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物联网+联合社”让农业更高效
从社旗县城出发,向南驱车行驶大约4公里,在省道S240线东侧,一眼望不到边的蔬菜大棚就如列队迎宾的士兵矗立眼前,大棚里通红的西红柿挂满枝头。
这就是社旗县现代农业先导区万亩设施农业和蔬菜种植区。
“万亩设施农业和蔬菜种植区是现代农业先导区的‘三区’之一,已经雏形初现——各乡镇村庄蔬菜产业发展强劲,已发展露地蔬菜2000亩,建成连片蔬菜大棚5000多亩。万亩设施农业和蔬菜种植区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为科技依托,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先导、展示现代农业的窗口。”5月7日,县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张伟斌说。
设施蔬菜>>
物联网技术保质量
“每个蔬菜大棚都安装有摄像头,把时时监控的视频画面上传至网络,河南农大的专家能异地实时指导。同时,为蔬菜产品制作二维码,方便消费者在超市的终端机或手机上查询,大大提高了蔬菜的收益。”在万亩设施农业和蔬菜种植区内的丙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办公室,张丙玉自豪地向记者介绍才引进不久的物联网技术。
2009年起,张丙玉开始发展蔬菜大棚,次年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供苗、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参与合作社包种大棚的社员,收入利润与合作社五五分成。多年过去了,合作社流转土地570亩,建立大棚1500多座,带动周边城郊、李店、桥头、晋庄等4个乡镇发展大棚1200多座。合作社生产的蔬菜分为有机和无公害,销往北京、驻马店、信阳等地,年产值3000余万元,净利润1800万元。
“这里马上将建成一座幼儿园,专供来打工的妇女托管小孩。”张丙玉指着一块正在建设的工地说,这里将建一个交易市场、一个农产品质量监测室和一个1000吨的保鲜库,集蔬菜生产、保鲜、交易于一体,以后蔬菜基地的功能更完善了。合作社还将深化产业发展,以西红柿种植为主,对蔬菜产品进行深加工。
供港蔬菜>>
精细化生产赢发展
一大片相连的农田,上万根灌溉水管形成的“管林”整齐竖立,数百人有条不紊地忙着采收、耕种、装箱蔬菜……在位于李店镇青台村的种德农业科技示范园,与常见的一座座相连的蔬菜大棚不同,这里种植的全是露地供港精品蔬菜。
“惠州、昆山正下着大雨,这两天蔬菜销路要好。”见到种德农业负责人裴森林时,他正在电话联系销路。“种德农业科技示范园占地2000亩,投资1800万。去年10月动工,今年一月首播,可以带动数百农民家门口劳动致富。眼下,每天向香港发菜一次,15吨到25吨不等。”
“浇多少水,施什么肥,下多少种,这里的一切都是科技说了算。种什么样的蔬菜,什么时间上市口感最好,最受市场欢迎,都有准确的时间节点,这叫市场精细化。从后勤物品采购到种植过程再到市场销售,所有环节都是计算出来的,都有详细的生产计划。”裴森林说,“为做到精细农业,实现高效集约发展,种德农业组建了一支强大的管理团队,技术、植保、质检、预算等岗位设置一应俱全。哪个地方出现问题,我就会追究谁的问题,责任到人。”
社社联合>>
合作社抱团拓市场
“同样的西红柿,同样的品质,丙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能卖到一块八每斤,而我们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只能卖到一块钱一斤。蔬菜价格波动太大,所以我们现代农业先导区的6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合作社联合社,共同开拓市场。”当天下午,位于李店镇梁岗村的鑫绿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华锋向记者透露了合作社的最新动态。
在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及丙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2013年,村里流转了200多亩地,搭起了100多个蔬菜大棚。虽然每个大棚要投资1万多元,但县里给每个大棚补贴5000元,大家种植大棚蔬菜的积极性还是很高。“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大棚、技术和销路,前期不用任何投入,收益和合作社五五分成。俺家承包10个蔬菜大棚,一年下来挣10多万元!”社员卢景伦兴奋地说。
然而,单独一家合作社难以和丹尼斯等大客户签下合同,产品价格难以保障。于是,刘华锋便和张丙玉等人商量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我们还将借成立联合社的契机,使产品搭上‘中线渠首’有机蔬菜进京的直通车,端上京津人民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