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玉米之父”在青岛搞研发
他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誉,他就是农民发明家、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5月18日,李登海创建的上市公司登海种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项目在高新区开工建设,预计建成后每年可以选育新品种3~5个,他说要建成世界一流的研发中心。
谈项目:看好青岛的区位和人才
“项目之所以选择落户青岛,看重的就是青岛在农业研发生产领域有一定的基础,其高端人才和现代化大都市的区位、地域优势明显。”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李登海介绍,青岛高新区距离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只有12公里,而距离火车北站也仅有23公里,这在区位、地域优势上,对于企业做大做强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该研发中心是集小麦、蔬菜、花卉、玉米等管理、研发、质检于一体的生物技术研发管理中心项目。项目选址于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蓝色生物医药科技园内,占地38.4亩,总投资1.5亿元。
同时,李登海告诉记者,青岛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招揽、吸引高端科技人才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登海种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将致力打造成国内外一流的研究中心,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李登海说。
谈创业:要找到自己的“玉米地”
今年66岁的李登海谈到年轻人创业时说,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玉米地”,坚持不懈地开辟事业。如今,李登海的登海种业已经上市,他也成为了亿万富翁,但还保留着简朴的生活习惯,平日穿的是廉价衬衣,看到公司食堂厨师炸花生米放多了油会心疼,到外地出差时坐的也是便宜的经济舱。自从1978年到海南育种,李登海将一年一次育种变成了一年三次,而他已连续37年在海南过年。
李登海爱玉米胜过一切,他对记者说,每年秋天玉米收获时,他最喜悦,那种感觉比儿子娶媳妇还高兴。“要想吃,必须先贡献。”李登海说。身患多种疾病的李登海现在仍亲自在玉米地里搞科研。尤其是到了玉米授粉等关键时刻,他只有自己动手才放心。李登海还经常蹲在地里听一种“咯吱”声,他说那是玉米生长的声音,从中能听出哪些长得好,哪些长得不好。
“年轻人最好去创业,社会上很多光辉的道路要靠自己去走。”李登海说,当年他选择研究玉米高产这条路选对了,如今的青年要抓住现在难得的创业机遇,做对国家有贡献的事业。
谈首富:成科学家首富不重要
面对科学家首富身份,李登海毫不避讳。憨憨的他说:“这事还真不重要,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的钱,科研多少都投!我这辈子只踏踏实实地研究玉米!”
经过了长达五年的痛苦思考,2005年4月18日登海种业终于上市了,深圳证券交易所里响起了李登海亲手敲响的钟声。“觉得不容易,又觉得自豪。不容易,就是从比较低层次当中成长起来,带领这部分农村青年成立了一个上市公司。”李登海说。
股票开盘当天便一路走高,16.70元的发行价创出了中小板发行价格第一高,李登海本人也以超过11亿元人民币的账面财富,赶超了袁隆平,被称为科学家首富。李登海利用上市筹集的资金开始在全国为自己的“玉米帝国”开疆拓土。在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都设立了分公司、子公司和试验站。
通过上市也让他的企业完成了向现代企业的过度。现在他的公司由专门的职业经理人管理,李登海还是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培育玉米上。
谈身体:听见牛叫就头疼欲裂
每次妻子要陪着他一块去,但是他绝不允许妻子和自己搭乘同一班飞机去。因为在一块走有时候怕遇到什么不好的事情,种子分开带保险。
年龄不饶人,李登海的拼命工作,也留下了一些病根。育种用的种子是李登海的心尖子,谁要是给他动了、毁了,那当然是伤透了他的心。有一年在海南搞加代育种,种到地里的种子破土了,李登海一天看好几会。有一次到陵水县城买东西,傍晚才回基地,急忙赶到育种地去看他的宝贝。
这一看不要紧,黎族老乡的两头水牛把地里的玉米苗啃食、踩踏得一 片狼藉!李登海脑袋“嗡”的一声,两眼一黑,一屁股坐到地上,撕心裂肺的哭声划破了荔枝沟黄昏的宁静。从此后,村民心中的伟丈夫,一听见牛叫就头疼欲裂。
(责任王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