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垄技术:让作物增产保水
粉垄技术:让作物增产保水
——访广西农科院二级研究员韦本辉
□ 本报记者 马爱平
在广西首届工业博览会上,一种耕作技术吸引了前来参观的农业专家和观众。这种技术, 不分地域、不分作物品种,不受时间、水资源等限制,在没增施化肥农药的情形下,可令作物增产10%—30%,品质提升5%以上,比较效益高15%以上,增贮可利用的水资源1倍以上。
这种使作物增产、提质,又能保水的高效绿色的农耕新技术,便是由广西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韦本辉及其研究团队率先研发的粉垄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等专家认为,具有原创性,适用各种作物;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则提出“粉垄技术可在全国推广”。
近年来,粉垄技术已在广西、辽宁、河北、河南、宁夏、甘肃、湖南等9个省(区)的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甘蔗等14种作物应用,增产10%—30%,品质提升5%以上,比较效益高15%以上,增贮可利用水资源1倍以上。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和经济作物研究所等多单位对水稻、玉米、小麦等试验,结果均显示降低了“化学农业”程度,每产出100公斤粮食其化肥使用量比传统减少0.35—4.29公斤,减幅10.81%—30.99%,且粉垄耕作一次后可多季轻耕或免耕持续增产增效。
韦本辉说,粉垄技术,包括由发明的粉垄耕作机械、旱地作物粉垄栽培方法、水稻粉垄栽培方法等构成配套粉垄耕作与栽培的技术体系。这一重要研究戓果,揭示了人类农耕方式演变中的作物产量提高,是随人力、畜力、拖拉机耕作松土层的加深而呈递增的规律;粉垄耕作,打破犁翻式耕作模式,比拖拉机耕作成倍加深耕作层,由螺旋钻头刀片快速切割旋磨深垦深松而土层不乱,土壤养分被激活,土粒不易再黏合板结、悬浮疏松吸水纳氧功能提升,如“旧棉胎新棉花混合重弹”般扩建土壤养分、水分、氧气“三库”,土壤速效养分提高10%以上,水分、氧气均增加1倍以上,作物根系发达使植株光合效率提高10%以上,在不施肥条件下具10%以上增产规律效应,正常施肥管理叠加效应增产率达10%—30%,使1亩耕地变为1.1—1.3亩的生产能力。
谈到粉垄技术的最大特点,韦本辉说,是将现有浅薄耕作层和犁底层及其以下部分土壤资源,通过螺旋钻头刀片快速旋磨切割粉碎,激活土壤原生养分,使土壤细化、疏松,团粒结构更合理,在泡水条件下土壤数年不易粘合板结而可持续多年多季利用,更易吸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水分、空气氧气,及微生物和光能的最大化科学利用,促进作物单产大幅提高、品质提升和可利用水资源的增贮利用。
对于粉垄技术解决了哪些农耕难题?韦本辉说,首先,解决了深耕又深松并激活耕层以下沉睡土壤的难题。粉垄避免了拖拉机深耕后耕层土壤被车轮重力碾压的弊端,深耕又深松, 耕层以下沉睡土壤被激活利用;其次,解决了土壤保持当季和多季疏松状态的难题。粉垄土壤在当季和多季作物种植期内不易黏结、保持疏松状态,使雨水快速下渗耕层、氧气顺畅入土,既促进作物生长,又能大量增存天然降水,改善生态环境;第三,解决了土壤氧气充沛的难题。粉垄土壤不易板结,使土壤氧气充足,根际好氧微生物能正常活动,便于作物对养分吸收利用,促进根系极其发达及植株健壮,使光合效率增强,提高单产和品质;第四,解决了不良环境影响作物丰产的难题。粉垄根系深扎,可抵御干旱、低温、高温及风害等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利保障农业生产的稳产丰产。
据了解,粉垄技术有着广阔的前景,但能否实现全面的推广应用,关键在于机械。为此,韦本辉发明了全新高效粉垄耕作机械,该机械由动力牵引带动螺旋型钻头耕作,根据作物种植需求,入土30—60厘米,垂直前行对土壤横向快速旋磨切割粉碎,可一次性完成传统犁、耙、打等耕作程序,可在同一台机配置施肥、播种等附件,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