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粮食产区:发展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助农增收
史小军是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柴达木村的种粮大户,今年他租种的160亩地全部用上了膜下滴灌,平均亩产增加400斤。(记者张雪 摄)
挖掘辽宁粮食增产潜力,必须突破“水”这个薄弱环节
确保水利工程长期发挥作用的关键,要全力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
在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基础上,节水灌溉设施发挥的增产增收效果更明显
天气渐冷,辽宁省彰武县兴隆山镇赵家村村民杜立云在玉米地里忙碌着,一会儿的工夫,她旁边拖拉机上的玉米已经冒了尖。今年的秋粮快收完了,问她收成怎样,杜立云快人快语:“丰收啦。”她说,今年和去年比,种子一样,种法没变平均亩产提高了200斤到300斤,今年水跟上了,产量自然高。
彰武县这一带,土地肥沃,但是用水一直是大问题。赵家村村支部书记董玉德说:“我们这里‘十年九旱’。”去年冬天赵家村改造了水源井,建起膜下滴灌设施。“水直接滴进庄稼根部,效果好还省水省工。和大水漫灌比,每亩用水减少一半。”说起膜下滴灌的优点,杜立云头头是道。
见实效 赢口碑
辽宁省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6128万亩,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但辽宁水资源严重短缺,特别是彰武县所在的辽西北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00毫米左右。并且,全省60%左右的耕地没有灌溉设施,57%左右的有效灌溉面积还在沿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式。挖掘辽宁粮食增产潜力,必须突破“水”这个薄弱环节。
去年,国家多部门联合启动实施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项目,计划2012年到2015年,共投资380亿元,在东北四省区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3800万亩,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集中连片大规模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灌溉用水系数,实现节水增粮增效的目的。预计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亿斤,项目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80以上。
辽宁省的节水增粮行动工程建设任务共600万亩,目前已完成120万亩,其中,新增灌溉面积79万亩,改善面积41万亩。工程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项目区粮食作物亩均增产230公斤左右,增加产值5.2亿元,节约用水6122万立方米。
重管理 关长远
工程效果明显,老百姓对水利设施爱护有加。但水利设施长年累月使用,设备出现故障怎么办?水利工程建成后的管护问题,关乎节水增粮行动项目能否长久发挥作用。在加快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辽宁各地也正在进行着管护机制的探索。彰武县就有3种管护方式同时存在:企业、大户经营,设备使用权归其所有,并由企业、大户负责日常运行及维修管护;合作社经营,设备使用权和管理权交给合作社,合作社选出负责人进行设备维护,费用按亩均摊;联户经营,以每眼井为单元,所涉及的农户为联户成员,组长负责管理,费用按亩均摊。
辽宁省水利厅副巡视员彭贺志介绍,确保工程长期发挥作用的关键,要全力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基层水利站、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专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彰武县五峰镇水利服务站站长孙大年说:“我们镇下辖11个村,每个村都有一名水管员,负责巡护井、水泵等灌溉设施。水管员每月开两次会,报告水利设施的使用和维护情况。”目前,辽宁省已有40个县、812个乡镇建立起这样的水利服务站,为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工程的长效运行保驾护航。
遇挑战 推转变
今年,辽宁省规划发展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工程140万亩,目前各地的招投标等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工程陆续开工建设,但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彭贺志说,一些农民对节水灌溉工程缺乏深入了解,粮食生产还是“靠天吃饭”,接受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能力和意愿不强,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协调和发动工作会遇到一些阻力。但已经实施的工程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让老百姓看到增产增收的效果,有利于项目进一步推广。
在朝阳市建平县柴达木村,记者见到了种粮大户史小军。通过土地流转,他租种了160亩玉米地,今年全部用上了膜下滴灌,平均亩产增加400斤。“由于干旱,我共浇了6茬水,每亩花了27元水费,如果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每亩水费需要50多元。”扣除水费、租金等成本,史小军的纯收入能达到10多万元。在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基础上,节水灌溉设施发挥的增产增收效果更明显。在辽宁,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工程的推广示范和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将形成一股强大的推动力,促进农业生产由一家一户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记者 张 雪)
(原标题:节水方能增粮——辽宁粮食产区见闻)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