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领域的“相对”论(补充)
育种领域的“相对”论(补充)
玉米育种领域也存在“相对”论现象。中美种业竞争的技术优势完全不同,造成两国竞争所付出的努力“来”和“去”的道路不一样长。竞争双方在各自道路上留下的印迹完全不一样。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付出比跨国公司更多的智慧、辛勤和汗水,投入更多的政策与资源,中国种业才能在竞争中生存与发展。
中国玉米育种技术整体落后于跨国公司,特别是经过10年倒退和10年徘徊,现在正处于10年大调整和大积累时期,要到下一个10年才进入迈步大发展阶段。为了追赶跨国公司,我国玉米育种和生物技术都必须务实和采取完全不同于美国的超常规发展道路。
跨国公司在育种技术、管理和种质资源上占优势,他们在中国研发品种的态势是从高端技术流向低端市场。顺风顺水,即使不采取历史上艰难发展时期的特别措施,即使采取倒退的技术路线和种质基础,其竞争能力和对中国市场的冲击力仍然相当强。但我们若利用好自己的机会,即利用时间差,谋划改革与创新,仍有胜算。
中国政府给我国种业发展留足了政策空间与时间差,我们要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任何有利条件都不是永存的。
首先承认和面对现实。追赶跨国公司的育种水平和能力,我们处于逆流而上的下风头,处于技术和种质改良与创新的爬坡状态,阻力相当大。如果继续采取落后的技术路线,将很难扭转育种方向,很难抗衡跨国公司顺风顺水的强大冲击力。
先锋公司接连调整了内部人事安排,降低了在中国市场的文化适应力,暂时削弱了对中国市场的冲击力。我们应当抓住先锋公司人员调整和重新布局的这段时间差,奋起直追,迅速缩小差距。遗憾的是,国内育种界没有抓紧短暂的有利时机,没有坚决调整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国家玉米产业体系的一些育种岗位专家,没有坚决调整育种方向,特别是在育种技术路线上脚踩几只船,不但害了自己,更损害了中国的种子产业。反倒是一些青年科技人员,特别是企业和个体育种者一直坚持改革与创新,开始做出成绩。
以前,我们批评过一些专家教授和院士,但最近十几年,全国都已经厘清玉米育种方向,再发生任何问题,就不能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虽然那些被边缘化了的专家们仍然有一些余威,他们手里还握有资源,但现在的思想混乱主要来自科研系统内部的利益诱惑,使得一部分科技人员脚踩几条船。这是国家玉米产业体系玉米育种迈不开步伐,或者动作缓慢的根本原因。
最近,我陆续了解到先锋公司先后培育了几个新品种,显示出小小的突破性进展。这说明,先锋公司已经开始走出阴影,重新恢复了在中国市场的冲击力。而我们却坐失良机。更重要的,最近两年,育种岗位专家竟没有一个人向我汇报和发出任何警报。这次是植保专家和体系外的青年人,包括企业和个体育种者直接向我汇报了先锋公司的研发进展。这至少说明,育种岗位专家对复杂的竞争形势已经麻木,失去竞争意识。而企业和个体育种者却时刻提心吊胆,紧盯着跨国公司的动向。
我现在很想知道,原因何在?是否我们国家玉米产业体系不应该强调公益性方向?不应该弥补前育种研究这个缺环?是否不应该强调科企合作?是否我们不应该强调这个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你们才能焕发出育种创新的积极性?我还想知道,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应该如何改变现状,振奋改革与创新的积极性?最后,是否我应该立刻下台,然后你们关起门来搞商业育种?请给我答案。
顺便提及,转基因研发也要基于双方竞争道路不一样长的特点,实事求是地制定适合中国产业特点的生物技术发展战略。承认中国农业科研和生物技术研究落后的事实,然后认真分析中国种业的实际状况,走出一条完全不同于跨国公司的生物技术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