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菊花里的科技元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中国的古诗词中,菊花一直有着美好的寓意。作为中国十大传统名花,国人一直钟爱种菊和赏菊。正因为这样,在多数人的眼里,种好一株菊花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然而,在苏北花农王贵林看来,要种好一株菊花着实不容易。
“你可别小看这普普通通的一朵菊花,那里面的学问可太多了。”5月21日,在江苏省新沂市草桥镇十里生态长廊农业产业园区沂岸花卉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内,一见到了记者,王贵林就这样说。
40岁的王贵林是江苏省新沂市草桥镇农民。从2008年开始,他就和妻子一起种起了菊花。“当时我主要做鲜切花,做国内市场。”王贵林告诉记者,由于苏北交通方便,他和爱人又都爱养花,于是就瞄准了国内的菊花市场。然而,尽管精心照料,意想不到的事还是发生了。当年他们种植的菊花,开花后颜色和形状都没有预期的好,客商看完之后没人愿意出价。
“这简直是血淋淋的教训。10亩地,16个工棚,3万多株菊花,都不符合标准,亏损十分严重。”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王贵林心有余悸,探究其中的原因,他特地请教了当地的花卉专家周林博士,“周博士告诉我,主要是管理不够科学到位。很多看似简单的种植管理环节,实际上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比如要进行土壤改良,比如要引进好的品种。后来,我们就四处学习,改善基础设施。同时还将专家请进基地长期指导。现在,我种花的技术,在苏北地区绝对数一数二。”
转机出现在2011年。当年,掌握了技术的王贵林决定转型做鲜切花出口,主攻韩国和日本市场。于是,他和爱人流转了600多亩土地,建基地、盖大棚,引进最先进的基础设备,引进技术人员。事实上,与国内菊花相比,出口菊花对品质的标准更高,对菊花栽培的技术要求也更严。王贵林在技术上下了不少的功夫。
在他生产基地内的连栋大棚里,记者看到,一株株菊花被准确地定位在一个个小小的方格子里,一垄一垄,整整齐齐,每株菊花高度都十分相当。同时,在每垄菊花的旁边还都有一个固定的铁架。“铁架是为了保证菊花不长弯,保证形态的笔直和优雅;定位格则是为了保证菊花能统一标准,方便我们统计数量。”王贵林介绍说,这一个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连栋大棚,一共有21.6万株菊花。
除了定位格和铁架,王贵林的种植基地内的科技元素还有不少。每个大棚里都是水肥一体化的滴灌技术,棚里还有黄色的防虫板,当然,最先进的当属植物补光灯和遮黑布。“植物补光灯,主要是控制光源,需要人工来管理。出口菊花对高度有很严格的要求和标准,补光灯就可以控制好菊花的长势。”王贵林补充说,“这个自动打开收缩的遮黑布,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菊花做蕾、出花,说白了就是控制花期。”
采访中,正值菊花管理的关键时期,生产基地内的花农们正在忙着给菊花抹芽,再过10多天,2015年栽种下的第一批菊花就可以采摘出口了。“为什么要抹芽?”记者不解地问。“抹芽就是去掉菊花周边的花骨朵,一株菊花只留最上面的一个芽。你看,我们出口菊花基本都是一株只开最上面的一朵花,抹芽是必须要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王贵林解释道。
科技元素多,当然意味着更多的投入。现在,王贵林又在600亩的基础上,流转了200亩土地盖新的大棚和厂房,而新的单体大棚还有外带电源的功能。“夏天,外面热棚内凉快;冬天,外面冷棚内热。更好地调温控温,保证菊花的品质。”王贵林告诉记者,目前仅盖单体大棚,他已投入了280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与一般的出口菊花相比,王贵林种的鲜切菊花恒温保存包装运输时间更久,可以达到55天,而一般的保存期只有25天。“为什么可以保存这么久?”王贵林说:“这与种植管理环节的精细到位密不可分,哪一步做的不好,都有可能影响菊花的品质。”
如今,王贵林的鲜切菊花由于品质优良早已打入了韩国和日本市场,每年的订单数量非常稳定,平均一株菊花可以卖到2.8元,效益颇丰。种菊花不仅让他富了起来,还带动周边村庄2万多户农民一起致富。从去年开始,他着眼于菊花的加工产品,希望通过科技研发,开拓菊花茶市场,提高菊花的附加值。王贵林对记者说:“我现在正在试验一种金丝黄菊花,种出来用来泡茶。这种菊花的黄酮素高,样子又漂亮,如果按照等级来分,最高的话一朵可以卖35元。现在我的技术已经没有问题了,正在等待认证审核,推向市场。你看,这有了科技,菊花的价值也都不一样了。”
菊花好看不好种。谁也不会想到,一朵菊花里的科技学问居然会那么多。王贵林告诉记者,他要念好菊花致富经,他要努力成为全国最专业、最懂科技的菊花花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