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振钢的小麦育种事业:跳跃在麦穗上的诗篇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天下重粮,粮安天下。

粮食安全关乎国运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种好粮、多打粮、打好粮,让全国人民吃上“河南馍”,是中原儿女的责任担当!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强调,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小麦专家茹振钢,就是参与打好“这张王牌”的重要一员。

生于1958年的河南科技学院教授、小麦专家茹振钢,经历过国家困难时期,感受过饥荒,所以选择农学专业,早早地就下定决心,要让土地生金、让中国人吃饱饭,要为国家粮食安全献出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而这一“献”就是30多年!如今,57岁的茹振钢,仍像年轻时候一样,每天工作都在10个小时以上,经常吃住在实验室。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彻夜长明的灯光,见证了他对小麦育种事业的爱与痴。

“纵然是时间的霜染了鬓、岁月的刀刻了额,怎奈我初心不改、豪情如昨?”5月26日,喜欢写诗的茹振钢激情满怀地对记者说,为粮食生产,为小麦育种,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我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宝贵“遗产”——“傻子精神”成就了“长在田间”的科学家

1981年,刚大学毕业的茹振钢,被小麦育种界赫赫有名的黄光正教授“相中”,成了黄教授的助手和“接班人”。

黄光正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成了茹振钢的座右铭:“搞科研的人得有‘傻子精神’,得有牺牲精神,得有科学精神,没有这个‘傻子精神’,干不成大事育不成大品种!”

茹振钢说,“傻子精神”,是他从恩师黄光正手中继承的最宝贵的财富。

科学研究没有“捷径”,茹振钢每天都干在试验田、吃在试验田、睡在试验田。为了确保科研数据的完整和准确,几十亩的实验小麦,他一株株地手工脱粒,风里雨里,一干就是个把月,抬头满脸尘土,低头两脚泥巴。

为了掌握各地小麦的生长情况,茹振钢深入全省各地田间地头进行调查研究,全靠公共汽车和自己一双脚底板,他走了一村又一村,厚厚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不同地区小麦的生态环境,记下了各地区主要小麦品种的生物特点及生产水平。

“年可以不过,实验不能停,一年365天,我一天也离不开它(小麦)”,即使在国人最重视的春节,茹振钢回家给母亲拜年也不忘到大田里看苗情,节日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成了督促茹振钢快步前行的“鼓点”……

凭着在科研上取得的一个又一个成果,茹振钢先后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茹振钢也成了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但茹振钢对这些“身份”都不在意,他依然“固执”地“生长在田间”,照样坐着农民的“小三轮”走村串乡,他还是那个30多年前的“傻子”。

横空出世——“矮抗58”被誉为“我国近30年来最具突破性的小麦新品种”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培育耐寒耐旱、抗病抗虫、高产优质的种子,使农民朋友只管种下,不用担心天气的变化,能够省力等收获,是茹振钢最大的心愿。

茹振钢带领研究团队,制定出“增穗壮秆强根系,优化品质聚抗性”的高产小麦育种策略和多性状聚合技术路线,先后育成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等一系列优质小麦新品种,在矮秆高产、多抗广适小麦的研究上越走越远,终于在历经了10年的坚持和忍耐后,让“百农矮抗58”这一突破性的品种“横空出世”。

“百农矮抗58”成功解决了小麦高产大群易倒伏、矮秆品种易早衰、高产品种品质不优和稳定性差、稳产性与广适性难结合等种子培育的四大技术难题,体现了高产稳产、矮秆抗倒不早衰、抗逆抗病适应性广、优质中筋、稳定性好等难得的优势。

自2005年生产应用至今,“百农矮抗58”历经零下16摄氏度低温、八级大风、短时暴雨、冬春连旱、倒春寒等灾害性天气的考验,“抗寒、抗倒、抗病、高产、稳产”等综合优势明显,灾年不减产,丰年更高产,短短几年便一跃成为黄淮麦区的特大小麦品种。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小麦专家程顺和对“百农矮抗58”盛赞有加,认为它是“我国近30年来最具突破性的小麦新品种”。

如今,“百农矮抗58”仍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累计推广2.6亿亩,增产小麦86.7亿公斤,实现增产效益170多亿元,被誉为“黄淮第一麦”。它在产量上的贡献,意味着国人所吃的每8个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百农矮抗58”!

而茹振钢也因为“百农矮抗58”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被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为“粮财神”。

2014年,茹振钢因“矮秆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矮抗58”的品种选育及应用方面的重要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突破“瓶颈”——用创新思维在两个育种方向上“齐头并进”

专家认为,我国黄淮地区的小麦产量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顶到了“天花板”,想要进一步提高产量是“难上加难”。

如何突破“百尺竿头”的“瓶颈”?茹振钢的思绪和视野跳向了东北和广东、福建等地区。

高纬度地区的小麦耐弱光,低纬度地区的小麦耐强光,把“高低纬度”地区的小麦进行重新“组装”,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这种创新思维带来的灵感,让茹振钢急不可耐地南下北上,搜罗种质资源。福建地区早已不再种植小麦,为了找到一株麦苗,茹振钢跑到武夷山上,虎啸岩、水帘洞、桃源峪……最终在路边找到几株麦苗,他如获至宝,装在矿泉水瓶中,一路小心翼翼地捧回新乡。

如今,这种高光效小麦新品种已经培育成功,既耐弱光又耐强光,茹振钢夸它“早上班,晚下班,中午还不休息”,不仅适应性更广,而且增产增效。

为了给粮食生产储备好技术和新成果,茹振钢带领团队,与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遗传研究所、西北农大、山东农大、湖南农大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资深育种专家联合攻关,向“世界100年、中国60年”没有攻克的难题——雄性不育系杂交小麦课题发起“冲锋”。

“美国在玉米杂交育种上掌握了话语权,袁隆平院士在水稻杂交育种上占领了制高点,我们要在杂交小麦上抢得先机!”

目前,茹振钢育成的小麦雄性不育系BNS,成为我国杂交小麦研究利用的热点,杂交小麦已初见成效,技术已趋近成熟,今年在新乡种植的200多亩BNS型杂交小麦长势喜人,产量明显高于常规小麦,推广前景非常乐观。

“在小麦杂交优势利用上,我们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茹振钢非常兴奋地告诉记者,这个杂交小麦新品种一旦通过“考验”大面积推广,会比常规品种增产100至150公斤,在我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实现杂交小麦研发新突破,有望成为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占领国际种业竞争制高点的科技支撑。

“享受”痛苦——科学家用写诗、吹口哨传递快乐分享喜悦

选择了农业科研,等于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在这条路上,不断有人因为忍受不了孤独和焦灼而选择离开。

茹振钢的爱人、我省著名大白菜育种专家原连庄,与茹振钢相知相守30多年。茹振钢为小麦育种承受了多大压力,付出了多少艰辛,她心里最清楚。

“有一段时间茹振钢精神高度紧张,一个人站在窗前自言自语、手舞足蹈,我看了真的很担心!”

看着原连庄满是心疼的眼神,茹振钢摆摆手,笑着说:“甭担心,我乐在其中,非常享受!”

茹振钢说,科学研究犹如“十月怀胎”,本身令人十分痛苦,但痛得“舒服”、苦得“舒服”,让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这是为什么?

“因为痛得值得!‘怀胎’是为了新生命,‘分娩’等于实现了目标。心中有责任、有感情、有热爱、有兴趣,累就变成了享受,享受难题解决的过程,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

为了排遣工作中的压力与情绪,茹振钢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养成了写诗的习惯。

茹振钢认为,诗是最简练的情感表达方式,能用最少的字表现最丰富的情感内容,写诗能让人放松,能调节心情,是他科研事业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工作中要经常面对很多困难、迷茫、压抑和失败,当然也有很多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这些都给了我创作的激情,灵感一来让我欲罢不能!”

不仅如此,茹振钢还把诗歌的艺术想象用到了具体的育种工作中:“思想在想象的空间任意驰骋,让我看到了新品种的曼妙身姿,给了我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我会在具体实践中朝着这些而努力!”

而如果在研究过程中解决了一个难题,或者一个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果,茹振钢会轻轻地吹起口哨,让身边的人都感受到他的愉悦。

10天前,茹振钢带领团队,完美地把一个抗病基因加到了一个新品种之中,使这个品种更趋完善。一想到为了攻克这个难题付出的两年努力没有白费,一想到离成功又近了一步,茹振钢便情不自禁地吹起口哨《打靶归来》,他走到哪儿,口哨声便响到哪儿,欢快的旋律在校园荡漾……(河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