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三秦大地水更清山更绿—陕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高文
“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在唐代诗人李白的笔下,河水清澈的渭河景象瞬间铺展开来。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渭河之水却日渐浑浊,同时水患不断,令沿河的陕西人民深受其苦。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拉开了治渭大幕,并围绕治渭工程大做水文章,使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城更美。
农业节水突破环境约束
“建设水生态文明要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坚持节水优先,着力强化‘三条红线’管理。”水利部部长陈雷指出,在重大农业节水工程方面,突出抓好重点灌区节水改造,西北节水增效,着力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
“陕西省为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纳污总量控制‘三条红线’,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明显。”陕西省水利厅节水办主任龙正未介绍。
位于关中平原腹地的杨凌,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杨凌,是如何发展现代农业的呢?
“水是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性因素,在节水灌溉方面探索出一条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路子很有必要。”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萍表示。
“杨凌的高效节水主要包括4种形式,即暗管输水、滴灌、喷灌和微灌。”杨凌水务局水利水保工作站支部书记周亚娟告诉记者,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68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7.3万亩,年节约水量426.9万立方米,为杨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杨凌建成了一批节水灌溉农田区、节水校园、节水社区等示范工程,并实施了老城区管网改造,这些都有效降低了管网漏损率。为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目前,日处理4万吨的杨凌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150吨的杨凌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已建成投运。
水保建设催绿三秦大地
“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保生态建设工作,各级水利部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大水保生态环境整治,全面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形成了‘治理一方水土、改善一方生态、发展一方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局面。”陕西省水利厅总规划师黄兴国介绍,陕北地区以淤地坝“亮点工程”为重点,保障黄河安澜和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建成淤地坝33459座,累计拦泥59亿吨,减轻了黄河下游河床淤积。
黄兴国介绍,陕南地区大力推进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特别是从2007年开始汉中、安康、商洛三市28县区,累计治理小流域514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万平方公里,新修基本农田2.08万公顷,新增林草措施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提高16.4%。
“坚持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新路子,使全省绿色面积向北延伸了400多公里。”黄兴国说。
民生水利助力新农村建设
据介绍,2011~2014年,陕西省共建成农村饮水工程1.1万余处,解决了1039.6万农村居民和137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了人居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为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先后开展了104个县次75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65项小农水专项工程建设,累计恢复新增灌溉面积234.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07.9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3484万公斤,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与此同时,坚持人本理念,着眼人水和谐,实行统筹治水,按照‘建好一处工程,保护一处环境,形成一处风景’的总体思路,加大水利风景区建设,全省共建成含29处国家水利风景区在内的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52处,在维护水工程安全、涵养水源、保护生态、改善人居环境、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广大群众重要的休闲度假场所,成为生态旅游的新阵地和主战场。”黄兴国说:“陕西省坚持把水文化融入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之中,引导社会建立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打造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