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推荐2015年云南省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
按照《云南省科技厅关于2015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的通知》(云科奖发〔2015〕4号)的要求,5月21日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对我院拟申报省科技奖励的成果进行了推荐,现将推荐申报的科技成果 (第一批) 进行公示。自公示之日起7天内,如有异议,请据实向我们反映(反映情况要有事实、有证据)。公示无异议,将形成最终推荐材料上报省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审核人:屈云慧)
联系电话:0871-65126003
联 系 人:肖卿 马伟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
2015年5月21日
附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申报2015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公示名单
附表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申报2014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公示名单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2015年省科学技术奖推荐成果及候选人公示
加快云南高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研究
一、项目简介: 本项目针对我省高原农业长期存在的发展方式粗放、发展水平滞后、效益低下等现实问题,通过研究形成了《加快云南高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研究》的研究报告及《加快云南高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建议》咨询报告。系统阐述了加快云南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思路及转变重点、转变路径、保障条件,构建了以“五个转变任务、五种转型发展模式、六大白纸措施”为主体内容的云南高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框架体系,提出了“加快云南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方向和实现途径就是要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构建全国特色的高原特色农业模式”,在“四化”建设中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坚持绿色、低碳路径,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等“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统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等系列观点。许多观点和理念被人民日报、学习时报、云南日报等国内顶级权威性媒体理论版采用,不仅为我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从自然科学基础的角度提供理论支撑,亦可为国内外高原地区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二、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
1、李学林:项目主持人,对项目技术路线、调查方案等进行总体设计,并组织实施、课题验收。同时参加外出调研、资料收集整理;咨询报告编撰和校审等工作。起草人大建议1篇、政协提案1篇、报纸理论版文章5篇;
2、罗雁:主要完成人,负责报告第二章专题研究及报告,参加第三、四、六章研究及报告撰写,参与研究报告汇总整理和成果材料整理,执笔论文3篇,起草建议1份,提案1篇;
3、王云美:主要完成人,主要负责云南农业生态状况评价及生态发展战略研究等相关内容,参加研究报告第三章、四、六章节的起草和修改,参与两个提案的撰写,执笔完成论文1篇,参与写作论文1篇;
4、袁媛:主要完成人,负责执笔第四章并参与第五章和第六章,执笔提案1篇、论文2篇,参与提案1篇;
5、陈良正:主要完成人,负责第五章专题研究和报告撰写、参与第六章。同时负责研究报告汇总整理以及成果材料整理,执笔提案1篇、论文2篇,参与提案1篇。
6、陈蕊:资料搜集整理,参与研究报告编写,主要负责第四章专题的报告汇总整理,参与论文3篇;
7、董晓波:资料收集、整理,参与研究报告编写,,执笔论文1篇,参与论文6篇;
8、彭子芸:资料收集、整理,参与研究报告编写,参与论文2篇;
9、陈艺齐:资料收集、整理,参与研究报告编写;
10、董云峰:资料收集、整理,参与论文1篇;
11、钱敏:资料收集、整理,参与论文1篇。
三、候选单位对项目的贡献: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作为一系列研究项目的主持单位,自始至终负责对项目技术路线制定、调查方案设计,并组织项目实施、课题验收、成果申报、提案编写、论文撰写等工作。负责提供项目研究必需的人力、时间和科研设施设备,为论文发表提供版面费支持。同时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调研、资料收集整理、报告编撰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交建议,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和成果应用推广。
2.九三学社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支社委员会:作为项目的协作单位,主要负责协助项目申报、技术路线制定和项目实施、课题验收等工作。同时负责向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员会推荐项目形成的提案,并在支社组织的各种科技服务活动中推广应用项目研究成果。
3.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作为项目的参与单位,主要负责云南农业生态状况评价及发展战略等相关内容研究以及研究报告起草和修改。
四、项目获得知识产权情况:
(1)高原地区农业如何转型发展,人民日报2014-8-4第007版;
(2)抓住机遇推进高原地区农业转型发展,学习时报2014-4-14第010版;
(3)加快推进云南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研究,江西农业学报,2013(11):138-142;
(4)国外低纬高原地区农业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启示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3(15)6971-6975,6978;
(5)以创意农业助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考,江西农业学报,2013(5):132-135;
(6)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nd Implication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Foreign Low Latitude Plateau Regions for Yunnan Province,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美国《亚洲农业研究》),2013(10):24-29;
(7)国际庄园经济发展经验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庄园经济发展的启示,安徽农业科学,2014(11):3432-3438;
(8)Implications of International Manorial Economy for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Manorial Economy in Yunnan Plateau Area,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美国《亚洲农业研究》),2014(8):26-34;
(9)发展高原特色生态产品 推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论坛,2014(3):26-27;
(10)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云南特色农产品发展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13(32):150-156;
(11)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SWOT分析,第二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论坛论文集,2012年;
(12)加快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建议,第二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论坛论文集(2012年):16-19;
(13)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云南现代农业进程,云南日报2013-3-8第010版;
(14)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云南日报2012-2-3第007版;
(15)高原特色农业:新成效与新态势(专访),云南日报2014-2-26第008版;
(16)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云南经济日报2012-8-3第A02版。
抗灰斑病玉米新品种“云瑞88”的选育及推广应用
一、项目简介: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也是云南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培育和推广抗病、耐密杂交玉米品种是提高产量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但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狭窄是全国性问题,扩增玉米种质遗传基础、有效利用杂种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在系统研究我国温带玉米与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间的配合力、杂种优势及正反交效应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玉米育种实践,创新性提出“三角形”杂种优势模式。利用高抗灰斑病热带玉米自交系Y32为供体亲本,采用回交转育和穿梭育种的方法,培育了创新性玉米自交系YML16,选育出抗灰斑病玉米新品种云瑞88。利用抗病亲本Y32与感病亲本组建群体,首次精细定位到两个稳定遗传的主效QTL位点,将定位区间分别缩小至1.4Mb和1.0Mb,QTL-qRgls1能够提高玉米灰斑病抗性19.70-61.28%,QTL-qRgls2能解释20%以上抗性表型变异;发现QTL-qRgls2可能为Y32特有等位基因,进一步从基因组水平阐明了玉米灰斑病抗性遗传基础,为抗灰斑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材料和技术基础,并建立了玉米灰斑病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研究结果在Crop Science、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BMC Plant Biology、Maydica等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篇。
云瑞88农艺性状优良,具有高产、抗病、耐密、抗倒、广适、易制种等优异特性,于2009年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2015年获得植物新品种权,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2014和2015年连续2年入选农业部主导品种,是云南省唯一连续两年入选的玉米品种。项目成功钝化了热带云瑞88亲本自交系的光周期反应,实现了在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甘肃的产业化开发,解决了热带玉米自交系在温带地区不能大规模制种的重大技术难题。
项目系统开展了云瑞88繁育制种技术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形成了云瑞88高效繁育制种和高产栽培2个技术规程,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2010年云瑞88在昆明市团结镇百亩示范区平均亩产达1134.4kg,创下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最高产纪录。按照“小面积高产攻关、百亩与千亩核心高产示范、万亩辐射带动、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模式,采取良种良法配套、区域示范、技术培训、现场观摩等措施,实现了云瑞88的产业化开发。4项种子加工技术获得国家实用新型技术授权专利。2012-2014年云瑞88累计推广应用525万亩,直接新增产值3.85亿元,为云南省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项目成果创新性突出,选育技术思路独特,技术复杂、难度大,在技术和方法上有重大创新。经国内外专家鉴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对我国西南玉米育种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成果转化程度高,产生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
1.番兴明:为云南省“十五”、“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主持人,负责项目总体设计,主持云瑞88的选育和示范推广,对5个科技创新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发表与该成果相关的论文10篇。
2.陈洪梅:为云南省“十五”、“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主要执行人,负责种质创新和自交系选育;参与云瑞88的选育和示范推广,对科技创新1、3、4、5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发表与该成果相关的论文5篇。
3.张培高:为云南省“十五”、“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主要执行人,负责亲本繁殖和杂交制种,参与云瑞88的选育和示范推广,对科技创新3、5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4.汪燕芬:为云南省 “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主要执行人,负责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参与云瑞88的选育和示范推广,对科技创新3、5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发表与该成果相关的论文1篇。
5.刘丽:为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主要执行人,主要负责玉米种质改良创新,参与云瑞88的选育和试验示范,对科技创新1、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发表与该成果相关的论文3篇。
6.徐明良:负责组织实施玉米灰斑病抗性遗传研究,对科技创新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发表与该成果相关的论文2篇。
7.徐春霞:为云南省 “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主要执行人,参与栽培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对科技创新3、5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发表与该成果相关的论文2篇。
8.田俊明:为云南省“十五”、“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主要执行人,参与自交系选育和杂交组配,对科技创新4、5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9.姚文华:为云南省“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执行人,参与玉米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杂种优势模式研究,对科技创新1、5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发表与该成果相关的论文2篇。
10.敖毅:负责组织实施曲靖市玉米杂交种云瑞88的展示和示范推广,对科技创新5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11.罗黎明:为云南 “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执行人,参与新品种试验示范,对科技创新5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发表与该成果相关的论文2篇。
12.张运锋:负责组织实施楚雄州玉米杂交种云瑞88的展示和示范推广,对科技创新5做出了贡献。
13.胡明成:负责组织实施昭通市玉米杂交种云瑞88的展示和示范推广,对科技创新5做出了贡献。
14.胡美静:负责组织实施普洱市玉米杂交种云瑞88的展示和示范推广,对科技创新5做出了贡献。
15.张艳:参与玉米灰斑病抗性遗传研究,对科技创新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发表与该成果相关的论文2篇。
16.陈怀军:负责组织实施大理市玉米杂交种云瑞88的展示和示范推广,对科技创新5做出了贡献。
17.王增明:负责组织实施红河州玉米杂交种云瑞88的展示和示范推广,对科技创新5做出了贡献。
18.张定友:负责组织实施怒江州玉米杂交种云瑞88的展示和示范推广,对科技创新5做出了贡献。
19.黄云霄:为云南省“十五”、“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执行人,参与新品种试验示范,对科技创新5做出了贡献。
20.朱汉勇:负责组织实施文山州玉米杂交种云瑞88的展示和示范推广,对科技创新5做出了贡献。
21.郑艳萍:参与新品种筛选鉴定及示范推广,对科技创新5做出了贡献。
三、候选单位对项目的贡献: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为云南省“十五”、“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的主持单位和抗灰斑病玉米新品种“云瑞88”的选育单位。在系统研究我国温带、热带和亚热带玉米种质的配合力、杂种优势以及正反交对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群划分影响的基础上,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三角形”种质创新模式,选育了优良玉米自交系,培育出优良玉米杂交种云瑞88,并在云南省大面积推广应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为云瑞88的选育、示范等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云南田瑞种业有限公司:负责组织实施玉米杂交种云瑞88杂交制种技术研究、规模化制种以及新品种展示、示范和推广。2012-2014年在全省推广云瑞88杂交种525万亩,新增产值3.85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3.中国农业大学:负责组织实施玉米灰斑病抗性遗传研究,建立了玉米灰斑病鉴定标准技术体系,并利用热带高抗灰斑病玉米种质进行抗性QTL精细定位,为玉米灰斑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材料和技术基础。
3.曲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组织实施曲靖市玉米杂交种云瑞88的展示和示范推广。2012-2014年在曲靖市推广应用云瑞88累计56.7万亩,平均亩产510千克,总产玉米28917万千克;按比当地大面积推广品种亩增产40公斤,新增玉米2268万公斤,新增产值3628.8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5.楚雄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推广研究所:负责组织实施楚雄州玉米杂交种云瑞88的展示和示范推广。2012-2014年在楚雄州推广应用云瑞88累计46.6万亩,平均亩产475千克,总产玉米22135万千克;按比当地大面积推广品种亩增产50公斤,新增玉米2330万公斤,新增产值3728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6.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负责组织实施文山州玉米杂交种云瑞88的展示和示范推广。2012-2014年在文山州累计推广应用云瑞88面积55.5万亩,平均亩产474.9千克,总产玉米26357万千克;按比当地大面积推广品种亩增产43.6公斤,新增玉米2177.8万公斤,新增产值3484.5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7.大理白族自治州农业科学推广研究院:负责组织实施大理州玉米杂交种云瑞88的展示和示范推广。2012-2014年在大理州推广应用云瑞88累计54.8万亩,平均亩产500千克,总产玉米27400万千克;按比当地大面积推广品种亩增产45公斤,新增玉米2466万公斤,新增产值3945.6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8.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德宏州玉米杂交种云瑞88的展示和示范推广。2012-2014年间云瑞88在德宏州累计推广应用25.8万亩,平均亩产465千克,总产玉米11997万千克;按比当地大面积推广品种亩增产55公斤,新增玉米1419万公斤,按玉米平均市场价2.0元/公斤计,缩值系数0.8计算,新增总产值2270.4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9.临沧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组织实施临沧市玉米杂交种云瑞88的展示和示范推广。负责组织实施临沧市玉米杂交种云瑞88的展示和示范推广。2012-2014年间在临沧市推广应用云瑞88累计24.2万亩,平均亩产480千克,总产玉米11616万千克;按比当地大面积推广品种亩增产55公斤,新增玉米1331万公斤,新增产值2129.6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四、项目获得知识产权情况:
1、云瑞88于2009年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滇审玉米2009012号。
2、项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改进型种子加工设备振动输送带(ZL 2012 2 0611896.3)、带有除尘设备的种子加工设备加料包装称(ZL 2012 2 0611852.0)、种子加工设备成膜仓(ZL 2012 2 0611987.7)、种子加工设备料斗箱(ZL 2012 2 0611814.5)。
五、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无
抗根肿病雄性不育育种技术及大白菜新品种“抗大3号”选育与应用
一、项目简介:本项目针对十字花科根肿病危害日趋严重,云南成为世界根肿病最严重区域的问题,从2004年开始,进行抗病育种研究。历经十一年,筛选了大量国外抗病材料和国内外的优良材料,通过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相合,成功地将抗根肿病基因、萝卜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商品性状基因、优良品质性状基因聚合,选育出优良组合“CCR11242”,并通过了云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定名为“抗大3号”。“抗大3号”与其不育系的根肿病抗性经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鉴定,均表现为高抗。“抗大3号”在根肿病疫区品种比较试验中,亩产净菜4142.4千克,比生产上大面积使用的对照品种“鲁春白1号(83-1)”增产51%;在根肿病疫区的多点试验中,平均亩产净菜4065千克,比对照品种“鲁春白1号(83-1)”最高增产达142%。以“鲁春白1号(83-1)”作对照,在我省昆明市等6个州(市)进行了小面积生产示范。以当地主栽品种为对照,在重庆、四川、湖北等根肿病重灾区也进行了小面积生产示范。“抗大3号”均表现出了极强的抗性和商品性,深受种植户的欢迎。在近三年的时间里,累计销售“抗大3号”种子5316.8千克,在云南、湖北、四川、重庆等省(市)推广应用26.584万亩,新增蔬菜32.98万吨,直接新增产值4.274亿元。
在新品种的选育过程中,研究人员优化和完善了小孢子培养技术,小孢子成胚率获得了显著提高。在致病菌基因的表达研究中,项目组应用RT-PCR技术,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根肿病菌的致病机理。在抗病基因分子标记研究方面,获得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2个。在抗病性鉴定方面,项目组不断完善了根肿病抗性鉴定技术,可为全面开展十字花科作物的抗根肿病育种研究提供高效的抗性鉴定方法。在育种材料的加代繁殖技术方面,项目组建立的实验室芽体春化育种技术,每年可完成四个世代的育种任务,是传统田间育种效率的2—4倍。
本项目主要完成人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9篇(其中SCI录收 1篇,《Scientia Horticulture》。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
经国际联机检索查新,抗大3号是目前世界上首个大面积推广的高抗根肿病萝卜胞质雄性不育大白菜新品种。项目技术思路独特,技术复杂、难度大,在技术和方法上有重大创新。对解决长期以来国内外普遍存在育种者知识产权自我保护较难和根肿病危害严重等问题取得了重大进展。成果鉴定专家委员会结合国际联机查新检索结果,认为该项研究成果创新性突出,转化程度高,应用效果好,总体研究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在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抗根肿病品种培育结合上居国际先进水平。
二、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
1.和江明:项目主持,技术总负责
2.胡靖锋:小孢子培养、分子标记研究
3.李坤林: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
4.徐学忠:田间试验
5.雷加和: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
6.杨红丽:抗病性鉴定
7.谷加明: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
8.郑宇锋: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
9.张军云: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
10.李卫芬:品比试验、多点试验
11.肖 卿:栽培技术研究
三、候选单位对项目的贡献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项目总体组织、协调,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
2. 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
3. 麒麟区经济作物管理服务中心蔬菜站: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
4. 楚雄州农科所: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
5. 玉溪市农业科学院: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
6. 德宏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
7. 红河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
8. 云南园禾种业有限公司:新品种制种、示范和推广
9. 云南乐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
10. 云南春喜农业科技公司: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
四、项目获得知识产权情况:
1、抗大3号于2012年通过云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滇登记大白菜2012001号;“结球大白菜抗根肿病萝卜胞质雄性不育系CCR11239”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鉴定。
2、项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一种具有过滤花粉功能的过滤器(ZL 2014 2 0201961.4)。
五、项目获奖情况:
无
早熟两系杂交油菜育种体系构建及超高产品种“云油杂10号”选育与应用
一、项目简介:针对我省及国内早熟油菜产区耐旱、高产、超高产杂交油菜品种缺乏,品种杂交化率低,油菜单产和种植比较效益低的问题,广泛引进不育材料,创新种质创制和品种选育技术,转育骨干种质材料,组配杂交油菜新组合,并研制配套亲本繁殖、种子生产和栽培技术。历经20余年,建立了早熟两系杂交油菜育种体系,育成以云油杂10号为代表的一批早熟、高产、高含油量品种,制订了配套生产技术规程,生产应用提高了我省自育杂交油菜品种的覆盖率,实现杂交油菜早熟化、优质化发展和高产、高油目标,为国内开展早熟油菜高产培育和高产潜力研究提供了借鉴。
项目研究已鉴评不育系3个,审定品种4个,申报植物新品种权1项,制定云南省地方标准2个,发表论文6篇。经同行专家鉴定,成果总体技术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两熟早熟油菜亩产和百亩连片产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包含以下内容和特点:
1.构建了以“小孢子培养、同年‘双播、双选’、多年多点多代鉴定、品质无损速测”为核心的早熟两系杂交油菜育种体系,实现了早熟油菜种质的精准鉴定和育种材料的高效筛选。在恢复系中聚合了多角果、双低、早熟、高含油量等性状,实现了亲本定向选配和优良性状基因的聚合。
2.育成了8个生育期在170-180天的优质、早熟、高含油量骨干不育系(99F114AB、99F117AB和99F120AB通过同行专家田间鉴评)和180余份生育期在170-185天的优质、早熟、高含油量及高角果数的骨干恢复系;生育期178-183天(较国内同类型杂交种早熟10天以上)的超高产品种云油杂10号和优质、早熟、高含油量品种云油杂4号、7号、8号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云油杂10号已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
3.建立了两系杂交油菜亲本保纯高效繁殖技术、两系杂交油菜种子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及两系杂交油菜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制定的云南省地方标准《旱地双低油菜生产技术规程》和《油菜蚜虫综合防控技术规程》已发布实施。
4.云油杂10号较对照早熟10天以上;含油量44.2%,较全国平均高3.2个百分点;在云南持续干旱期间,区试平均亩产226.99千克,较对照花油8号(2013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增产17.39%;在农业部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中,最高亩产456.47千克,百亩连片平均亩产360.80千克,创造了国内早熟油菜亩产和百亩连片高产记录。
5.截止到2014年,云油杂10号累计推广应用150.39万亩,新增商品油菜籽2754.59万千克,新增产值1.51亿元。2012-2014年间,推广应用123.99万亩,新增菜籽2140.58万千克,新增产值1.19亿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2015年种植面积达到55.72万亩,占云南省杂交油菜品种种植面积的50%左右,成为杂交油菜主推品种。
二、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
1. 李劲峰:项目主持人。项目主持,负责项目设计与组织实施,是品种的主要选育人。
2. 李根泽:品种主要选育人之一,负责田间试验的组织实施和示范推广等工作。
3. 符明联:品种主要选育人之一,负责配套技术研究集成和种子生产,参与组织示范样板建设和品种示范推广等工作。
4. 罗延青:品种主要选育人之一,参与育种体系构建和种质创新等工作。
5. 字德华:负责开展云油杂10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超高产示范样板建设和品种在临沧市的推广应用。
6. 赵凯琴:品种主要选育人之一,参与育种体系构建和种质创新等工作。
7. 王绍利:负责种子繁育技术研究和种子生产工作,组织品种在牟定县的配套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
8. 王敬乔:品种主要选育人之一,参与育种体系构建和种质创新工作。
9. 余绍伟:负责开展腾冲气候条件下云油杂10号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举办示范样板,组织完成云油杂10号在腾冲的推广应用,带动云油杂10号在保山市的应用。
10. 王绍能:负责开展泸西气候条件下云油杂10号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举办示范样板,组织完成云油杂10号在泸西的推广应用,带动云油杂10号逐步应用于红河州应用。
11. 奚俊玉:负责开展玉龙气候条件下云油杂10号夏播、秋播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举办示范样板,组织完成云油杂10号在玉龙的推广应用,带动云油杂10号在丽江秋播和全省夏播生产应用。
三、候选单位对项目的贡献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负责项目立项申请、实施方案设计、关键技术实施和示范推广工作。开展技术培训、宣传和指导工作。牵头完成育种体系构建、品种选育和相关田间试验工作;组织各参加单位开展配套技术研究集成,实现良种良法配套;组织种子生产和调配,保证品种推广应用;组织协调云油杂10号等品种样板建设和推广应用,推动油菜产业发展。
2. 临翔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配合项目主持单位开展品种选育相关田间试验工作;组织技术人员开展云油杂10号配套技术研究、超高产示范样板建设和推广应用工作。
3. 牟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技术人员开展种子繁育技术研究和种子生产,在牟定县的配套技术研究、样板建设和推广应用工作。
4. 腾冲县农业技术推广所:组织技术人员开展云油杂10号在腾冲的配套技术研究、样板建设和推广应用工作,带动云油杂10号在保山市的推广应用。
5. 泸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技术人员开展云油杂10号在泸西的配套技术研究、样板建设和推广应用工作。
6. 玉龙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技术人员开展云油杂10号在玉龙县夏播、秋播的配套技术研究、样板建设和推广应用工作。
四、项目获得知识产权情况:
1.审定品种4个:云油杂10号、云油杂4号、云油杂7号、、云油杂8号。
2.鉴评不育系3个:99F114AB、99F117AB、99F120AB。
3.申请植物新品种权1个:云油杂10号。
4.制定云南省地方标准2项:《旱地双低油菜生产技术规程》和《油菜蚜虫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5.发表研究论文6篇:
(1)优质早熟杂交油菜云油杂10号选育,2013,《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甘蓝型油菜核不育两系杂交种云油杂8号选育研究,2014,《种子》;
(3)杂交油菜云油杂10号高产栽培因子的优化,2012,《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4)Reasearch on Creating New Germlasm of High Oilcontent in B.napus, 2007,《The 12th International Rapeseed Congress I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ruciferous Oilseed Crops Production》;
(5)Correlation Analysis of meteteorological Factrs with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Rapeseed,2013,《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
(6)甘蓝型油菜DH群体含油量遗传分析,2008,《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五、项目获奖情况:
无
云南干制辣椒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一、项目简介:本成果“云南干制辣椒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是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等6家单位共同承担完成的农业部行业科研专项和省农科院院列项目所形成的,取得了以下进展:
1. 项目组收集国内外辣椒种质资源1831份,筛选出优良资源128份,其中珍稀资源75份。建立了辣椒素、辣椒红素感官鉴定结合实验室测定的快速评价技术体系。
2. 创制优异辣椒育种材料16份;利用引进的不育源选育出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2个、恢复系7个;育成‘云干椒3号’、‘云干椒4号’、‘云干椒5号’、‘云干椒6号’、‘文辣3号’、‘文辣5号’六个干制辣椒新品种,外观商品性和品质优于或接近主栽品种丘北辣椒,丰产性和抗病性明显优于丘北辣椒。
3. 在系统调查干制辣椒主产区土壤养分、施肥现状、病虫害发生及流行规律基础上,建立了云南干旱缺水区干制辣椒安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创新了旱地覆膜集雨早熟丰产栽培技术、旱作区微基质假植漂浮育苗技术、缓释平衡施肥技术、双株合理密植栽培模式,发明了一种新的快速分离辣椒疫霉菌的方法及其专用培养基;制定了“辣椒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和“辣椒疫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2项云南地方标准。相关技术的应用使干制辣椒亩增产18.3%-48.4%,亩产值增加21.9%-54.8%。
6. 新品种、新技术2012年至2014年累计推广84.0万亩,新增产值8.5亿元。其中,2014年推广面积占全省干制辣椒栽培面积的36.7%,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
1. 龙洪进:负责项目总体组织、协调
2. 桂 敏:辣椒资源收集、评价、新品种选育
3. 赵水灵:丘北辣椒资源评价及新品种选育
4. 陶 婧:栽培技术研究
5. 杨明英: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协调、设计
6. 陈 丽: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
7. 鲁 耀:平衡施肥试验设计、数据分析
8. 陈坤发: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
9. 钟秋月:辣椒资源收集、评价、新品种选育
10. 刘文祥: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
11. 王跃云: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
三、候选单位对项目的贡献
1.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项目总体组织、协调,辣椒资源收集、评价、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
2.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和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3. 文山州农业科学院:丘北辣椒资源评价及新品种选育
4. 砚山县蔬菜研究所: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
5. 广南县经济作物工作站: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
6. 会泽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
四、项目获得知识产权情况:
1. 新品种:选育出6个干制辣椒新品种:“云干椒3号”(滇登记辣椒2012008号)、“云干椒4号” (滇登记辣椒2012010号)、“云干椒5号” (滇登记辣椒2014047号)、“云干椒6号”(滇登记辣椒2014048号)、“文辣3号”(滇登记辣椒2014002号)、“文辣5号”(滇登记辣椒2014001号),均获得了云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选育出2个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250-2-S-S-2-2-6 A和258-1-2-3-1X-1-3 A,已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鉴定。
2. 专利: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快速分离辣椒疫霉菌的方法及其专用培养基”(专利号:ZL 2011 I 0426860.8)
3. 标准:获得2项地方标准:
(1)辣椒种子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号DB53/T 646-2014)
(2)辣椒疫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标准号DB53/T 602-2014)
五、项目获奖情况:获得州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1)“丘北辣椒新品种文辣3号选育及示范” 获文山州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丘北辣椒新品种文辣5号选育及示范” 获文山州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3)“丘北辣椒高效种植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 获文山州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4)“砚山县大春主要农作物覆膜集雨抗旱栽培集成技术示范推广” 获文山州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山地高油高蛋白玉米珍油玉9号选育及应用
一、项目简介:高产多抗广适高油玉米是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与云南珍禾丰种业有限公司合作,通过自筹经费选育成功的。2007年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0年取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审定以后,在我省普洱、昭通、曲靖、楚雄等地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该项目选育的“珍油玉9号”(组合ZOL-1×ZNL-12)是高油玉米单交种,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抗逆耐旱性强、适应区域广等优点,推广面积大。该品种粗脂肪含量7.95%,达国家高油玉米二级标准;蛋白质、容重分别为10 %和763g/L,均达国家饲料用玉米一级标准;籽粒金黄、中偏硬粒型,商品性好。“珍油玉9号”在2005~2006年省区试中平均亩产629.7kg,较对照增产26.4%,居12个参试品种第一位;2007年云南省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570.9kg,居6个参试品种第一位,较对照增产15.6%;2012~2014年3年累计推广192万亩,新增玉米9500万kg,新增产值1.68亿元,新增销售额6813万元,新增利润2097万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该项目选择热带优质玉米种质导入云南地方优系组材分离自交系的方法,再与产量高、品质好的国内北方温带优系组配,培育出的“珍油玉9号”,是国内首个融合了热带、亚热带、温带血缘于一体的高油玉米品种。同时,利用禾谷类种子二倍体胚、三倍体胚乳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玉米籽粒油分和脂肪酸性状的遗传规律,并把玉米籽粒油脂性状的遗传效应细分为胚、胚乳、细胞质、母体效应及其环境互作效应,明确了各油脂性状的遗传主效应,为优质高油玉米的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经专家鉴定:该项目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该项研究成果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二、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
1.高祥扩:项目主持人,负责项目总体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并负责该品种改良方案设计,组织在全省范围内及周边不同生态区开展多点试验、示范及推广等工作。撰写相关论文1篇。
2.赵自仙:负责项目实施及珍油玉9号的选育,承担亲本繁殖、提纯复壮,负责全省多点试验及品种审定申请等相关工作。负责技术培训、咨询服务。撰写相关论文2篇。
3.王云美:负责项目的文字材料收集整理,协调各地州市珍油玉9号的示范推广等工作,撰写相关论文1篇。
4.范正华:参与珍油玉9号新品种选育及试验示范等工作,负责相关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5.赵辉:进行各地州市珍油玉9号的市场调查工作,承担项目文字材料分析整理,提供品种推广与市场网络建设方案。
6.罗婵娟:负责项目的制种技术研究、总结提炼,提供生产技术规程。
7.鲁用强:参与珍油玉9号的示范推广工作,负责市场信息收集、技术指导等工作,撰写相关论文1篇。
8.吕涛:负责品种市场策划、品种推广等工作。
9.程金朋:负责组织实施昭通市珍油玉9号的多点试验、示范推广等工作,负责相关的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
10.李广平:负责组织实施普洱市珍油玉9号的试验示范、高产栽培及品种区划等工作。
11.韩学瑞:负责组织实施曲靖市珍油玉9号的多点试验、示范推广等工作,负责相关的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
三、候选单位对项目的贡献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项目的主持单位,是珍油玉9号的选育单位,负责该品种改良方案设计及栽培技术研究,收集整理试验资料,分析和撰写总结,为大面积推广种植、品种区域布局提供依据,开展全省范围的试验示范工作。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为珍油玉9号选育、示范等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2.云南珍禾丰种业有限公司:选育单位之一,自筹项目的合作单位,负责自筹项目经费72万元。负责组织该品种在云南省不同生态区开展多点试验、示范,进行品种评价、种子生产技术研究,负责市场策划、销售渠道建设、售后服务等工作。
3.云南农业大学:参与亲本提纯复壮、品种宣传等工作,完成部分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工作,进行亲本利用价值、油脂性状遗传规律等理论研究,参与论文发表。
四、项目获得知识产权情况:
“珍油玉9号”2007年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滇审玉米200707号),2010年取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号:CNA20060882.7)。
五、项目获奖情况:
无
抗旱高产豌豆新品种“云豌8号”选育与应用
一、项目简介: “高产、高蛋白半无叶豌豆品种‘云豌8号’选育”成果,经鉴定委员会专家评价:该项成果创新性强,转化速度快,对豌豆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云豌8号” 属系统选育应用研究。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采用系统选育程序育成。2013年通过云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委员会登记。
该品种的选育是对国内外引进的1600份材料进行系统性鉴定评价,从中筛选出优异种质资源“L0314”,利用系统育种程序选育而成。选育获得的优异特性较好地应对了生产、市场及气候环境的变化需求,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1. 高产:“云豌8号”试验条件下最高产量512.3千克/亩;在干旱及冻害频繁严重胁迫的栽培环境中,平均干籽粒产量265.5千克/亩,属高产型豌豆新品种。
2. “云豌8号”干籽粒蛋白质含量26.58%,根据国家品种资源品质质量标准,属高蛋白豌豆品种;适宜鲜销及干籽粒加工应用,属兼用型优质品种。
3. 抗病、抗逆性:温室人工控制发病条件下自然发病及大田自然环境病圃白粉病抗性鉴定表现抗(R),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云豌8号”含有erl-1抗性基因;“云豌8号”在年降雨量低于100mm的元谋自然抗旱圃抗旱鉴定表现为耐旱;该品种低温冻害胁迫下抗冻鉴定调查结果显示其抗冻级为中等。
4. 应用获得的经济效益显著:在生产实验示范中,平均较本地种增产干籽粒55.1kg/亩,增产率27.2%,平均新增加产值192.8元/亩;该品种2010年进入生产应用,到2014年5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到110.5万亩。其中,2012-2014三年的应用统计,“云豌8号”生产应用的面积累计达到72.2万亩, 平均干籽粒产量235.5千克/亩,平均增产率18.2%,平均新增加产量36.2千克/亩;累计新增加产量2619.1万千克干籽粒;累计新增加产值9882.7万元。成果当年的应用面积占云南省适宜播种区域生产面积的10.5%;对农民增收、农业生态培育及技术扶贫的贡献显著。
5. 社会及生态效益突出:该项豌豆育种成果的完成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培育及可持续发展、云南特色豆类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应对因气候变化产生的逆境胁迫贡献较大。就国内豌豆产业而言,“云豌8号”较高的单产水平可以逐步减少我国对进口豌豆的需求,有利于豌豆产业的良性和谐发展。此外,云南省作为我国鲜食豌豆的主产区域,传统的“搭架”种植对植被生存环境带来实际威胁,“云豌8号”因其半无叶株型结构有效控制了生产鲜食豌豆对植被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总之,该品种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生态培育等贡献较大,有效地推进了食用豆产业技术发展。
二、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
1.包世英:育种试验研究的设计人和主要执行人;品种特性评价试验的设计人和主要执行人;成果应用推广计划制定人和主要负责人。
2.何玉华:参与试验研究设计和主要执行人;品种特性评价试验的主要执行人;成果应用推广的主要完成人。
3.宗绪晓:育种试验的主要执行人;品种特性评价鉴定试验的主要执行人,成果应用推广的主要完成人。
4.王丽萍:育种试验的主要执行人;品种特性评价鉴定试验的主要执行人;成果应用推广的主要完成人。
5.吕梅媛:育种试验的主要执行人;品种特性评价鉴定试验的主要执行人;成果应用推广的主要完成人。
6.杨峰:品种特性评价试验的执行人;成果应用种子生产技术研发的主要执行人;成果应用推广主要完成人。
7.王芳荣:参与品种评价试验工作. 主持昭通市“云豌8号”的引种试验、示范、推广工作。2012-2014年在昭阳区、鲁甸、大关等县区累计推广13.5万亩,干籽粒极最高产量247.8千克/亩,平均每亩干籽粒产量239.6千克,比对照种每亩增产33.6千克,新增产值1610.5万元。
8.唐永生:参与品种选育、异地鉴定和试验评价工作。主持该品种在曲靖示范推广应用,组织品种宣传、技术培训、种子生产及品种布局。2012-2014年示范推广12.6万亩,新增加豌豆产量474.8万千克,新增产量新增产值1857.68万元。
9.代程:品种特性评价试验的执行人;成果应用种子生产技术研发的主要执行人。
12.杨涛:品种特性评价试验的执行人。
11.曹利民:负责该项目在楚雄州区域内的试验、示范、推广实施。
三、候选单位对项目的贡献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是成果项目完成课题组所在单位,成果实施依托该单位提供的人员、设施设备和系统管理进行。同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承担了项目申请、执行管理和组织实施的任务和责任。对“云豌8号”选育研究和配套应用技术的研发,起着技术指导、财务管理和相关研发所需配套条件的提供及管理,是保障成果完成的技术和行政机构。
2.曲靖市农业科学院:品种评价试验,示范推广的只要实施单位. 组织科技人员从事该品种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研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并对农户进行科技培训及技术指导。组织良种繁殖、品种布局、示范样板。在曲靖市示范推广该品种,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2012-2014年示范推广“云豌8号”累计面积12.6万亩,新增加豌豆产量474.8万千克,新增产量新增产值1857.68万元。
四、项目获得知识产权情况:
“云豌8号” 2013年通过云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委员会登记。
五、项目获奖情况:
无
小桐子良种“云热1号”选育与示范
一、项目简介: 小桐子(Jatropha curcas L.)是干热河谷地区荒山造林的优良树种,其种子油制取生物柴油经济性状最高,成为世界公认的未来替代石化能源的潜力树种。针对目前对产量高、适应广的小桐子品种及配套技术需求,项目加大小桐子种质创新、良种选育、规模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示范,近8年来通过良种选育与规模化种植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建立了高效、便捷的小桐子育种方法,选育小桐子良种6个,在小桐子推广应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形成国家技术发专利3个;制定实施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鉴定评价技术规范、良种繁育技术规程和种苗等级标准。
1、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
项目从云南、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区和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等收集引进小桐子种质资源384份,建立了40亩种质资源圃;制定了54个指标构成的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鉴定评价技术规范。采用形态、生理、分子手段相结合的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方法,选出优良种质20份。应用6个优良种源为亲本,开展小桐子杂交技术研究与利用,选育出2份优良后代材料;应用嫁接改良技术获得3份创新材料;同时,开展小桐子与棉叶麻疯树、珊瑚花、佛肚树属间杂交的探索研究。
2、良种选育研究应用
选育出小桐子良种6个,其中优良无性系3个(‘云热1号’、‘云热2号’、‘云热3号’); 引种驯化品种3个(‘Uttan 8号膏桐’、‘Uttan 9号膏桐’、‘Uttan 10号膏桐’。(1)高产新品种选育:选育出高产小桐子良种 ‘云热1号’(盛产期产量可达5600 Kg/hm2)、‘云热3号’( 盛产期产量可达5620 Kg/hm2)。(2)高含油新品种选育:选育出高油品种‘云热2号’(干种子含油率43.02%)、 ‘Uttan 10号膏桐’(种子含油率46.07%)。
3、开展小桐子良种繁育技术和嫁接技术的研究应用
开展小桐子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嫁接改良技术的研究与利用,建立小桐子良种繁育技术规程。通过小桐子嫁接改良技术研究,建立了小桐子低产林改良方法,为优良品种的繁殖、迅速规模化应用解决了技术难题。 “一种麻疯树芽接的高位嫁接改良技术” (ZL200810058397.4)获国家发明技术专利,该技术中芽接改良后成活率达到96%以上,对小桐子品种改良及良种利用提供了新方法。
4、规模化种植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
研究小桐子高效丰产栽培技术和方法,编写专著《麻风树(膏桐)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化学试剂调控雌雄花技术、定植管护、水肥管理,粮经作物间套种和主要病虫害草害防治等研究与示范,实现规模化种植关键技术集成创新。 “一种化学试剂对麻疯树花器性比的调控方法”专利技术(ZL 200810058457.2)使雌花比例提高了10%~20%,有效促进成花坐果及单株产量,对生产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一种续随子与麻疯树间种的方法” 专利技术(ZL 200810058399.3),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为小桐子原料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6、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项目建立小桐子良种母本园400亩,繁殖园800亩,良种核心示范基地500亩,繁育优良种苗256万株。主要示范推广的小桐子良种为‘云热1号’。2012~2014年‘云热1号’在楚雄元谋、永仁、双柏,昭通巧家、保山等地及缅甸曼德勒累计示范推广17.13万亩。推广面积最大的地区是楚雄州永仁县,3年示范推广48000亩。推广应用地区‘云热1号’均比对照品种增产,产量达2745~3765千克/公顷。应用芽接技术、雌雄花调控技术、间套种技术等专利技术改造小桐子低产林 125853亩。 3年合计农业总产值11417.60万元。在云南种植小桐子,对荒山绿化和当地水土保持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云南的水土流失及生态建设意义重大;小桐子能源林吸收大量二氧化碳产生碳汇的积累,产生近自然林业措施实施的效益。
7、项目提升了云南对东南亚国家在小桐子良种选育及规模化种植的关键技术研究应用的影响力。
从云南省情出发,建立高产优质小桐子原料基地,开发山区经济,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同时,结合国家“一路一带”战略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利用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GMS)合作的独特优势,引入优良小桐子品种4个,建立境外小桐子种植示范基地,在满足云南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彰显我国农业对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影响
二、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
1. 范源洪:项目成果主持人。项目主持,负责项目设计与组织、协调,良种选育与示范。
2. 李文昌:项目主要参与人。品种主要选育人之一,负责项目实施、种质资源创新及品质分析、参与示范推广等工作。
3. 袁理春:项目主要参与人,品种主要选育人之一,负责品比试验和多点试验等工作。
4. 高梅:项目主要参与人,品种主要选育人之一,负责种苗繁育、参与资源整理评价和品质分析等工作。
5. 何璐:项目主要参与人,品种主要选育人之一,负责区域试验品种选育、参与资源整理评价、示范推广。
6. 段曰汤:项目主要参与人,品种主要选育人之一,负责嫁接改良技术研究、参与区域试验和示范推广。
7. 张德:项目主要参与人,负责冬季繁殖和间套种栽培技术研究示范。
8. 瞿文林:项目主要参与人,参与雌雄花调控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应用。
9. 康平德:项目主要参与人,参与种苗繁育、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应用。
三、候选单位对项目的贡献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负责项目立项申请、实施方案设计、关键技术实施和示范推广工作,开展宣传工作。组织参加单位人员开展配套技术研究集成;组织协调推广应用,推动小桐子良种及规模化种植技术应用。
2.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开展技术实施、培训和指导工作,组织良种繁育和调配,保证品种推广应用。开展种质资源收集、创新和利用、品种选育和相关田间试验工作,组织技术人员开展配套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工作。
四、项目获得知识产权情况:
1、收集评价种质资源384份, 选育出小桐子良种6个,其中,优良无性系3个(‘云热1号’、‘云热2号’、‘云热3号’); 引种驯化品种3个(‘Uttan 8号膏桐’、 ‘Uttan 9号膏桐’、‘Uttan 10号膏桐’。
2、专利
在项目实施期内,创新形成并授权3项国家技术发明专利(见表2)。
序号 | 申请日期 | 授权日期 | 专利名称 | 申请号或授权号 | 类别 | 状态 |
1 | 2008.5.16 | 2008.6.23 | 一种麻疯树芽接的高位嫁接改良方法 | 授权号
ZL 200810058397.4 |
国家技术发明类 | 授权 |
2 | 2008.5.28 | 2008.10.29 | 一种化学试剂对麻疯树花器性比的调控方法 | 授权号
ZL 200810058457.2 |
国家技术发明类 | 授权 |
3 | 2008.5.16 | 2008.6.30 | 一种续随子与麻疯树间种的方法 | 授权号
ZL 200810058399.3 |
国家技术发明类 | 授权 |
3、专著及论文
在项目实施期内,项目组编写并出版了专著1部,在《中国热带农业》、《西南农业学报》、《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见表3)。
表3:成果专著论文一览表
序号 | 题目 | 刊名 | 作者 | 年、卷、刊、页 | 备注 |
1. | 《麻风树(膏桐)高产栽培技术》 | 云南科技出版社 | 袁理春,段曰汤,李建增,范源洪 | 2010年,ISBN 978-7-5416-3550-2 | 专著 |
2. | 云南麻疯树资源本底调查与分析 | 中国热带农业 | 袁理春, 张磊,何璐,高梅, 苟平,李建忠, 范源洪 | 2011,(6):36~39 | 核心 |
3. | 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高含油量单株无性系筛选评价 | 西南农业学报 | 袁理春,张艳,罗艳苹,卢恒 | 2010, 23(6):1125~1127 | 核心 |
4. | 金沙江干热区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杂交育种技术的初步研究 | 西南农业学报 | 何璐,张德,段曰汤,陈艺齐,张磊,苟平,王耘,齐?肼?/SPAN>,李建忠,袁理春 | 2012,25(4)1422~1426 | 核心 |
5. | 能源植物麻疯树嫁接改良技术研究 | 西南农业学报 | 何璐,虞泓,范源洪 ,沙毓沧, 袁理春 | 2010, 23 (3):860~862 | 核心 |
6. | 麻疯树实生苗种植管护技术 | 中国热带农业 | 袁理春,张德,韩学琴陈艺齐,何璐,陈光丽,范源洪 | 2012,(4):79~80 | 核心 |
7. | 粮经作物与麻疯树间种技术 | 中国热带农业 | 袁理春,张德,李文昌,苟平,齐泮伦,范源洪 | 2011,(6):40~41 | 核心 |
8. | 金沙江干热区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白粉病危害特征观察 | 西南农业学报 | 袁理春,罗艳苹,卢恒, 张艳 | 2010, 23(4):1125~1127 | 核心 |
9. | 麻疯树根部内真菌分离及鉴定 | 西南农业学报 | 袁理春,赵琪,张克华,杨顺林,瞿文林,张明忠,金杰,何璐,陈新云,范源洪 | 2009, 22(1):95~98 | 核心 |
10. | 金沙江流域麻疯树种子的经济性状和生境土壤分析 |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康平德,袁理春,赵琪,杨丽云,范源洪,苟平,赵菊 | 2008, 23(4):488~491 | 核心 |
4、标准和技术规程
在项目实施期内,项目组申报标准3项。
序号 | 名称 | 编写人 | 类别 | 执行情况 |
1 | 小桐子种质资源鉴定和评价技术规范 | 袁理春,李文昌,高梅,何璐、段曰汤、张德、范源洪等 | 云南省地方标准 | 良好 |
2 | 小桐子良种繁育 技术规程 | 李文昌,袁理春,何璐,高梅,张德等 | 企业标准 | 良好 |
3 | 小桐子种苗等级标准 | 范源洪,李文昌,袁理春,高梅,何璐等 | 企业标准 | 良好 |
五、项目获奖情况:
无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专用特色新品种选育与示范
一、项目简介:
(一)项目来源:项目来源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BAD01B0)之子课题“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及示范”(2011BAD01B01-YNCKS),以及云南省科技厅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云南专用、特色茶树新品种选育”(2010BB012)。
(二)项目目标:
1.完成鉴评适制红茶品种3个,在产量上超过对照(国家级良种云抗10号)。
2.选育优质绿茶品种1个。绿茶新品种氨基酸含量≥2.5%,绿茶感官品质超过对照种(国家级无性系良种云抗10号),产量超对照15%以上,抗茶小绿叶蝉与茶饼病能力与对照相当。
3.普洱茶专用品种选育:采用系统选育技术,从云南现有茶树品种或品系(有性系和无性系)中,如云抗10号、长叶白毫、76-38号等,开展品质、生化成分等鉴定分析,筛选适制普洱茶的品种。
4.筛选出低氟茶树品种1个,一芽四叶氟含量低于150mg/kg。
5.选育出6个茶树新品系,其中:优质红茶新品系4个,绿茶2个;并提供2个以上品系区试点工作报告。
6.筛选出特殊材料10个,其中:EGCG含量≥8.0%的材料4份,咖啡碱含量≤1%的材料2份;茶多酚含量≥36.00% 3个;氨基酸≥4.00% 1个。
7.从省外或国外引进优异茶树种质资源材料30份,创制育种材料400份。
8.建立良种示范茶园500亩。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德宏等州(市)开展云茶1号、紫娟、长叶白毫、佛香3号茶树新品种示范推广,示范推广面积20000亩。
9.举办3次以上技术人员培训班,总人数超过200人。
10.出版专著1部。
11.对项目选育的品种制订出种苗繁育和栽培技术规程。
(三)项目主要技术内容:
1.选育出红茶新品种3个,云抗12号茶多酚含量为36.4%,制红茶品质总分93.4分(云抗10号为92.6分),产量比对照增5.72%,抗茶小绿叶蝉与茶饼病能力强于对照。云茶红1号茶多酚含量为36.0%,制红茶品质总分92.2分,产量比对照增52.01%,抗茶饼病能力强于对照,抗茶小绿叶蝉与与对照相当。云茶红2号茶多酚含量为37.0%,制红茶品质总分92.9分,产量与对照相当,抗茶小绿叶蝉与茶饼病能力与对照相当。
2.选育优质绿茶新品种2个,云茶春韵氨基酸含量为2.6%,绿茶感官品质总分为91.2分(云抗10号为88.85分),产量超对照29.4%,抗茶小绿叶蝉与茶饼病能力与对照相当。云茶春毫氨基酸含量为2.7%,绿茶感官品质总分为91.13分(云抗10号为88.85分),产量超对照39.3%,抗茶小绿叶蝉与茶饼病能力与对照相当。
3.筛选出8个适制普洱茶品种(系),即: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勐库大叶种、佛香1号、佛香2号、佛香3号、云茶普蕊;筛选出优质普洱茶品系、材料10个,即:4-2、4-4、5-21、1-4-8、1-4-9、1-30-5、1-30-6、4-43-4、7-72-1、7-72-3。为今后在生产上推广适制普洱茶品种,促进普洱茶良种化奠定了基础,打破了无性系良种不适制普洱茶的谬论。
4.筛选出适宜于生产边销茶的低氟茶树品种5个,即:云抗10号(62.07 mg/kg)、云茶1号(63.77 mg/kg)、云抗48号(87.65 mg/kg)、云抗50号(65.35 mg/kg)、佛香3号(102.45 mg/kg),5个品种一芽四叶氟含量均低于150mg/kg。
5.选育出6个茶树新品系,其中,优质红茶新品系4个,即:云茶8-10(红茶品质得分88.1)、云茶3-1(红茶品质得分90.3)、云茶5-1(红茶品质得分90.8)、云茶4-2(红茶品质得分88.7);优质绿茶新品系2个,即云茶2-4(绿茶品质得分86.0)、云茶4-4(绿茶品质得分86.7)。并提供了云茶2-4、云茶8-10品系区试点工作报告。
6.选育特异材料15个。其中,EGCG含量>8%的材料5个,即:3-1(9.12%)、8-10(9.51%)、6-7(8.57%)、8-1(8.17%)、1-11(8.50%)。咖啡碱含量<1%的材料3个,即:D1(0.23%)、D2(0.37%)、Ⅱ-916-195(0.39%)。茶多酚含量>36%的材料4个,即:4-2(36.85%)、1-1(41.15%)、3-1(47.3%)、5-1(39.5%)。氨基酸含量>4%的材料3个,即:2-4(4.33%)、4-4(4.37%)、4-18(4.8%)。
7.从省外或国外引进优异茶树种质资源材料(品种)31份。进行了52个杂交组合和5个回交组合人工授粉工作,完成人工授粉18103朵,获得35个杂交组合、3个回交组合材料858份,其中,杂交组合F1材料808份,回交组合材料50份。
8.建立509亩优异品种示范基地,定植成活率为84.7%。示范推广紫娟8850亩,长叶白毫2215亩,佛香3号9060亩。
9.在普洱、西双版纳、文山举办4期优质高效茶叶生产技术培训班,培训总人数241人。
10.出版专著1部,参编专著1部。《云南茶树品种志》于2012年10月出版发行,书号:ISBN 978-7-5416-6599-8;《中国无性系茶树品种志》于2014年8月出版发行,书号:ISBN 978-7-5478-2129-9/S.79。其中,《云南茶树品种志》获第二十一届(二○一三年度)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11.对项目选育的云抗12号、云茶红1号与云茶红2号、云茶春毫、云茶春韵5个品种制订出种苗繁育和栽培技术规程。
二、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
1.梁名志: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BAD01B0)之子课题“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及示范”(2011BAD01B01-YNCKS),以及云南省科技厅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云南专用、特色茶树新品种选育”(2010BB012)第一主持人,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管理及实施等工作。以第一完成人或主要完成人育成省级登记的茶树品种5个,主编出版专著1部,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篇。
2.田易萍:为云南省科技厅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云南专用、特色茶树新品种选育”(2010BB012)第二主持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BAD01B0)之子课题“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及示范”(2011BAD01B01-YNCKS)主要执行人。主要负责茶树系统选育及种质资源引进工作。以第一完成人或主要完成人育成省级登记的茶树品种5个,主编出版专著1部(排名第2),参编出版专著1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篇。
3.包云秀: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BAD01B0)之子课题“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及示范”(2011BAD01B01-YNCKS),以及云南省科技厅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云南专用、特色茶树新品种选育”(2010BB012)主要执行人,主要负责茶树杂交育种及种质资源引进工作。以第一完成人或主要完成人育成省级登记的茶树品种5个,出版专著1部(副主编),参编出版专著1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篇。
4.陈林波: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BAD01B0)之子课题“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及示范”(2011BAD01B01-YNCKS),以及云南省科技厅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云南专用、特色茶树新品种选育”(2010BB012)主要执行人,主要负责茶树种质资源引进与创新工作。作为主要完成人育成省级登记的茶树品种5个。
5.汪云刚:为云南省科技厅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云南专用、特色茶树新品种选育”(2010BB012)主要执行人,主要负责茶树品种示范推广工作。参编出版专著1部。
6.徐丕忠: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BAD01B0)之子课题“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及示范”(2011BAD01B01-YNCKS),以及云南省科技厅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云南专用、特色茶树新品种选育”(2010BB012)主要执行人,主要负责茶树新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工作。作为主要完成人育成省级登记的茶树品种5个,参编出版专著1部。
7.黄 玫: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BAD01B0)之子课题“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及示范”(2011BAD01B01-YNCKS),以及云南省科技厅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云南专用、特色茶树新品种选育”(2010BB012)执行人,主要参与茶树杂交育种工作。作为主要完成人育成省级登记的茶树品种5个,参编出版专著1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篇。
8.杨兴荣: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BAD01B0)之子课题“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及示范”(2011BAD01B01-YNCKS),以及云南省科技厅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云南专用、特色茶树新品种选育”(2010BB012)执行人,主要参与茶树杂交育种工作。作为主要完成人育成省级登记的茶树品种5个,参编出版专著1部,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篇。
9.李友勇:为云南省科技厅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云南专用、特色茶树新品种选育”(2010BB012)执行人,主要参与茶树新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工作。参与育成省级登记的茶树品种5个,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篇。
10.刘德和:为云南省科技厅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云南专用、特色茶树新品种选育”(2010BB012)执行人,主要参与茶树品种示范推广工作。
11.冉隆?:为云南省科技厅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云南专用、特色茶树新品种选育”(2010BB012)执行人,主要负责茶树品种抗性鉴定工作。
三、候选单位对项目的贡献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成果完成单位。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BAD01B0)之子课题“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及示范”(2011BAD01B01-YNCKS),以及云南省科技厅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云南专用、特色茶树新品种选育”(2010BB012)主持单位。提出项目整体研究思路,主持项目的全面研究工作,并负责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
四、项目获得知识产权情况:
云茶春韵、云茶春毫2013年4月通过云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证书号分别为:滇登记茶树2012001号、滇登记茶树2012002号);云抗12号、云茶红1号、云茶红2号2014年11月通过云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证书号分别为:滇登记茶树2014003号、滇登记茶树2014006号、滇登记茶树2014007号)。
五、项目获奖情况:
主编出版的专著《云南茶树品种志》获第二十一届(二○一三年度)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与普洱春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研发的“‘E天剑’银剑绿茶”,在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国云南2014年第六届5.8饮茶日活动中,经专家组评为神农杯金奖。
与云龙县宝丰乡大栗树茶厂共同研发的“大栗树”牌高原茗珠,2014年获第十届国际名茶评比银奖。
与勐海县云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研发的“云茶”古韵普洱生茶、“云茶”古韵普洱熟茶,2014年均获第十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
金沙江干热河谷主要经济林果筛选及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一、项目简介: “金沙江干热河谷主要经济林果筛选及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于2006-2013年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承担,主要由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D98B03-04)子课题“长江上域坡耕地节水抗旱耕作相关配套技术体系与粮经作物高产稳产种植模式”、世行三期农民用水户协会项目2007年度实用性科研计划课题(YNCXYMZ7001)“干热区农业水资源高效管理运行模式试验与示范”、云南省农科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重点科技项目(RQS2006-1)“元谋干热河谷金雷小流域生态恢复试验示范”等课题研究内容组成。该项目主要根据区域气候特征及林果业持续发展需要,结合市场导向,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引进热带亚热带经济林果资源97份;建立适宜干热河谷经济林果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具有开发利用前景的枣、龙眼、芒果、火龙果、阳桃、辣木等主要经济林(果)6个种,共计22个品种,筛选适宜在林果行间种植的玉米、番茄、大豆、花生、紫花苜蓿及柱花草6个种,共计14个品种;项目在实施的同时响应元谋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绿色产业建设,同时注重人类的健康与安全,在栽培技术上按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总结无公害绿色食品栽培技术,提高经济林果的品质,产生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获云南芒果,云南荔枝,云南杨桃,云南火龙果、云南莲雾,云南西番莲绿色食品认证6个;项目以简易、容易被种植户掌握、可操作性为准则,研究并集成干热河谷主要林果抗旱高效栽培模式2套。从有效管理灌溉用水出发,创制以女性为主的“参与式”的干热河谷农业水资源管理模式1个;以流域为单元,建立了“干热河谷主要经济林果节水抗旱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示范点4个,面积3950 亩;2012年以来技术成果应用推广15.38万亩,经济效益5513.3-8737.7 元/亩,实现产值超6亿元,新增销售额为30585.1 万元。项目经研究,参编出版专著(年鉴)1部;发表论文10篇;获授权技术发明专利权2项,申请技术发明专利3项;获楚雄州成果奖励1项;获绿色食品认证6个;项目组1人作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培到中国农大进修,1人入选2011年省级创新人才进入培养,4人晋升为研究员,5人晋升为副研究员,引进硕士研究生2人。
项目创新点:项目研究具有区域性特色,在金沙江干热河谷规模引进和筛选小枣、台湾青枣、龙眼、芒果、火龙果、阳桃、辣木这7种林果;项目针对干热河谷环境特征,以简易、容易被种植户掌握、可操作性为准则,研究集成适用型“以大塘开挖集雨加林果根圈杂草(或膜)覆盖、行间种植作物覆盖保墒的雨养型抗旱栽培措施;埋草沟灌+墒面死杂草覆盖技术、灌溉后杂草(或膜)覆盖、膜下滴灌的灌溉型节水栽培措施”;项目结合区域农林业生产现状,集成龙眼间作番茄(或柱花草)、辣木间作紫花苜蓿、龙眼(或阳桃)间作青食玉米的模式,7种复合种植模式与常规单种比对,提高单位面积生产率30%以上;在试验示范方面,以小流域为单元及大多数妇女为主体的农户“参与式”方式,对集成的技术成果进行试验及推广。
二、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
1.张德:世行三期农民用水户协会项目2007年度实用性科研计划课题(YNCXYMZ7001)“干热区农业水资源高效管理运行模式试验与示范”、云南省农科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重点科技项目(RQS2006-1)“元谋干热河谷金雷小流域生态恢复试验示范”项目主持人,负责项目总体规划实施及资料汇总;验收及成果鉴定整理上报;发表第一和通讯作者论文6篇;获排名第三的专利1个;获排名第一楚雄州科技成果奖励1项。以金沙江流域为主,组织在省内热区主要经济林果技术成果示范推广面积15.38万亩,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组织项目鉴定和成果申报工作。
2.龙会英:项目第二完成人,主要负责经济林果辣木资源引进及园间间种作物种质资源引进筛选、优良品种及林果草复合高效栽培技术和模式的推广与示范,发表第一和通讯作者论文5篇;获排名第一的专利1个;获排名第三楚雄州科技成果奖励1项。作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培到中国农大进修,入选2011年省级创新人才进入培养。参与项目鉴定和成果申报工作。
3.朱红业:组织和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D98B03-04)子课题“长江上域坡耕地节水抗旱耕作相关配套技术体系与粮经作物高产稳产种植模式”,以干热河谷坡耕地粮经作物高产稳产种植条件下的水分高效利用为关键切入点,设置灌溉型、雨养型条件下的不同粮经模式的差异化技术与管理集成,围绕区域台湾青枣、蕃茄、玉米等作物研发出一批节水抗旱技术、肥水有效化技术、作物配置技术、间套种技术及综合管理技术等,建立了适合当地生产的台湾青枣+黄豆/番茄/花生的周年生产模式,充分实现了作物光热水土的高效利用,当地农户广为生产应用,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收益。参与发表论文2篇;第二作者获发明专利1项;获排名第二楚雄州科技成果奖励1项。参与项目鉴定和成果申报工作。
4.段曰汤:负责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D98B03-04)子课题“长江上域坡耕地节水抗旱耕作相关配套技术体系与粮经作物高产稳产种植模式”中节水抗旱耕作相关配套技术体系与粮经作物高产稳产种植模式、小流域经济林果龙眼、枣、火龙果等作物的引进与筛选及示范,在节水抗旱耕作相关配套技术体系与粮经作物高产稳产种植模式及示范方面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发表论文4篇;参编专著1部;获排名第四楚雄州科技成果奖励1项。参与项目鉴定和成果申报工作。
5.何璐:承担经济林果中芒果、阳桃种质资源引进、筛选、评价及抗旱技术研究,引进芒果品种10余个,筛选优良芒果品种2个,引进阳桃品种10余个,筛选优良阳桃品种1个。开展芒果、阳桃抗旱栽培技术研究,重点对不同经济林果干热河谷需水量进行研究,建立以滴灌为主的经济林果旱季灌溉管理制度。对不同经济林果栽培技术进行集成,总结干热河谷芒果、阳桃高效栽培技术,以良种、幼龄果树行间间套种技术、水土保持技术、果树整形修剪技术、肥水管理技术、花果调控技术等为一体,集成形成高效栽培技术。建立示范基地并对技术和良种进行推广。获得芒果、阳桃绿色食品认证。参与项目鉴定和成果申报工作。
6.刘海刚:负责枣和火龙果栽培技术研究,通过项目的实施,引进枣品种40个,筛选出2-3个优质小枣品种示范推广,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小枣种植1-2万亩,辐射元谋及其他热区种植面积3-5万亩,同时带动连片种植的枣专业合作组织、农户进行高效栽培技术的应用,应用面积达5万亩,极大地提高枣、青枣生产的效率和产值,有效增强干旱地区青枣种植的水分利用效率,促进青枣产业的发展。参与项目鉴定和成果申报工作。
7.孔维喜:参与引进经济林果品种40余份,负责规模化种植面积达3000亩,所种植经济林果按照绿色食品规范要求种植,组织申报认证绿色食品6个:荔枝、莲雾、西番莲、火龙果、芒果、杨桃,产品已经推向市场,提高了品质,深受广大市场欢迎。将热区所筛选的经济林果品种及技术应用在元谋退耕还林及其它林业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同时积极参与省农科院热区所经济林果节水试验与示范模式建立,总结一套关于金沙江干热河谷主要经济林果节水灌溉技术,在元谋和双柏县等地推广应用。参与项目鉴定和成果申报工作。
8.马开华:负责荔枝资源的引种及栽培技术研究。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长江上域坡耕地节水抗旱耕作相关配套技术体系与粮经作物高产稳产种植模式”中节水抗旱耕作相关配套技术体系的研究及示范。参与项目鉴定和成果申报工作。
9.杨顺林:参与云南省农科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重点科技项目“元谋干热河谷金雷小流域生态恢复试验示范”课题前期的规划与实施。参与项目鉴定和成果申报工作。
三、候选单位对项目的贡献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金沙江干热河谷主要经济林果筛选及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第一完成单位。项目根据区域气候特征及林果业持续发展需要,结合市场导向,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引进热带亚热带经济林果资源97份;首次以小流域为单元规模化建立种质圃,建立适宜干热河谷经济林果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具有开发利用前景的枣、龙眼、芒果、火龙果、阳桃、辣木等主要经济林(果)6个种,共计22个品种,筛选适宜在林果行间种植的玉米、番茄、大豆、花生、紫花苜蓿及柱花草6个种,共计14个品种;研究并集成干热河谷主要林果抗旱高效栽培模式2套。从有效管理灌溉用水出发,创制以女性为主的“参与式”的干热河谷农业水资源管理模式1个;以流域为单元,建立了“干热河谷主要经济林果节水抗旱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示范点4个,面积3950 亩;2012年以来技术成果应用推广15.38万亩,经济效益5513.3-8737.7 元/亩,实现产值超6亿元,新增销售额为30585.1 万元,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参编出版专著(年鉴)1部;发表论文10篇;获授权技术发明专利权1项,申请技术发明专利3项;获楚雄州成果奖励1项;项目组重视人才培养,先后有1人作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培到中国农大进修、1人入选2011年省级创新人才进入培养、4人晋升为研究员、5人晋升为副研究员。负责热区所承担内容的验收及本项目鉴定和成果申报等工作。
2.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承担组织和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D98B03-04)子课题“长江上域坡耕地节水抗旱耕作相关配套技术体系与粮经作物高产稳产种植模式”研究,以元谋干热河谷坡耕地粮经作物高产稳产种植条件下的水分高效利用为关键切入点,结合水条件差异化的不同类型坡耕地上多样化的主要粮经作物生产模式,围绕区域台湾青枣、蕃茄、玉米等作物,选择典型试验区,依据作物需求特性,集成研发灌溉型坡耕地节水抗旱技术、雨养型坡耕地抗旱保水耕作技术间套种技术及综合管理技术等,充分实现了作物光热水土的高效利用,建立广适性的高效利用水热资源的坡耕地粮经作物高产稳产技术体系,在当地取得显著经济效益,获发明专利权1项。参与项目鉴定和成果申报工作。
3.云南昌润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昌润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利用自身土地优势,多年来从事金沙江干热河谷主要经济林果引种试验与规模化种植,先后引进经济林果资源40余份,应用热区所筛选的优良品种及技术成果,同时注重人类的健康与安全,按照热带亚热带水果绿色食品要求种植,种植经济林果品种10余种,种植面积达3000亩,在热带亚热带水果绿色食品种植与认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获云南芒果,云南荔枝,云南杨桃,云南火龙果、云南莲雾,云南西番莲绿色食品认证6个,提高了品质,深收广大消费者喜爱,取得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云南昌润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规模种植经济林果的同时,积极参与省农科院热区所经济林果节水试验与示范模式建立,根据同一作物不同灌溉方式对需水量不同等原理做试验,总结一套关于金沙江干热河谷主要经济林果节水灌溉技术,在元谋和双柏县推广应用。促使我单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并给当地及周边地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参与项目鉴定和成果申报工作。
四、项目获得知识产权情况:
获授权技术发明专利权1项:“一种含羞草与辣木树间种的方法”(ZL 201210024220.9);获“云南芒果,云南荔枝,云南杨桃,云南火龙果、云南莲雾,云南西番莲”绿色食品认证6个。
五、项目获奖情况:
“元谋干热河谷坡耕地节水抗旱种植集成模式研究与应用”于2013年3月29日获楚雄州科技进步三等。
木薯优良品种筛选及高效栽培技术集成
一、项目简介: “云南木薯优良品种及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应用”项目于2009-2014年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承担,主要由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保山综合试验站(nycytx-17;CARS-12-ynlgh)、云南省科技厅生物能源木薯新品种(系)筛选(2011BB003)等课题研究内容组成,该项目针对云南木薯生产对优良品种需求大,但优良品种缺乏的实际,从国内外木薯产区引进大量优良品种资源,系统深入地开展木薯优良品种评价及筛选,同时进行大量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筛选出了一批适宜云南木薯产区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并总结形成了相应的木薯高效栽培技术。项目组从国内外引进了大量的木薯资源,共计151份,在省内首次建立了资源数量最多、标准的木薯种质资源圃;在木薯主产区开展多点试验,筛选出适宜云南木薯产区的优良木薯品种6个,并通过云南省级鉴定;取得“一种木薯种茎环剥增产的栽培方法”发明专利1项;出版《云南木薯高效栽培技术》专著1部;参编《中国木薯主要病虫草害识别与防治》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0篇。项目实施以来,在云南省及缅甸推广应用木薯优良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累计示范推广26.22万亩,新增产量15.73万吨,新增总产值为2.48亿元,新增纯收益2.1亿元。
项目创新点:1、针对云南省高原生态多样性对木薯品种类型多样性的需求,项目组从国内外引进了151份木薯种质资源,在省内首次建立了资源数量最多、标准的木薯种质资源圃,并对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评价;2、引进筛选出15份优良品种(系)在云南省的红河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临沧市、保山市、德宏州等不同生态类型的8个试验点开展多点多年试验,其中,华南205、华南5号、华南8号、GR911、桂热4号、桂热5号等6个优良品种通过了云南省级品种鉴定;3、项目开展了种植方式、地膜覆盖、间套种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控等试验研究,首次形成了适应云南生态多样性的云南木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4、国内外首次报道“一种木薯种茎环剥增产的栽培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该方法通过增长木薯种茎长度,从中间对其养分进行阻断,提高植株对土地、光热的有效利用率,使植株能够两头结薯,从而提高木薯产量。
二、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
1.刘光华:项目主持人,项目总体规划实施及资料汇总;验收及成果鉴定整理上报;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10篇;获排名第一的专利1个,参与完成6个木薯品种云南省级鉴定,主编《云南木薯高效栽培技术》专著1部,参编《中国木薯主要病虫草害识别与防治》专著1部。组织在省内主要木薯产区及毗邻缅甸热区示范推广木薯高效栽培技术26.22万亩,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2.张林辉:项目第二主持人,主要负责木薯种质资源引进筛选、优良品种推广与示范,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篇,参与专利、品种鉴定共7个,参编专著1部。
3.吴丽霞:负责木薯优良品种试验与示范,在木薯品种试验和示范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组织发展勐海县经济作物工作站自有种植基地2.0万亩,周边地区推广2.87万亩。
4.李月仙:负责品种引进、评价、筛选及示范,在木薯优良品种引进、评价、筛选及示范方面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论文2篇,参与专利、品种鉴定共7个,参编专著1部。
5.刘倩:负责品种筛选、适应性研究,在木薯优良品种筛选、适应性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论文2篇,发明专利第2完成人,参与品种鉴定共6个,参编专著1部。
6.段春芳:负责木薯病害防控技术研究,在木薯病害防控技术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论文1篇,参与专利、品种鉴定共7个,参编专著2部。
7.刘海刚:负责品种试验与示范,在木薯品种试验和示范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8.严炜:负责木薯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在木薯高效栽培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论文1篇,参与专利、品种鉴定共7个,参编专著1部。
9.娄予强:负责项目管理,参与专利、品种鉴定共7个,参编专著1部。
10.王琳:负责品种试验与示范,在木薯品种试验和示范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1.宋记明:负责木薯害虫防控技术研究,在木薯害虫防控技术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参与专利、品种鉴定共7个,参编专著1部。
三、候选单位对项目的贡献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从国内外木薯产区引进大量优良品种资源,系统深入地开展木薯优良品种评价及筛选,同时进行大量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筛选出适宜云南木薯产区的优良木薯品种6个,并总结形成了相应的木薯高效栽培技术。通过云南省级鉴定;取得“一种木薯种茎环剥增产的栽培方法”发明专利1件;出版《云南木薯高效栽培技术》专著1部,参编《中国木薯主要病虫草害识别与防治》专著1部;发表论文10篇。
2.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负责项目优良品种试验与示范,筛选出平均鲜薯淀粉含量、平均单株鲜薯重综合表现较好的参试品种为GR5、SC205、SC8。
3.勐海县经济作物工作站:负责项目优良品种试验与示范,筛选出勐海县勐混乡试验点平均鲜薯淀粉含量、平均单株鲜薯重综合表现较好的品种为SC124、SC205、GR911。并发展单位自有种植基地2.0万亩。
4.瑞丽市农业局:负责项目优良品种试验与示范,筛选出在瑞丽市畹町镇试验点平均鲜薯淀粉含量、平均单株鲜薯重综合表现较好的品种为H360、SC205、GR4。
5.保山全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木薯优良品种筛选、适应性研究,在木薯优良品种筛选、适应性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明专利1项,参与品种鉴定共6个,参编专著1部。
四、项目获得知识产权情况:
获发明专利1项:一种木薯种茎环剥增产的栽培方法(ZL201310389029.9)
五、项目获奖情况: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