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籽临储政策走到十字路口
发表日期:2015-05-26 02:02AM 阅览次数:
5月下旬,正是南方油菜籽开镰的季节,油菜籽主产区的油脂加工企业却普遍面临经营困境。《经济日报》记者在湖北荆州市一家大型油脂加工企业采访时看到,10多个油罐里装满了临储油,而企业因经营困难正处于停产状态。作为曾经在当地颇有名气的品牌油脂加工企业,现在只能靠着代收、代加工、代储菜籽油,赚取加工补贴和保管费用补贴维持生存。这家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话的声音里都透着几分焦急。
记者此次调研中采访了许多业内人士,他们普遍对国产油菜籽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表现出担忧。油菜籽国内外价格倒挂是当前油脂加工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我国连续多年实施油菜籽临储政策,有效保护了农民种植油菜籽的积极性,促进了油菜籽生产发展。但近年来,由于食用油市场持续疲软,国际油菜籽价格持续下跌,而国内油菜籽价格却一直维持高位,且远远高于国际价格。由于国内外价格倒挂和购销价格倒挂,造成国内油脂加工企业难以开展自营性收购,大部分油菜籽进入临储收购,加工成菜籽油后转为国家库存。
与此同时,在当前油菜籽临储政策下,油菜籽从收购、加工到储存、销售,发生的各种费用乃至亏损,最终全部由国家负担。随着临储油菜籽数量的持续增多,国家财政负担越来越重。
不仅如此,记者在湖北荆州粮油批发市场还看到大量用进口大豆加工的食用油。虽然国家规定进口菜籽油不能进入油菜籽主产区,但进口大豆油大量进入油菜籽主产区市场,对菜籽油市场影响很大。一边是大量国产菜籽油被装进油罐里,一边是大量价格低廉的国外油料进入国内,进口大豆已经突破7000万吨,油菜籽进口量逐年攀升,去年油菜籽进口508.1万吨,同比增38.7%。
郑州市粮食批发市场资深分析师陈艳军认为,临储政策对于农民种植收益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但是,临储政策推高了国内油菜籽价格,使国内油脂加工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刺激了国外低价油菜籽的进口,国产油菜籽和菜籽油市场份额因此进一步萎缩。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亢霞认为,这种价格机制与国际市场脱节,又由于政策的滞后性导致政策缺乏弹性,不能适应当前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我国油料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越来越强,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油菜籽收购政策如何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变化是当前油菜籽产业面临的大问题。
专家建议,国家是否可以仿照大豆、棉花两大农产品试点推行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办法,在湖北和部分油菜籽主产区试点这一政策。这样,既把市场还给了企业,又保护了油菜籽种植户的利益。不过有企业负责人表示,多年来国内油菜籽产业已经对临储政策形成依赖,临储政策的调整和变化都会牵动产业链上各类企业的神经,即使临储政策调整了,还会有很长时间的政策惯性,政府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打造一个公平的政策环境,让那些规模大、信誉好的品牌企业能够充分发挥竞争优势。
其实,在此之前,我国曾实行过一段时间“托市收购+国家补贴+企业自营”的收购方式。这种收储方式就是除了中储粮作为油菜籽收购执行主体外,还引入中粮、中纺以及地方油脂加工龙头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托市收购,中央财政给予委托企业每斤0.1元的一次性补贴,不再承担任何费用,企业将收购的油菜籽加工成菜籽油后自行销售,自负盈亏。但是,这种收购方式执行一段时间后因为各种原因被取消了。
“这种收购方式开启了政策性粮食收储新思路,把国家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调动了农民种植油菜籽的积极性,而且帮助国内油脂加工企业掌握足够的加工原料,保证了市场供应。此外,国家只承担一次性补贴,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湖北省粮食局政策法规处处长龚伟在接受采访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