丰富,特别适合水稻等农业种植,大米出口占国际贸易市场近60%。
宁高宁透露,中粮目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粮食采购和销售业务,希望未来建立米、面、油等产品的消费市场,“立足打造成当地的竞争力企业,让品牌和产品在当地生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