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青麦仁食品加工技术取得进展

《河南科技报》,5月29日:A2 综合新闻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青麦仁食品加工技术取得进展

一粒青麦仁的增值之旅

编者按 近年来,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同时,我省农业现代化步伐也在加快,一直保持小麦产量全国第一、粮食总产量全国第二的地位。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我省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促进农产品转化加工,把“大粮仓”变成“大厨房”,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取得显著成效。眼下,依托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省农科院加工所研发的青麦仁食品加工技术又为我省鲜食全谷物食品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5月24日,当我省南部小麦收割拉开序幕的时候,远在豫东北部,相距数百公里的长垣县蒲北办事处高效农业园区里也传出来阵阵收割机的轰鸣声。虽然这里的小麦灌浆基本完成,但籽粒尚未硬化,为什么就开始收割了呢?

原来,这里是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鲜食全谷物青麦仁及制品加工技术集成与示范”监理现场。省科技厅组织的有关专家首先来到高效农业园区占地500亩的小麦收割与脱粒现场。伴着收割机的轰鸣,一簇簇青绿的麦子直接被喂进收割机的机舱。在机尾部,一粒粒经过脱衣的青麦仁绿幕似地喷涌而出,大家争相抓起一把鲜嫩可口的麦仁放进了嘴里,一股纯麦的清香沁人心脾。

据专家介绍,“鲜食全谷物青麦仁及制品加工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就是以青麦仁为原料开发营养健康食品。该项目是省农科院加工所承担的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地点在长垣县蒲北办事处高效农业园区的河南珍福集团子公司河南翔宇食品有限公司。参与现场监理的专家来到河南翔宇食品有限公司,看到青麦仁经过中试加工生产线——预处理车间、加工车间,最后一箱箱青麦仁成品就呈现在大家面前了。

据介绍,青麦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叶绿素、膳食纤维和α、β两种淀粉酶,具有帮助人体消化、降低血糖的功能,是一种高营养、纯绿色健康食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青麦仁在我国是一种传统食品,国外市场空白,但目前加工形态比较单一,缺乏大型的关键技术装备和标准化加工工艺,从而导致技术的推广应用受到了影响。

该项目运用改造收割机收割青麦仁后,经物理螺旋撞击脱壳机进行复脱壳,采用高压喷淋、气流滚动、二级过滤等技术杀青、脱水,然后采用自主研发的青麦仁冷加工制备工艺,去皮干净、彻底,经前处理加工,-30℃以下快速冻结、包装后,在-18℃以下低温储藏,不仅延长了贮藏期,还能保证新鲜青麦仁的色、香、味不流失。“鲜食全谷物青麦仁及其制品加工技术”的开发符合我国粮食精深加工及鲜食全谷物菜肴主食产业化的发展要求,项目的实施对提高小麦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丰富人们膳食、调整人们饮食结构,将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经过项目组专家细致考察、认真论证,在监理结束后的座谈会上,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青麦仁加工各项流程符合技术规范,达到了项目要求,同时对技术完善提出了建议。

项目组成员、省食品工业科学研究所教授级高工王瑞国指出,青麦仁食品保持着其天然的碧绿色和原生态营养,由于采用物理加工,更有利于人体吸收,产品可以用来包饺子、做茶饮、煲汤,还可以做各种菜肴,让百姓食品多样化,拉长了产业链条,小麦附加值明显提高,有助于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使传统食品向工业化迈出了重要一步,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项目主持人、省农科院加工所粮食室主任张康逸博士告诉记者,专家组在项目实施的进程中进行项目监理,到目前为止,项目的启动和进展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省农科院加工所所长路风银谈到,小麦是河南的主要农作物,在面积上很难扩展,产量大幅度提高有一定难度,而青麦仁加工能带动农业产业化升级。青小麦是在乳熟后期、蜡熟期收获,这时候的营养成分是最高的。青麦仁的膳食纤维是小麦成熟后膳食纤维的5~6倍。项目可以有效提质增效,增加小麦附加值,延伸小麦产业链,为小麦的增值增效探索出了一个新的途径和方法。

据专家介绍,青麦仁每亩产量750~800公斤,售价每公斤2元;成熟后的麦子,亩产量500公斤左右,干小麦售价每公斤2.10元。青麦仁比成熟小麦每亩增收450元左右,增加农民收入近50%。经过加工的青麦仁包装之后,市场价格是小麦单价的5倍以上,生产企业也有收益。(本报全媒体记者 雷建树 郭俊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