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主要农作物国审品种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2209号

陵两优7717、华农866、邯8266、合农70、中薯18号等109个稻、玉米、棉花、大豆、马铃薯品种业经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现予公告。

农业部

2015年1月19日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01

品种名称:陵两优7717

申请者:湖南亚华种业科学院

育种者:湖南亚华种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H750S×HY717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11.5天,比对照株两优819长2.8天。株高82.1厘米,穗长18.7厘米,亩有效穗数22.7万穗,穗粒数105.0粒,结实率85.8%,千粒重26.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6,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7级;白背飞虱7级;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1.5%,长宽比2.6,垩白粒率96%,垩白度21.6%,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1%。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6.5千克,比对照株两优819增产5.2%;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498.9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10.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2.7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7.9%;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3.1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4.2%。

栽培技术要点:1.软盘旱育抛秧3月25日左右播种、水育秧3月底前后播种,大田亩用种量2~2.5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软盘抛秧3.1~3.5叶抛栽,水育秧5叶期移栽,栽插密度16.5厘米×20厘米,每穴栽插2~3粒种子苗。3.需肥水平中等偏上,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后期严控氮肥,中等肥力田块亩施25%水稻专用复混肥35千克作底肥,移栽后5~7天结合施用除草剂亩追施尿素7.5千克,幼穗分化初期亩施氯化钾7.5千克,后期看苗适当补施穗肥。4.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以湿为主,抽穗期保持田间有浅水,灌浆期以润为主,干干湿湿,切忌断水过早。5.播种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江西、湖南、浙江、安徽南部、湖北南部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02

品种名称:株两优39

申请者:中国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株1S×中早39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10.3天,比对照株两优819长1.6天。株高86.1厘米,穗长17.9厘米,亩有效穗数21.4万穗,穗粒数109.2粒,结实率86.9%,千粒重25.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8,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7级;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感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4.3%,长宽比2.4,垩白粒率97%,垩白度20.4%,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1%。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1.9千克,比对照株两优819增产4.3%;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486.2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7.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4.1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6.0%;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2.9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6.3%。

栽培技术要点:1.秧田亩播种量15千克,大田亩用种量2千克。2.秧龄不超过30天。3.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4.移栽和抛秧时保持田间水层l~2厘米,亩总苗数达23~25万时,及时落水晒田。5.播种前药剂浸种,防恶苗病;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江西、湖南、浙江、安徽、湖北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03

品种名称:陆两优173

申请者:中国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陆18S×R173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10.7天,比对照株两优819长2.0天。株高88.0厘米,穗长19.5厘米,亩有效穗数21.4万穗,穗粒数104.8粒,结实率84.6%,千粒重27.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5,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5级;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中感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4.0%,长宽比3.1,垩白粒率86%,垩白度14.6%,胶稠度5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9.8%。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9.2千克,比对照株两优819增产3.7%;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476.4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5.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7.8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4.7%;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7.4千克,比株两优819增产3.0%。

栽培技术要点:1.3月底至4月初播种,旱育秧适当早播,秧田亩播种量20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旱育秧3.1~4.0叶抛栽,抛栽密度每平方米28穴,水育秧4.5~5.0叶移栽,栽插密度16.5厘米×20厘米,每穴栽插2~3粒谷苗,亩基本苗8~10万苗。3.中等肥力土壤亩施纯氮10千克、五氧化二磷5千克、氧化钾6千克。施足基肥、早施追肥。4.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亩总苗数达到25万苗时落水晒田,孕穗期以湿为主,抽穗期保持田面浅水,灌浆期干干湿湿壮籽,切忌落水过早。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江西、湖南、浙江、安徽、湖北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04

品种名称:陵两优22

申请者: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湘陵628S×中早22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13.4天,比对照金优402短0.3天。株高83.1厘米,穗长19.0厘米,亩有效穗数22.1万穗,穗粒数114.3粒,结实率84.4%,千粒重27.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2,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8%,长宽比2.7,垩白粒率87%,垩白度16.1%,胶稠度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9.7%。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早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9.5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5.0%;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524.0千克,比金优402增产11.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6.7千克,比金优402增产8.2%;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1.6千克,比金优402增产7.7%。

栽培技术要点:1.软盘旱育抛秧3月22日左右播种、水育秧3月底前后播种,大田亩用种量2~2.5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软盘抛秧3.1~3.5叶抛栽,水育秧5叶期移栽,栽插密度16.5厘米×20厘米,每穴栽插2~3粒种子苗。3.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后期严控氮素,中等肥力田亩施25%水稻专用复混肥35千克作底肥,移栽后5~7天结合施用除草剂追施尿素7.5千克,幼穗分化初期施氯化钾7.5千克,后期看苗适当补施穗肥。4.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以湿为主,抽穗期保持田间有浅水,灌浆期以润为主,干干湿湿,切忌断水过早。5. 播种前药剂浸种,防恶苗病;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江西、湖南、广西桂北稻作区、福建北部、浙江中南部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05

品种名称:陵两优722

申请者: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育种者: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H750S×中早22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12.8天,比对照金优402短0.9天。株高82.1厘米,穗长19.1厘米,亩有效穗数21.3万穗,穗粒数107.4粒,结实率86.5%,千粒重28.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8,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8.3%,长宽比2.7,垩白粒率97%,垩白度20.5%,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3%。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早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8.6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8%;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518.4千克,比金优402增产10.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3.5千克,比金优402增产7.5%;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2.5千克,比金优402增产6.3%。

栽培技术要点:1.软盘旱育抛秧3月22日左右播种、水育秧3月底前后播种,大田亩用种量2~2.5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软盘抛秧3.1~3.5叶抛栽,水育秧5叶期移栽,栽插密度16.5厘米×20厘米,每穴栽插2~3粒种子苗。3.需肥水平中上,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后期严控氮素,中等肥力田协亩施25%水稻专用复混肥35千克作底肥,移栽后5~7天结合施用除草剂追施尿素7.5千克,幼穗分化初期施氯化钾7.5千克,后期看苗适当补施穗肥。4.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以湿为主,抽穗期保持田间有浅水,灌浆期以润为主,干干湿湿,切忌断水过早。5.播种前药剂浸种,防恶苗病;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江西、湖南、广西桂北稻作区、福建北部、浙江中南部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06

品种名称:荣优107

申请者:江西先农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江西先农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荣丰A×T0107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14.0天,比对照金优402长0.3天。株高88.7厘米,穗长18.3厘米,亩有效穗数20.6万穗,穗粒数117.0粒,结实率87.0%,千粒重26.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5,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7%,长宽比2.7,垩白粒率35%,垩白度6.2%,胶稠度7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6%。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早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5.5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2%;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519.9千克,比金优402增产10.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2.7千克,比金优402增产7.3%;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7.7千克,比金优402增产7.0%。

栽培技术要点:1.薄膜覆盖育秧,大田亩用种量2~2.5千克,培育多蘖壮秧。2.秧龄30天左右,栽插密度16.5厘米×20厘米,每穴栽插2~3苗,亩插足8~10万基本苗,小苗5叶左右移栽。3.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后期严控氮肥,中等肥力田块,亩施25%水稻专用复混肥50千克作基肥,移栽后5~7天结合施用除草剂追施尿素8千克,幼穗分化初期施氯化钾8~10千克,后期看苗适当补施穗肥。4.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亩总苗数达30万时晒田,孕穗期以湿为主,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忌落水过早。5.播种前药剂浸种,防恶苗病;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江西、湖南、福建北部、浙江中南部的双季稻区及广西桂北稻作区作早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07

品种名称:早优9号

申请者: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早丰A×R49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13.5天,比对照金优402短0.2天。株高87.3厘米,穗长18.0厘米,亩有效穗数23.0万穗,穗粒数107.9粒,结实率85.1%,千粒重26.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3,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9.8%,长宽比2.9,垩白粒率43%,垩白度6.9%,胶稠度5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4%。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早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4.8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0%;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508.7千克,比金优402增产8.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6.7千克,比金优402增产6.1%;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6.9千克,比金优402增产6.2%。

栽培技术要点:1.薄膜覆盖育秧,大田亩用种量2~2.5千克,培育多蘖壮秧。2.秧龄30天左右,大田栽插密度16.5厘米×20厘米,每穴栽插2~3苗,亩插足8~10万基本苗。3.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后期严控氮素,中等肥力土壤,亩施25%水稻专用复混肥40千克作基肥,移栽后5~7天结合施用除草剂追施尿素7千克,幼穗分化初期施氯化钾7.5~10千克,后期看苗适当补施穗肥。4.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亩总苗数达30万晒田,孕穗期以湿为主,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忌落水过早。5.播种前药剂浸种,防恶苗病;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江西、湖南、福建北部、浙江中南部的双季稻区及广西桂北稻作区作早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08

品种名称:荣优286

申请者:江西现代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江西现代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荣丰A×中恢286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12.8天,比对照金优402短0.9天。株高83.8厘米,穗长18.6厘米,亩有效穗数19.4万穗,穗粒数130.1粒,结实率83.7%,千粒重26.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3,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白背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和褐飞虱,高感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6%,长宽比2.9,垩白粒率45%,垩白度7.9%,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7%。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早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0.2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3.0%;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506.2千克,比金优402增产7.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3.2千克,比金优402增产5.3%;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0.5千克,比金优402增产5.0%。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3月20~25日播种,稀播育壮秧,大田亩用种量育秧移栽的1.5~2.0千克、抛秧的2.0~3.0千克。2.塑料软盘育秧3.0~3.5叶抛秧,水育秧4.5~5.0叶移栽,栽插规格13.3厘米×16.7厘米或16.7厘米×16.7厘米,每穴2粒谷苗,亩基本苗8~10万。3.基肥足、追肥早、穗肥巧。4.干湿相间促分蘖,亩总苗数达25万时晒田,孕穗期以湿为主,保持田面有水,后期干湿交替壮籽,切忌脱水过早。5.播种前药剂浸种,防恶苗病;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江西、湖南、福建北部、浙江中南部的双季稻区及广西桂北稻作区作早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地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09

品种名称:温814

申请者:浙江温州市农科院

育种者:浙江温州市农科院

品种来源:G9946/甬籼57

特征特性:籼型常规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11.1天,比对照金优402短2.6天。株高80.5厘米,穗长17.6厘米,亩有效穗数21.1万穗,穗粒数111.1粒,结实率89.0%,千粒重26.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9,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7级;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感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5%,长宽比2.2,垩白粒率93%,垩白度18.3%,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6.3%。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早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0.5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3.1%;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501.8千克,比金优402增产6.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1.2千克,比金优402增产4.9%;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5.9千克,比金优402增产4.0%。

栽培技术要点:1.机插田3月20日左右播种,大田亩用种量5 千克;手插田3月底播种,大田亩用种量4~5千克。2.机插秧秧龄20天以内,密度30厘米×13 厘米,丛插5~7株,亩基本苗10万左右;手插秧秧龄25~30天,密度20厘米×20厘米,丛插4~6株,亩基本苗8~10万。3.需肥量中等偏上,总用肥量亩施纯氮12千克,重施底肥,早施追肥,插后5~7 天施尿素作分蘖肥。4.亩苗数23~25万时搁田,孕穗抽穗期薄露灌溉,后期防止断水过早。5.播种前药剂浸种,防恶苗病;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江西、湖南、福建北部、浙江中南部的双季稻区及广西桂北稻作区作早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10

品种名称:内6优538

申请者: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内香6A×蜀恢538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8.7天,比对照Ⅱ优838长2.0天。株高104.6厘米,穗长26.2厘米,亩有效穗数15.6万穗,穗粒数166.9粒,结实率81.8%,千粒重31.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2,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耐冷性中等。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9%,长宽比2.9,垩白粒率35%,垩白度4.9%,胶稠度8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1%。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2.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2%;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611.7千克,比Ⅱ优838增产8.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1.9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7%;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1.6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2.秧龄35~40天移栽,亩栽插1.5万穴左右,每穴插2粒谷苗。3.配方施肥,重底肥,早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粒肥,亩施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肥合理搭配。4.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及时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后期切忌断水过早。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800米以下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11

品种名称:蓉3优918

申请者:武胜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武胜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343A×天恢918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4.1天,比对照Ⅱ优838短2.6天。株高119.9厘米,穗长26.1厘米,亩有效穗数14.6万穗,穗粒数183.7粒,结实率78.3%,千粒重32.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3,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耐冷性中等。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7.5%,长宽比2.7,垩白粒率41%,垩白度4.9%,胶稠度8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4%。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2.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3%;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597.0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4.8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5%;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0.5千克,比Ⅱ优838增产7.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2. 秧龄35天左右,亩栽插0.8~1.2万穴。3.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4:4:2为宜。4.浅水栽插、寸水返青、薄水分蘖、保水抽穗、后期干湿交替。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蓟马、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云南、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800米以下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12

品种名称:正优808

申请者:四川正兴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四川正兴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902A×R8088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8.0天,比对照Ⅱ优838长1.3天。株高115.6厘米,穗长24.4厘米,亩有效穗数14.7万穗,穗粒数195.6粒,结实率78.6%,千粒重27.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2,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中等。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8%,长宽比2.5,垩白粒率32%,垩白度5.0%,胶稠度6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8%。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1.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0%;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591.7千克,比Ⅱ优838增产4.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1.5千克,比Ⅱ优838增产4.9%;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9.3千克,比Ⅱ优838增产4.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2. 秧龄35天左右,亩栽插0.8~1.2万穴。3.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4:4:2为宜。4.浅水栽插、寸水返青、薄水分蘖、保水抽穗、后期干湿交替。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蓟马、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800米以下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13

品种名称:成优489

申请者:贵州省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贵州省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成丰A×G489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6.9天,比对照Ⅱ优838长0.1天。株高116.1厘米,穗长25.1厘米,亩有效穗数15.1万穗,穗粒数168.4粒,结实率82.3%,千粒重31.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9,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中等。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0.8%,长宽比2.8,垩白粒率90%,垩白度13.2%,胶稠度8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6%。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6.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1%;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615.9千克,比Ⅱ优838增产8.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1.1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7%;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8.5千克,比Ⅱ优838增产3.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2. 秧龄30~40天,亩栽1.0~1.5万穴,每穴插2粒谷,亩基本苗5~6万。3.重施底肥,及时追施分蘖肥。4.前期浅水管理,后期不能断水过早,湿润到成熟。5.强氯精浸种,防恶苗病;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800米以下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14

品种名称:宜香优5979

申请者:宜宾市农业科学院

育种者:宜宾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宜香1A×宜恢5979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6.1天,比对照Ⅱ优838短0.7天。株高116.2厘米,穗长25.9厘米,亩有效穗数15.4万穗,穗粒数182.6粒,结实率79.5%,千粒重28.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3,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7级;感稻瘟病和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1%,长宽比2.6,垩白粒率58%,垩白度10.2%,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7%。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2.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5%;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593.7千克,比Ⅱ优838增产4.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8.3千克,比Ⅱ优838增产4.4%;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8.9千克,比Ⅱ优838增产7.5%。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2.秧龄30~40天,亩栽插1.2~1.5万穴,每穴插2粒谷苗。3.多施有机肥,适施配方肥,重底肥,早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粒肥,亩施纯氮10千克,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底肥占70%、追肥占30%。4.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及时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后期切忌断水过早。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800米以下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15

品种名称:内7优39

申请者: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

育种者: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

品种来源:内香7A×内恢2539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7.1天,比对照Ⅱ优838长0.3天。株高106.7厘米,穗长23.6厘米,亩有效穗数15.5万穗,穗粒数169.7粒,结实率83.8%,千粒重28.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6,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抽穗期耐冷性中等。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4%,长宽比2.5,垩白粒率40%,垩白度4.5%,胶稠度8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5%。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8.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7%;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588.0千克,比Ⅱ优838增产3.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3.2千克,比Ⅱ优838增产3.5%;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8.0千克,比Ⅱ优838增产7.0%。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2.秧龄35~40天,大田亩栽1.3~1.5万穴、基本苗8~10万、有效穗16~18万。3.底肥追肥并重,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稳氮、增磷、增钾;该品种对氮肥较敏感,注意控制氮肥用量。4.寸水移栽深水活棵、平水发根促蘖、够苗晒田控蘖、浅水孕穗扬花、干湿交替壮籽,抽穗至灌浆期断水不宜过早。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褐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800米以下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16

品种名称:川优6203

申请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川106A×成恢3203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6.3天,比对照Ⅱ优838短0.5天。株高111.6厘米,穗长25.6厘米,亩有效穗数15.2万穗,穗粒数169.0粒,结实率80.8%,千粒重29.0克,易倒伏。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6,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7%,长宽比3.5,垩白粒率28%,垩白度2.3%,胶稠度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1.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减产0.9%;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599.2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5.4千克,比Ⅱ优838增产2.2%;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1.2千克,比Ⅱ优838增产4.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带蘖壮秧。2.秧龄40天左右,亩基本苗10万以上。3.基肥足、追肥早,控施氮肥,增施磷钾肥,亩施纯氮8~10千克,氮、磷、钾肥配合施用。4.水管理以湿为主,干湿相间,有水孕穗,干湿壮籽。 5.播种前强氯精或咪鲜胺浸种,预防恶苗病;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褐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800米以下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不宜在高肥水条件下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17

品种名称:乐优918

申请者:仲衍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正兴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仲衍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正兴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乐丰A×天恢918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6.4天,比对照Ⅱ优838短0.2天。株高115.6厘米,穗长25.2厘米,亩有效穗数14.1万穗,穗粒数179.5粒,结实率79.2%,千粒重32.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9,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耐冷性较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1.7%,长宽比2.6,垩白粒率61%,垩白度9.5%,胶稠度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2%。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4.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0%;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600.9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2.5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9%;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2.6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稀播培育多蘖壮秧。 2.秧龄35天左右,亩栽插1.5万穴。3.氮、磷、钾肥搭配使用,亩施纯氮10~12千克。4.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及时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后期忌断水过早。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800米以下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18

品种名称:宜香优1108

申请者:宜宾市农业科学院

育种者:宜宾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宜香1A×宜恢1108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6.3天,比对照Ⅱ优838短0.3天。株高116.1厘米,穗长26.1厘米,亩有效穗数14.8万穗,穗粒数183.3粒,结实率79.1%,千粒重29.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1,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中等。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4.0%,长宽比3.0,垩白粒率12%,垩白度1.7%,胶稠度8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8.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8%;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592.6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0.6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5%;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4.6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5%。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2.秧龄30~40天,亩栽插1.2~1.5万穴,每穴插2粒谷苗。3. 多施有机肥,适施配方肥,重底肥,早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粒肥,亩施纯氮10千克,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底肥占70%、追肥占30%。4.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及时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后期忌断水过早。注意防倒伏。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800米以下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19

品种名称:德优4727

申请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育种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品种来源:德香074A×成恢727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8.4天,比对照Ⅱ优838长1.4天。株高113.7厘米,穗长24.5厘米,亩有效穗数14.9万穗,穗粒数160.0粒,结实率82.2%,千粒重32.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3,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7级;感稻瘟病和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中等。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0%,长宽比2.8,垩白粒率20%,垩白度2.3%,胶稠度7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7.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9%;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607.6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2.4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6%;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9.0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5千克,大田用种量1千克。2.4.5~5.5叶移栽,栽插规格26.7厘米×16.7厘米,每穴插2粒谷秧苗,亩基本苗6万以上。3.重施底肥,早施追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一般亩施纯氮8~10千克、过磷酸钙20千克、钾肥10千克作底肥,栽后7天施纯氮3千克作追肥。4.后期不能断水过早,完熟收获。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800米以下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20

品种名称:DM优6188

申请者:双流县发兴农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双流县发兴农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DM63A×乐恢188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4.6天,比对照Ⅱ优838短2.4天。株高118.8厘米,穗长24.7厘米,亩有效穗数15.0万穗,穗粒数180.6粒,结实率78.8%,千粒重29.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6,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7级;中感稻瘟病,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耐冷性中等。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5%,长宽比2.8,垩白粒率60%,垩白度12.5%,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1%。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4.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3%;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603.4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8.8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0%;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7.0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2.秧龄35~40天,大田亩栽插1.8~2.0万穴,有效穗20万。3.底追并重,平衡施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迟速结合、多元配合,稳氮控氮、增磷钾、补中微,底肥60%、蘖肥30%、穗肥10%。4.平水移栽活棵、掌水护秧保苗、薄露发根促蘖、够苗轻晒控蘖、浅水孕穗扬花、干湿交替壮籽、排水落干促熟,抽穗至灌浆期放水不宜过早。5.注意及时防治纹枯病、螟虫、褐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800米以下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21

品种名称:乐优891

申请者:双流县发兴农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双流县发兴农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乐丰A×R891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8.6天,比对照Ⅱ优838长1.6天。株高115.5厘米,穗长25.2厘米,亩有效穗数14.2万穗,穗粒数188.7粒,结实率77.0%,千粒重30.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7,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较弱,耐冷性中等。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3.4%,长宽比2.6,垩白粒率70%,垩白度11.9%,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6.0%。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9.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5%;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596.2千克,比Ⅱ优838增产4.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2.8千克,比Ⅱ优838增产3.9%;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5.0千克,比Ⅱ优838增产4.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稀播培育壮秧,大田亩用种量1~1.25千克。2.秧龄35~40天,亩栽插1.0~1.2万穴,每穴插2粒谷苗,亩基本苗5~6万。3.施肥掌握前促中稳后保的原则,亩施纯氮10~12千克、五氧化二磷8千克、氧化钾8~10千克、硫酸锌1千克,磷、锌肥全部作底肥,氮肥60%底肥、20%分蘖肥、20%穗粒肥;钾肥70%底肥、30%拔节肥;提倡施用水稻专用复合肥或复混肥。4.注意及时防治纹枯病、螟虫、褐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800米以下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22

品种名称:内5优16

申请者:成都丰乐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育种者:成都丰乐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内香5A×内恢4816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4.8天,比对照Ⅱ优838短2.1天。株高111.4厘米,穗长25.3厘米,亩有效穗数15.2万穗,穗粒数175.9粒,结实率78.9%,千粒重30.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6,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较弱,耐冷性中等。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4.0%,长宽比2.9,垩白粒率65%,垩白度11.6%,胶稠度7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1%。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8.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5%;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604.7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6.5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3%;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4.6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0%。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2.秧龄35~40天,大田亩栽1.2~1.4万穴,基本苗8~9万,有效穗15~17万。3.底追并重,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迟速结合、多元配合,稳氮、增磷、增钾;该品种对氮肥较为敏感,适当控制氮肥用量。4.寸水移栽深水活棵、平水发根促蘖、够苗晒田控蘖、浅水孕穗扬花、干湿交替壮籽,抽穗至灌浆期不宜断水过早。5.注意及时防治纹枯病、螟虫、褐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800米以下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23

品种名称:全优785

申请者:贵州省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贵州省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全丰A×R785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7.7天,比对照Ⅱ优838长0.8天。株高110.9厘米,穗长24.9厘米,亩有效穗数15.9万穗,穗粒数167.6粒,结实率78.9%,千粒重29.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8,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7级;中感稻瘟病,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中等,耐冷性较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7%,长宽比2.5,垩白粒率87%,垩白度14.6%,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7%。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9.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6%;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600.6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4.9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0%;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5.9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稀播匀播,旱育秧或两段育秧,培育多蘖状秧。2.秧龄35天左右,亩栽插1.2~1.4万穴,每穴2粒谷苗,基本苗8万左右。3.重施底肥,及时追施分蘖肥及孕穗期肥,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忌重施氮肥。4.前期浅水管理,灌浆期干湿交替,后期不能断水过早,湿润到成熟。5. 播种前晒种,强氯精浸种;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800米以下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24

品种名称:Y两优6号

申请者:湖南希望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湖南希望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Y58S×望恢006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8.4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长1.4天。株高123.9厘米,穗长26.8厘米,亩有效穗数17.0万穗,穗粒数175.6粒,结实率83.4%,千粒重27.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2,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6%,长宽比3.1,垩白粒率28%,垩白度3.7%,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7%,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3.4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5.5%;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630.6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6.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7.0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5.9%;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9.8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6.9%。

栽培技术要点:1.4月中旬至5月上旬播种,秧田亩用种量8~10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分蘖壮秧。2.秧龄控制在30天内,栽插株行距23.3厘米×26.7厘米,亩基本苗8~10万。3.基肥为主,适量增施氮肥,亩施纯氮15~18千克,氮磷钾肥比例以1:0.5:0.8为宜。4.深水返青活蔸,分蘖期薄水勤灌,及时晒田控苗,前期湿润灌溉为主,后期忌断水过早。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25

品种名称:两优619

申请者:安徽蓝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蓝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徽农S×R619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9.9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长2.8天。株高122.9厘米,穗长25.4厘米,亩有效穗数14.6万穗,穗粒数195.3粒,结实率81.6%,千粒重30.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0,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7级;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7%,长宽比3.2,垩白粒率7%,垩白度0.7%,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0.9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5.5%;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634.1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5.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2.5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5.4%;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1.7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3.9%。

栽培技术要点:1.旱秧或湿润育秧,培育多蘖壮秧。2.秧龄25~30天,亩栽插1.5万穴。3. 前重、中控、后补的氮肥施用原则,亩施用纯氮量14~18千克、五氧化二磷40千克、氯化钾15千克。4.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后期干干湿湿,够苗时及时排水晒田。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26

品种名称:深两优865

申请者:江西科源种业有限公司、临湘市兆农科技研发中心

育种者:江西科源种业有限公司、临湘市兆农科技研发中心

品种来源:深08S×R565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5.4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短1.7天。株高113.7厘米,穗长25.0厘米,亩有效穗数18.2万穗,穗粒数177.3粒,结实率86.7%,千粒重23.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1,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7级;高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中等。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4%,长宽比3.1,垩白粒率28%,垩白度4.0%,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8%。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4.8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6.1%;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628.9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4.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1.8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5.3%;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1.3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2.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大田亩用种量1.0千克,培育多蘖壮秧。2.秧龄25~30天,栽插规格20厘米×26.7厘米,每穴栽插2粒谷苗。3.基肥足、蘖肥速、穗肥饱,亩施纯氮17千克,氮、磷、钾肥配合施用。4.够苗晒田,有水孕穗,湿润灌浆,后期不要断水过早。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27

品种名称: Y两优896

申请者:合肥信达高科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合肥信达高科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Y58S×R896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7.9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长0.6天。株高122.3厘米,穗长26.8厘米,亩有效穗数16.3万穗,穗粒数188.2粒,结实率82.5%,千粒重26.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8,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中等。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2.9%,长宽比3.1,垩白粒率25%,垩白度2.6%,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3.3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6.9%;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614.5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3.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8.9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5.1%;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2.5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5.9%。

栽培技术要点:1.4月底至5月初播种,培育多蘖壮秧。2.一般亩栽插1.5万穴,每穴1~2粒种子苗。3.施足基肥,慎施拔节肥,重视穗粒肥。4.浅水栽秧,薄水分蘖,寸水抽穗扬花,后期干干湿湿养根护叶,收获前5~7天断水。5. 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28

品种名称:Y两优3218

申请者:湖南科裕隆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湖南科裕隆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Y58S×湘恢3218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6.5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短0.4天。株高122.2厘米,穗长27.6厘米,亩有效穗数16.5万穗,穗粒数202.1粒,结实率81.6%,千粒重24.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8,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中等。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2%,长宽比3.0,垩白粒率53%,垩白度10.9%,胶稠度8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8%。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2.8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6.5%;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621.9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5.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2.4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5.9%;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0.5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3.9%。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4月上中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0千克。2.秧龄30天或主茎叶片数5~6叶时移栽,栽插株行距20厘米 ×30厘米,每穴插1~2粒谷苗,亩基本苗6~7万。3.底肥足,亩施30千克复合肥作底肥,插秧后5~7天用5~8千克尿素作为追肥,插秧后15天左右用15千克复合肥第二次追肥。在禾苗幼穗分化到了3~4期时亩施尿素2~5千克、氯化钾25千克混合使用,如果幼穗分化时,禾苗叶色深绿,不褪色,仅施钾肥不加氮肥。4.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29

品种名称:正两优825

申请者:四川省嘉陵农作物品种研究中心

育种者:四川省嘉陵农作物品种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正67S×嘉恢825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20.9天,比对照汕优46长3.5天。株高116.9厘米,穗长22.8厘米,亩有效穗数19.8万穗,穗粒数124.0粒,结实率78.6%,千粒重29.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7,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黑条矮缩病发病率65%。感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高感黑条矮缩病,抽穗期耐冷性中等。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9%,长宽比2.5,垩白粒率36%,垩白度7.0%,胶稠度4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8%。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0.6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4.8%;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495.8千克,比汕优46增产6.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3.2千克,比汕优46增产5.4%。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8.7千克,比汕优46增产6.3%。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秧龄期25天左右。2.一般亩栽1.5~2.0万穴,规格16.5×26.4厘米,每穴2粒谷,基本苗9~13万株。3.施足底肥,早施分蘖肥,重施穗肥,酌情补施粒肥,特别注意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肥配合施用。4.浅水促分蘖,间歇露田,够苗晒田,后期湿润灌溉管理,忌断水过早。5. 播前晾晒和消毒处理种子;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湖南、浙江、江西(赣中南除外)、福建、广西桂中稻作区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30

品种名称:两优228

申请者:安徽绿亿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绿亿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6105S×R228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13.6天,比对照五优308短5.2天。株高103.5厘米,穗长23.1厘米,亩有效穗数21.1万穗,穗粒数138.0粒,结实率81.1%,千粒重26.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7,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抽穗期耐冷性中等,耐肥抗倒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3%,长宽比3.1,垩白粒率56%,垩白度8.2%,胶稠度6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0%。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晚籼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7.9千克,比对照五优308增产4.4%;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571.6千克,比五优308增产3.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4.7千克,比五优308增产3.7%;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1.3千克,比五优308增产7.5%。

栽培技术要点:1.旱秧或湿润育秧,培育多蘖壮秧。2.秧龄25~30天,栽插规格16.7厘米×20.0厘米,亩栽足2.0万穴。3.基肥60%、追肥20%、穗肥20%,亩施纯氮10~12千克、五氧化二磷10千克、氯化钾10千克。4.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后期干干湿湿,够苗及时排水晒田。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江西省中南部、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高肥条件下不宜种植,并注意中后期控氮防倒伏。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31

品种名称:五优103

申请者:南昌市德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南昌市德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五丰A×R103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14.0天,比对照五优308短4.8天。株高100.6厘米,穗长21.8厘米,亩有效穗数19.7万穗,穗粒数150.2粒,结实率83.4%,千粒重26.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4,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抽穗期耐冷性中等。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2.2%,长宽比2.6,垩白粒率39%,垩白度5.8%,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9%。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晚籼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2.8千克,比对照五优308增产5.4%;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568.4千克,比五优308增产2.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5.6千克,比五优308增产3.8%;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1.4千克,比五优308增产7.5%。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6月下旬播种,大田亩用种量1.5千克。2.秧龄20~25天,栽插规格16.7厘米×20厘米,每穴插2~3粒谷苗。3.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促蘖,中氮重钾,亩施纯氮13千克,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为1.0:0.6:1.0~1.2。4.足苗后及时晒田,干湿壮籽,湿润养根,后期不要断水过早。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32

品种名称:广两优7203

申请者: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占63S×中恢7203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18.1天,比对照五优308短0.5天。株高107.7厘米,穗长23.3厘米,亩有效穗数19.7万穗,穗粒数144.7粒,结实率79.4%,千粒重29.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4,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9.3%,长宽比3.2,垩白粒率67%,垩白度8.9%,胶稠度8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3%。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晚籼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5.4千克,比对照五优308增产3.3%;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568.8千克,比五优308增产3.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2.1千克,比五优308增产3.2%;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3.6千克,比五优308增产4.1%。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6月中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5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秧龄不超过25天,亩基本苗8~10万。3.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中等肥力田块亩施纯氮10千克左右,配施磷钾肥。4.寸水活苗,浅水分蘖,足苗晒田,孕穗期以湿润为主,抽穗期保持田间有水,后期湿润灌溉,防止断水过早。5. 播种前药剂浸种,防恶苗病;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江西、湖南、浙江、以及湖北、安徽长江以南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33

品种名称:两优5266

申请者:合肥信达高科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合肥信达高科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W05-2×R066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18.5天,比对照五优308短0.1天。株高109.8厘米,穗长23.7厘米,亩有效穗数18.8万穗,穗粒数169.6粒,结实率78.7%,千粒重25.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1,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2%,长宽比3.1,垩白粒率54%,垩白度7.7%,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1%。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晚籼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7.9千克,比对照五优308增产5.7%;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587.4千克,比五优308增产6.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6千克,比五优308增产6.1%;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0.6千克,比五优308增产1.6%。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6月20日左右播种。2.亩栽插1.8万穴,穴栽2~3粒种子苗。3.重施基肥,早追肥,拔节期看苗补肥。4.浅水栽秧,薄水分蘖,寸水抽穗扬花,后期干干湿湿养根护叶,后期不要断水过早;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江西、湖南、浙江、以及湖北、安徽长江以南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34

品种名称:镇糯19号

申请者: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武运粳21号/江2402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糯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单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45.8天,比对照常优1号短7.2天。株高98.2厘米,穗长15.7厘米,亩有效穗数21.5万穗,穗粒数122.9粒,结实率92.0%,千粒重25.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5,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条纹叶枯病3级;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中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4.0%,长宽比1.8,胶稠度10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达到国家《优质稻谷》优质糯稻标准。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单季晚粳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5.0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增产1.1%;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609.9千克,比常优1号减产0.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7.4千克,比常优1号增产0.4%;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0.4千克,比常优1号增产7.8%。

栽培技术要点:1.育苗移栽5月中旬播种,秧龄30天内;机插秧5月20~25日播种,秧龄18~20天。2.亩栽插1.8万穴、基本苗6~8万。3.亩施纯氮16千克左右,掌握前重、中稳、后补的原则,有机肥、复合肥搭配施用,早施分蘖肥,适施穗肥。基蘖肥与穗肥比例6:4为宜。4.前期浅水勤灌,茎蘖数20万左右时分次适度搁田,后期湿润灌溉,成熟后7~10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5.播前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注意及时防治灰飞虱、稻蓟马、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稻纵卷叶螟、黑条矮缩病、穗颈瘟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上海、江苏苏南、安徽沿江、湖北的粳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35

品种名称:瑞优3399

申请者:四川科瑞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四川科瑞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瑞3A×瑞恢399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武陵山区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49.6天,比对照Ⅱ优264短0.5天。株高111.4厘米,穗长23.6厘米,亩有效穗数17.2万穗,穗粒数164.1粒,结实率84.3%,千粒重29.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3,穗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中抗稻瘟病。耐冷性中感。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8.6%,长宽比3.1,垩白粒率60%,垩白度10.0%,胶稠度5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3%。

产量表现: 2011年参加武陵山区中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9.6千克,比对照Ⅱ优264增产6.5%;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629.2千克,比Ⅱ优264增产2.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4.4千克,比Ⅱ优264增产4.7%;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0.6千克,比Ⅱ优264增产4.4%。

栽培技术要点:1.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秧龄期30~35天,亩栽1.0~1.2万穴,基本苗6万。3.多施用有机肥、配施磷、钾肥;底肥亩施复合肥13~18千克,移栽后亩追施尿素13~15千克、氯化钾5~8千克。4.间隙灌溉,后期忌断水过早。5.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白叶枯病、稻飞虱、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贵州、湖南、湖北、重庆四省(市)所辖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36

品种名称:成优981

申请者:贵州省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贵州省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成丰A×G981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武陵山区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0.5天,比对照Ⅱ优264长0.4天。株高119.5厘米,穗长25.5厘米,亩有效穗数16.6万穗,穗粒数156.0粒,结实率86.3%,千粒重31.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6,穗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中抗稻瘟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1.5%,长宽比3.0,垩白粒率81%,垩白度6.9%,胶稠度73厘米,直链淀粉含量14.6%。

产量表现: 2011年参加武陵山区中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3.6千克,比对照Ⅱ优264增产5.6%;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633.7千克,比Ⅱ优264增产3.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3.7千克,比Ⅱ优264增产3.5%;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7.2千克,比Ⅱ优264增产0.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2.秧龄35天左右,亩栽1.2~1.5万穴,每穴插2粒谷秧,基本苗5~6万。3.重施底肥,亩施农家肥1000千克,钙镁磷肥50千克,尿素8千克;及时追施分蘖肥,亩施尿素2~4千克。 4.前期浅水管理,后期不能断水过早,湿润管理到成熟。5.强氯精浸种,防恶苗病;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贵州、湖南、湖北、重庆四省(市)所辖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37

品种名称:徐稻8号

申请者: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徐21596/镇稻99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黄淮粳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56.5天,与对照徐稻3号相当。株高103.1厘米,穗长16.4厘米,穗粒数137.1粒,结实率88.3%,千粒重25.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1,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6.01%;中抗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4%,垩白米率33.3%,垩白度2.4%,直链淀粉含量16.0%,胶稠度82.5毫米。

产量表现: 2011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稻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8.6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5.1%;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670.3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5.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9.4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5.1%;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7.1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6.5%。

栽培技术要点:1.淮北地区手插稻5月初播种,机插稻5月22~26日播种。2.手插稻秧龄30~35天移栽,行株距25厘米×13.3厘米,穴栽2~3粒谷苗,亩基本苗6~8万;机插稻秧龄20~22天移栽,行株距30厘米×12厘米, 穴栽3~4粒谷苗,亩基本苗7~9万。3.亩总施纯氮量18~20千克,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为5:3:2。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磷、钾肥;早施重施分蘖肥;穗肥分2~3次施用。4.浅水插秧,薄水分蘖,适时烤田,抽穗期保持浅水层,以后间歇灌溉,收获前7天断水。5.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稻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38

品种名称:光灿1号

申请者:获嘉县友光农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获嘉县友光农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豫粳6号//豫粳7号/黄金晴///东俊5号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黄淮粳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60.4天,比对照徐稻3号晚熟3.7天。株高99.6厘米,穗长14.8厘米,穗粒数134.8粒,结实率85.4%,千粒重26.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2.1,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1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2.6%;抗稻瘟病,高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5%,垩白米率42.8%,垩白度4.4%,直链淀粉含量16.9%,胶稠度83.5毫米。

产量表现: 2011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稻组区试,平均亩产616.5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5.0%;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686.3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7.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1.4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6.1%;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0.6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8.0%。

栽培技术要点:1.黄淮麦茬稻区4月底至5月中旬播种。大田亩用种量3~4千克。2.秧龄35天左右,栽插株行距14 厘米×28 厘米,每穴栽插3~5苗。3.一般亩施纯氮20千克左右,基肥50%~60%,分蘖肥30%,穗肥10%~20%;配合施用磷、钾肥。栽后7天追施分蘖肥,早施孕穗肥。4.薄水栽插、浅水护苗、活水促蘖、适时搁田、薄水孕穗,后期干湿交替,忌断水过早。5.播前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注意及时防治纹枯病、稻曲病、黑条矮缩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39

品种名称:津稻179

申请者: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天津市国瑞谷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育种者: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天津市国瑞谷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津稻9618/R148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京津唐粳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75.4天,与对照津原45相当。株高114.9厘米,穗长21.3厘米,穗粒数139.5粒,结实率92.3%,千粒重25.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0,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4.3%;中感稻瘟病,高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2.3%,垩白米率11.3%,垩白度0.9%,直链淀粉含量16.7%,胶稠度84.3 毫米,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 2011年参加国家京津唐粳稻组区试,平均亩产637.9千克,比对照津原45增产3.3%;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682.1千克,比津原45增产9.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0.0千克,比津原45增产6.3%;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8.4千克,比津原45增产8.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带蘖壮秧。2.秧龄35天左右,株行距26.6厘米×13.3厘米,每穴栽4~6株。3.施肥宜早,早促早发。4.播前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注意及时防治稻曲病、二化螟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北京、天津、山东东营、河北冀东及中北部一季春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40

品种名称:桥科951

申请者: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

育种者: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

品种来源:盐粳188航天诱变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东北、西北晚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60.5天,比对照秋光晚熟5.5天。株高100.5厘米,穗长16.2厘米,穗粒数137.9粒,结实率77%,千粒重25.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2.7,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6%,垩白米率57%,垩白度7.2%,直链淀粉含量16.9%,胶稠度86.5 毫米。

产量表现: 2011年参加国家中早粳中熟组区试,平均亩产671.7千克,比对照秋光增产5.3%;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705.3千克,比秋光增产5.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87.6千克,比秋光增产5.3%;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4.1千克,比秋光增产10.0%。

栽培技术要点:1.东北、西北晚熟稻区与秋光同期播种,培育带蘖壮秧。2.秧龄40天左右,栽插行株距30厘米×13.3厘米或30厘米×16.6厘米,每穴插秧3~4苗。3.中等肥力田块一般亩施二铵10千克作底肥,纯氮13~14千克分次施入,钾肥10千克做追肥。4.水分管理以浅水为主,采用浅、湿、干相结合灌溉模式,收获前10天左右撤水。5.注意及时防治稻水象甲、二化螟、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吉林晚熟稻区、辽宁北部、宁夏引黄灌区、内蒙古赤峰地区及南疆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41

品种名称:铁粳11

申请者: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育种者: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辽294/9621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东北、西北晚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59.7天,比对照秋光晚熟4.7天。株高100.9厘米,穗长16.6厘米,穗粒数139.8粒,结实率83%,千粒重22.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2.7,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6%,垩白米率9.5%,垩白度0.6%,直链淀粉含量16.6%,胶稠度83 毫米,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级。

产量表现: 2011年参加国家中早粳中熟组区试,平均亩产650.3千克,比对照秋光增产1.9%;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698.7千克,比秋光增产4.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73.2千克,比秋光增产3.1%;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4.7千克,比秋光增产10.1%。

栽培技术要点:1.北方地区一般4月上旬播种,培育壮秧。2.秧龄30~35天,宽行窄株栽插,株行距13.3×30厘米或16.7×30厘米,亩基本苗7万左右。3.多施用有机肥,适当配施磷、钾肥,亩施复合肥20~25千克、碳铵20~25千克做底肥,移栽后早施追肥,尿素与氯化钾混合施用;穗粒肥依苗情适施或不施。4.浅水插秧活棵,薄水发根促蘖,亩总苗数达到20万时,排水重晒田,孕穗至齐穗期田间有水层,齐穗后间歇灌溉,湿润管理。5.播前浸种消毒;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稻水象甲、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吉林晚熟稻区、辽宁北部、宁夏引黄灌区、内蒙古赤峰地区和南疆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42

品种名称:吉粳809

申请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吉粳88/93072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东北、西北晚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54.0天,比对照秋光早熟1.1天。株高105.3厘米,穗长18.2厘米,穗粒数133.2粒,结实率85.6%,千粒重22.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2.1,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1%,垩白米率25.5%,垩白度2.8%,直链淀粉含量15.7%,胶稠度82.8 毫米,达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 2011年参加国家中早粳中熟组区试,平均亩产676.0千克,比对照秋光增产6.0%;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689.3千克,比秋光增产2.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82.3千克,比秋光增产4.5%;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0.1千克,比秋光增产6.0%。

栽培技术要点:1.4月中上旬催芽播种,培育壮秧。2.秧龄35天,插秧密度30.0 厘米×19.8 厘米左右,每穴3~4苗。3.一般条件下亩施纯氮10~11千克,按底肥、分蘖肥、补肥、穗肥4:3:2:1分期施用;纯磷4~5千克作为底肥;纯钾6~8千克,底肥70%,追肥30%。4.大田施药灭草期应保持水层为苗高的2/3左右,其余时期浅水灌溉,蜡熟期及时排除田间存水。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二化螟、纹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吉林晚熟稻区、辽宁北部、宁夏引黄灌区、内蒙古赤峰地区、北疆沿天山稻区和南疆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43

品种名称:津稻372

申请者: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镇稻88/津稻1007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黄淮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56.4天,与对照徐稻3号相当。株高94厘米,穗长18厘米,亩有效穗数21.4万穗,穗粒数131粒,结实率89.1%,千粒重24.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0,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12.5%;中抗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2%,垩白粒率26.3%,垩白度2.6%,直链淀粉含量17.6%,胶稠度78毫米,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8.6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3.5%;2011年续试,平均亩产603.6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4.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1.1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3.9%。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4.7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1.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带蘖壮秧。2.秧龄35天左右,栽插株行距26.6厘米×13.3厘米,每穴栽3-4株。3.氮、磷、钾、锌肥配合使用。4.注意干湿交替,确保有效穗在20万左右。5.播前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注意及时防治黑条矮缩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44

品种名称:阳光600

申请者:郯城县种子公司

育种者:郯城县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镇稻88/旭梦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黄淮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54.6天,比对照徐稻3号短1.8天。株高101.1厘米,穗长16.7厘米,亩有效穗数21.4万穗,穗粒数144.4粒,结实率87.2%,千粒重23.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9,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4.03%,中抗稻瘟病,高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1%,长宽比1.8,垩白米率24%,垩白度2.5%,胶稠度8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7%,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稻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2.4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7.6%;2011年续试,平均亩产624.1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7.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3.3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7.7%。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97.8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6.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栽插行株距25厘米×14厘米,每穴2-3苗。3.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补施微肥;早施促蘖肥,轻施保蘖肥,增施促花复合肥,酌施保花肥,喷施谷粒肥。4.浅水插秧,深水活棵,浅水分蘖,够苗晒田,足水孕穗,浅水扬花,湿润壮籽,黄熟落干。5.播前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注意及时防治螟虫、飞虱、纹枯病、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45

品种名称:新稻25

申请者: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育种者: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郑粳9018/镇稻88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黄淮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55.5天,比对照徐稻3号短1天。株高103.9厘米,穗长17.5厘米,亩有效穗数18.6万穗,穗粒数163.2粒,结实率85.6%,千粒重23.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9,穗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2.7%,中抗稻瘟,高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5%,垩白粒率20.8%,垩白度1.6%,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8.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7.7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5.8%;2011年续试,平均亩产620.3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5.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4.0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5.7%。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97.7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5.7%。

栽培技术要点:1.黄淮麦茬稻区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35千克。2.秧龄35~40天,宽行窄株栽插,株行距13.3×30厘米,穴插3~4苗,亩基本苗6万左右。3.多施用有机肥,适当配施磷、钾肥。4. 薄水栽秧,寸水活棵,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孕穗至齐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至成熟期浅水湿润交替,不宜停水过早。5.注意及时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46

品种名称:金粳818

申请者: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津稻9618/津稻1007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黄淮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55.4天,比对照徐稻3号短1.5天。株高101.1厘米,穗长15.5厘米,亩有效穗数20.5万穗,穗粒数136.2粒,结实率87.4%,千粒重23.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1,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6.9%;中抗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4%,垩白粒率19.8%,垩白度1.9%,直链淀粉含量17.8%,胶稠度80毫米,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3.0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3.2%;2011年续试,平均亩产597.4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1.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5.3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2.5%。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84.1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3.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带蘖壮秧。2.秧龄35天左右,栽插株行距26.6厘米×13.3厘米,每穴栽3-4株。3.氮、磷、钾、锌肥配合使用。4.干湿交替,确保有效穗20万左右。5. 播前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注意及时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4001

品种名称:华农866

申请者:北京华农伟业种子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北京华农伟业种子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 B280×京66

特征特性:东华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26天,比郑单958早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缘紫色,花药黄色,颖壳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307厘米,穗位高116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红色,果穗长筒型,穗长19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7.5克。接种鉴定,中抗弯孢叶斑病和灰斑病,感大斑病、丝黑穗病和镰孢茎腐病。籽粒容重757克/升,粗蛋白含量9.11%,粗脂肪含量3.92%,粗淀粉含量75.26%,赖氨酸含量0.29%。属高淀粉玉米品种。

产量表现:2012~2013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813.8千克,比对照增产7.5%;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77.7千克 ,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8%。

栽培技术要点:中上等肥力地块种植,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亩种植密度3800~4200株;亩施农家肥2000~3000千克或三元复合肥30千克做基肥,大喇叭口期亩追施尿素30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辽宁、吉林中晚熟区,内蒙古赤峰和通辽、河北北部、天津、北京北部、山西中晚熟区、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4002

品种名称:锦华150

申请者: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 Y558×B8328

特征特性:东华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25天,比对照郑单958早2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92厘米,穗位高105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9.0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3.4克。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茎腐病和弯孢菌叶斑病,抗灰斑病,感丝黑穗病。籽粒容重750克/升,粗蛋白含量9.1%,粗脂肪含量3.5%,粗淀粉含量74.3%,赖氨酸含量0.3%。

产量表现:2012~2013年参加东华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807.9千克,比对照增产8.7%;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79.4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9.1%。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亩种植密度4500株。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吉林、辽宁、山西中晚熟区、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内蒙古赤峰和通辽、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4003

品种名称:德育977

申请者:吉林德丰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吉林德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Lk910×LK122

特征特性:东华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26天,比郑单958晚1天。幼苗叶鞘深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株型紧凑,株高308厘米,穗位高123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6.5克。接种鉴定,中抗灰斑病,感大斑病、丝黑穗病、镰孢茎腐病和弯孢叶斑病。籽粒容重728克/升,粗蛋白含量9.54%,粗脂肪含量4.05%,粗淀粉含量71.7%,赖氨酸含量0.30%。

产量表现:2012~2013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96.4千克,比对照增产3.4%;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58.6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1%。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亩种植密度4000株左右,注意防治大斑病、丝黑穗病、弯孢叶斑病和茎腐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辽宁、吉林、山西的中晚熟区,河北北部、内蒙古赤峰和通辽地区、北京、天津、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4004

品种名称:吉农大668

申请者:吉林农大科茂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育种者:吉林农大科茂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km8× F349

特征特性:东华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27天,与郑单958相当。幼苗叶鞘深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紫色,花药黄色,颖壳绿色。株型平展,株高205厘米,穗位高121厘米,成株叶片数 21片。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20厘米,穗行数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 34.5克。平均倒伏(折)率5.2%。接种鉴定,中抗灰斑病和丝黑穗病,感大斑病、镰孢茎腐病和弯孢叶斑病。籽粒容重 724克/升,粗蛋白含量10.16%,粗脂肪含量4,18%,粗淀粉含量71.05%,赖氨酸含量0.29%。

产量表现:2012~2013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813.7千克,比对照增产 5.7%;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77.6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8%。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亩种植密度4000株左右。注意防治大斑病、弯孢叶斑病和茎腐病。注意防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辽宁、吉林和山西的中晚熟区,河北北部、内蒙古通辽和赤峰地区、北京、天津、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4005

品种名称:良玉918号

申请者:丹东登海良玉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丹东登海良玉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良玉M53×良玉S127

特征特性:东华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26天,比郑单958早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紫色,颖壳紫色。株型紧凑,株高308厘米,穗位高112厘米,成株叶片数19~20片。花丝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8.5厘米,穗行数16~20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6.3克。接种鉴定,中抗丝黑穗病、镰孢茎腐病和灰斑病,感大斑病和弯孢叶斑病。籽粒容重732克/升,粗蛋白含量9.00 %,粗脂肪含量3.30%,粗淀粉含量71.36%,赖氨酸含量 0.28%。

产量表现:2012~2013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96.5千克,比对照增产3.5%;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74.2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3%。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亩种植密度4000~4500株。 注意防治大斑病和弯孢叶斑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辽宁、吉林和山西中晚熟区,天津、河北北部、内蒙古赤峰和通辽地区、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4006

品种名称:锦润911

申请者:锦州农业科学院、辽宁东润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 锦州农业科学院、辽宁东润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锦02-59×锦04-77

特征特性:东华北春玉米区生育期128天,与对照郑单958相当。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98厘米,穗位高127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8.2厘米,穗行数16~20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4.3克。接种鉴定,中抗灰斑病、丝黑穗病和弯孢叶斑病,感大斑病和镰孢茎腐病。籽粒容重746.3克/升,粗蛋白含量9.59%,粗脂肪含量5.00%,粗淀粉含量72.13%,赖氨酸含量0.28%。

产量表现:2012~2013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98.8千克,比对照增产3.9%;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67.2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3%。

栽培技术要点:中上等肥力地块栽培,4月下旬播种,亩种植密度4000株,注意防治大斑病和茎腐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辽宁、吉林和山西中晚熟区,天津、河北北部、内蒙古赤峰和通辽地区、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4007

品种名称:安早10

申请者:李平

育种者:李平

品种来源: J12×ZJ01

特征特性:极早熟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14天,比冀承单3号晚3天,比元华116早4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紫色,花药黄色,颖壳白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14厘米,穗位高73厘米,成株叶片数18片。花丝绿色,果穗锥型,穗长16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28.3克。接种鉴定,感大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和弯孢叶斑病。籽粒容重747克/升,粗蛋白含量9.93%,粗脂肪含量4.16%,粗淀粉含量73.42%,赖氨酸含量0.34%。

产量表现:2012~2013年参加极早熟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51.1千克,比对照增产7.8%;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50.0千克,比对照元华116增产10.9%。

栽培技术要点:适期早播,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5月上旬播种,亩种植密度5000株左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北张家口及承德北部接坝冷凉区、吉林东部极早熟区、黑龙江第四积温带、内蒙古呼伦贝尔岭南及通辽与赤峰市北部极早熟区、宁夏南部极早熟玉米区春播种植。注意防治大斑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4008

品种名称:九玉5号

申请者:内蒙古九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育种者:内蒙古九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AS014×AS078

特征特性:极早熟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10天,比冀承单3号晚熟2天。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缘绿色,花药绿色,颖壳浅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20厘米,穗位高63厘米,成株叶片数15~17片,花丝绿色,果穗长筒型,穗长17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5.8克。接种鉴定,感大斑病、丝黑穗病和弯孢叶斑病,高感茎腐病。籽粒容重731克/升,粗蛋白含量10.40%,粗脂肪含量3.47%,粗淀粉含量72.04%,赖氨酸含量0.33%。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极早熟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89.7千克,比对照增产4.3%。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6.0千克,比对照冀承单3号增产15.6%。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亩种植密度4500~5000株,注意防治茎腐病和玉米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北张家口及承德北部接坝冷凉区、吉林东部极早熟区、黑龙江第四积温带、内蒙古呼伦贝尔岭南及通辽市北部地区、宁夏南部极早熟玉米区春播种植,注意防治茎腐病和玉米螟。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4009

品种名称:飞天358

申请者:武汉敦煌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武汉敦煌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 FT0908×FT0809

特征特性:东北早熟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31天,与先玉335相当。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紫色,花药紫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99厘米,穗位高115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7.5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橙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7.8克。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中抗灰斑病,感大斑病和丝黑穗病,高感弯孢叶斑病。籽粒容重749克/升,粗蛋白含量9.29%,粗脂肪含量3.55%,粗淀粉含量73.76%,赖氨酸含量0.28%。

京津唐夏播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02天,比对照京单28长1天。株高277 厘米,穗位高103厘米,成株叶片数17 片。花丝淡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6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硬粒型,百粒重36.05克。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和腐霉茎腐病,感镰孢茎腐病和弯孢叶斑病。籽粒容重789克/升,粗蛋白含量9.45%,粗脂肪含量3.73%,粗淀粉含量74.10 %,赖氨酸含量0.28%。

产量表现:2012~2013年参加东北早熟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812.7千克,比对照增产3.4%;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815.2千克,比对照先玉335增产4.1%。2012~2013年参加京津唐夏播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99.6千克,比对照京单28增产5.8%;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2.7千克,比京单28增产10.0%。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东北早熟春玉米区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京津唐夏播玉米6月中下旬播种,亩种植密度4500株,注意防治大斑病、丝黑穗病、弯孢叶斑病和玉米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辽宁东部山区、吉林中熟区、黑龙江第一积温带和内蒙古中东部中熟区春播种植,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唐山、廊坊、沧州及保定北部地区夏播种植。注意防治大斑病、丝黑穗病、弯孢叶斑病和玉米螟。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4010

品种名称:宇玉30号

申请者:山东神华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山东神华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SX1132-2×SX3821

特征特性:京津唐夏播玉米区生育期101天,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生育期100天,比郑单958早熟1天。幼苗长势中等,幼苗叶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80厘米,穗位103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雄穗分枝较少且长,花药绿色,花丝浅紫色,果穗长筒型,红轴,籽粒黄色、硬粒型。穗长19.5厘米,穗行数14~16行。百粒重35.2~38.1克。接种鉴定,中抗小斑病和腐霉茎腐病,感弯孢叶斑病和镰孢茎腐病,高感大斑病、瘤黑粉病和粗缩病。籽粒容重789~792克/升,粗蛋白质含量9.3%-9.9%,粗脂肪含量3.8%-4.1%,粗淀粉含量73.2%-74.4%,赖氨酸含量0.28%-0.29%。

产量表现:2012~2013年参加京津唐夏播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04.6 千克,比对照增产6.7%;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1.7千克,比对照京单28增产11.6%。2012~2013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91.9千克,比对照增产6.6%;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2.9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4%。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地力以上地块种植,亩种植密度5000株左右,注意防治大斑病、弯孢叶斑病和茎腐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关中灌区、山西运城地区、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播种植。瘤黑粉病和粗缩病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4011

品种名称:华农887

申请者:北京华农伟业种子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北京华农伟业种子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 B8×京66

特征特性:东北早熟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31天,与先玉335相当。幼苗叶鞘紫色,叶缘紫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316厘米,穗位高117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紫色,果穗长筒型,穗长20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8.7克。接种鉴定,中抗镰孢茎腐病和灰斑病,感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和丝黑穗病。籽粒容重726克/升,粗蛋白含量8.8%,粗脂肪含量4.0%,粗淀粉含量74.0%,赖氨酸含量0.3%。

产量表现:2012~2013年参加东北早熟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829.6千克,比对照增产5.6%;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821.8千克,比对照先玉335增产5.0%。

栽培技术要点:中上等肥力地块种植,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亩密度3800~4200株;亩施农家肥2000~3000千克或三元复合肥30千克做基肥,大喇叭口期亩追施尿素30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辽宁东部山区,吉林中熟区,黑龙江第一积温带和内蒙古东部中熟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4012

品种名称:强盛369

申请者:山西强盛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山西强盛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6143×997

特征特性:黄淮海夏玉米区出苗至成熟98天,比郑单958早1天。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浅紫色,颖壳黄色。株型紧凑,株高246厘米,穗位高105厘米,成株叶片数19~20片。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7.6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4.3克。接种鉴定,中抗小斑病和茎腐病,感大斑病,高感弯孢叶斑病、瘤黑粉病和粗缩病。籽粒容重792克/升,粗蛋白含量9.0%,粗脂肪含量3.78%,粗淀粉含量73.98%,赖氨酸含量0.27%。

产量表现:2012~2013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88.6千克,比对照增产4.8%;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5.2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8%。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6月初播种,亩种植密度4500~5000株,一般亩施底肥磷酸二铵15~20千克,磷酸锌1千克,氯化钾2~3千克,拔节期追施尿素10~15千克。注意防治弯孢叶斑病、瘤黑粉病和粗缩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山东、河南、河北南部及山西南部、陕西关中灌区和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4013

品种名称:华农138

申请者:天津科润津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华农伟业种子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天津科润津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华农伟业种子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 B105×京66

特征特性:黄淮海夏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02天,与对照相当。幼苗叶鞘紫色,叶缘紫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81厘米,穗位高102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浅紫色,果穗长筒型,穗长17.5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7克。接种鉴定,抗腐霉茎腐病,中抗小斑病,感镰孢茎腐病、大斑病和弯孢叶斑病,高感粗缩病、瘤黑粉病和南方锈病。籽粒容重792克/升,粗蛋白含量9.29%,粗脂肪含量3.78%,粗淀粉含量72.17%,赖氨酸含量0.3%。

产量表现:2012~2013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96.0千克,比对照增产6.0%;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0.4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1%。

栽培技术要点:中上等肥力地块种植,6月上中旬播种,亩种植密度4000~4500株;亩施农家肥2000~3000千克或三元复合肥30千克做基肥,大喇叭口期亩追施尿素30千克。注意防治瘤黑粉病、粗缩病和南方锈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山东、河南、河北保定及以南地区及山西南部、陕西关中灌区和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4014

品种名称:梦玉908

申请者: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 DK58-2×京772-2

特征特性:黄淮海夏玉米地区出苗至成熟102天,与郑单958相当。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57厘米,穗位高96厘米,成株叶片数19~20片。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7.7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4.0克。接种鉴定,中抗小斑病,感大斑病、茎腐病、弯孢叶斑病,高感瘤黑粉病和粗缩病。籽粒容重788克/升,粗蛋白含量9.70%,粗脂肪含量4.31%,粗淀粉含量72.10%,赖氨酸含量0.30%。

产量表现:2012~2013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97.0千克,比对照增产6.8%;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3.6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5%。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6月上中旬播种,亩种植密度4500株,注意防治粗缩病和瘤黑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山东、河北保定及以南地区、陕西关中灌区、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及山西南部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4015

品种名称:大成168

申请者:宝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宝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 802×6107A

特征特性:黄淮海夏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02天,与郑单958相当。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浅绿色,颖壳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37厘米,穗位高94厘米,成株叶片数19~20片。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7.3厘米,穗行数14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8克。接种鉴定,中抗腐霉病和茎腐病,感大斑病、小斑病、镰孢茎腐病和弯孢叶斑病,高感瘤黑粉病和粗缩病。籽粒容重792克/升,粗蛋白含量8.65%,粗脂肪含量3.91%,粗淀粉含量72.7%,赖氨酸含量0.29%。

产量表现:2012~2013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88.3千克,比对照增产5.7%;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1.4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1%。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5月下旬至6月中旬播种,亩种植密度4500~5000株,注意防治小斑病、茎腐病、大斑病、瘤黑粉病、粗缩病、弯孢叶斑病和玉米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山东、河北保定及以南地区、陕西关中灌区、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及山西南部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4016

品种名称: NK971

申请者: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育种者: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京388×京372

特征特性:黄淮海夏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02天,与郑单958相当。幼苗叶鞘淡紫色,叶缘绿色,花药淡紫色,颖壳淡紫色。株型紧凑,株高262厘米,穗位高112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淡紫色,果穗长筒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4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4.1克。接种鉴定,抗小斑病,感大斑病和廉孢茎腐病,高感腐霉茎腐病。籽粒容重786克/升,粗蛋白含量10.18%,粗脂肪含量3.23%,粗淀粉含量73.07%,赖氨酸含量0.33%。

产量表现:2012~2013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85.6千克,比对照增产4.5%;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7.0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2%。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亩种植密度4000~4500株。注意防治茎腐病,瘤黑粉病高发区慎用。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山东、河北保定及以南地区、河南、陕西关中灌区、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山西运城地区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4017

品种名称:平玉8号

申请者: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平顶山市农业科学院

育种者: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平顶山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武9086×5172

特征特性:西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30天,比郑单958早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紫红色,花药紫红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60厘米,穗位高112厘米,成株叶片数18.4片。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5.9克。接种鉴定,抗小斑病,感大斑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籽粒容重765克/升,粗蛋白含量8.95%,粗脂肪含量4.71 %,粗淀粉含量74.50%,赖氨酸含量0.26%。

产量表现:2012~2013年参加西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998.6千克,比对照增产5.0%;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940.6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3.8%。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4月中旬播种,适期早播,亩种植密度5500株。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大斑病和茎腐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陕西榆林地区、甘肃、宁夏、新疆和内蒙古西部地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4018

品种名称:延科288

申请者:延安延丰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延安延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莫改42×黄改6334

特征特性:西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12天,比渝单8号早熟4天。幼苗牙鞘紫色,株型紧凑,全株叶片数18~19片,株高220 厘米,穗位高85厘米,花药紫色,花丝顶部粉红色,雄穗分枝5~7个,果穗长锥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8.4克。接种鉴定,中抗穗粒腐病,感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和纹枯病,高感茎腐病。籽粒容重786克/升,粗蛋白含量10.2%,粗脂肪含量3.0%,粗淀粉含量73.1%,赖氨酸含量0.3%。

产量表现: 2012~2013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14.7千克,比对照增产4.5%;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4.1千克 ,比对照增产13.4%。

栽培技术要点:中上等肥力地块种植,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亩种植密度3500~3800株。亩施优质农家肥1500~2000千克,播种时亩施三元复合肥)30千克;轻施苗肥,以氮肥为主,在四叶期至拔节期亩施尿素8~10千克,大喇叭口期重施穗肥,亩施尿素15~20千克。注意防治茎腐病、叶斑病和丝黑穗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陕西汉中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4019

品种名称:仲玉998

申请者:仲衍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仲衍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998×H08

特征特性:西南地区春播出苗至成熟117天,与渝单8号相当。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绿色,叶缘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79厘米,穗位103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药黄绿色,颖壳浅紫色,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9.0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1.1克。接种鉴定,抗小斑病,中抗大斑病、茎腐病和丝黑穗病,感穗粒腐病和纹枯病。籽粒容重754.0克/升,粗蛋白含量9.2%,粗脂肪含量3.6%,粗淀粉含量71.0%,赖氨酸含量0.3%。

产量表现:2012~2013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21.4千克,比对照渝单8号增产5.5%;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3.2千克,比渝单8号增产11.4%。

栽培技术要点:3月上旬至4月初播种,亩种植密度3000~3600株。施足底肥,早施苗肥,重施穗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注意防治穗粒腐病、纹枯病和玉米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西、陕西汉中地区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4020

品种名称:禾睦玉918

申请者:贵州禾睦福种子有限公司

育种者:贵州禾睦福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QS6822×QS50

特征特性:西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17天,比渝单8号晚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缘紫红色,花药黄色,颖壳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73厘米,穗位高117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浅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9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4.2克。接种鉴定,抗纹枯病,中抗穗粒腐病,感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和丝黑穗病。籽粒容重782克/升,粗蛋白含量9.51%,粗脂肪含量3.72%,粗淀粉含量71.53%,赖氨酸含量0.32%。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14.9千克,比对照增产6.2%;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9.7千克,比对照渝单8号增产8.8%。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3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亩种植密度3200~4500株。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四川、重庆、云南、湖南、湖北、贵州、广西和陕西汉中地区的平坝丘陵低山区春播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4021

品种名称:联创799

申请者:北京联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北京联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CT3141×CT5898

特征特性:东南玉米区出苗至成熟 100天,比苏玉29 早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花药紫至浅紫色,颖壳绿色。株型紧凑,株高 255厘米,穗位高 87厘米,成株叶片数 17片。花丝紫色,果穗筒型,穗长20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0.5克。平均倒伏(折)率5.8%。接种鉴定,抗茎腐病,中抗小斑病,感大斑病和纹枯病。籽粒容重 710克/升,粗蛋白含量10.46%,粗脂肪含量4.51%,粗淀粉含量 70.61%,赖氨酸含量0.33%。

产量表现:2012~2013年参加东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30.9千克,比对照苏玉29增产7.9%;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6.8 千克,比苏玉29增产7.3%。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3月中下旬至4月中下旬播种,亩种植密度3500~4000株。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4022

品种名称:晋超甜1号

申请者: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育种者: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品种来源:TY32-111×TY37/7710

特征特性:黄淮海夏玉米区出苗至鲜穗采摘73天,比中农大甜413早1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黄色,颖壳绿色。株型松散,株高200厘米,穗位72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20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甜质型,百粒重(鲜籽粒)35.1克。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和矮花叶病,中抗小斑病,感瘤黑粉病。籽粒还原糖含量7.6%,水溶性糖含量22.9%。

产量表现:2012~2013年参加北方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783.7千克,比对照中农大甜413增产11.4%。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穗712.8千克,比中农大甜413增产6.5%。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6月中下旬播种,亩种植密度3500~3800株。隔离种植,适时采收。注意及时防治瘤黑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北部、安徽北部、陕西关中灌区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4023

品种名称:粤甜20号

申请者: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夏威夷-1×泰甜5号-2

特征特性:东南地区出苗至成熟84天,与粤甜16号相当。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黄绿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19厘米,穗位高89厘米,成株叶片数18~20片。花丝浅绿色,果穗筒型,穗长21厘米,秃尖2.8~2.9厘米,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硬粒型甜质,百粒重(鲜籽粒)35.7克。接种鉴定,高抗腐霉茎腐病,感大斑病、小斑病和纹枯病。两年区域试验品尝鉴定,分别为87.6分和 86.9分;品质检测,皮渣率13.05%,水溶糖含量20.3%,还原糖含量11.8%。

产量表现:2012~2013年参加东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955.9千克,比对照粤甜16号增产0.9%。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穗932.0千克,比粤甜16号增产6.4%。

栽培技术要点:东南地区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亩种植密度3200~3400 株。隔离种植、适时采收。注意防治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和玉米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广东、广西、江苏南部、上海、江西、浙江、福建和海南作鲜食甜玉米种植。注意防治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和玉米螟。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4024

品种名称:京科糯569

申请者: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北京华奥农科玉育种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育种者: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北京华奥农科玉育种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N39×白糯6

特征特性:东华北春玉米区出苗至鲜穗采收期93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浅绿色,叶缘绿色,花药粉色,颖壳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66.2 厘米,穗位高119.9厘米,成株叶片数18片。花丝浅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9.6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马齿型,百粒重(鲜籽粒)36.2克。平均倒伏(折)率5.3 %。接种鉴定,感大斑病和丝黑穗病。品尝鉴定87.8分;粗淀粉含量64.5%,直链淀粉占粗淀粉的1.8%,皮渣率5.4%。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东华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1090千克,比对照垦粘1号增产17.4%;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穗1062千克,比垦粘1号增产19.9%。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4月底5月初播种,亩种植密度3500 株左右。隔离种植,授粉后22-25天为最佳采收期。注意防治大斑病和丝黑穗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作鲜食糯玉米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4025

品种名称:美玉糯16号

申请者: 海南绿川种苗有限公司

育种者: 海南绿川种苗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HE703×HE729nct

特征特性:东南地区出苗至成熟81天,比苏玉糯5号晚1天。幼苗叶鞘黄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粉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29厘米,穗位高97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红色,果穗粗锥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紫白色、珍珠型,百粒重(鲜籽粒)29.0克。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感小斑病、纹枯病和大斑病。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品质检测,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7%。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855.5千克,比对照苏玉糯5号增产13.1%;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穗846.4千克,比苏玉糯5号增产13.4%。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3月上中旬播种,亩种植密度3500株左右,隔离种植。注意防治大斑病、小斑病和棉铃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海南、广东、广西、上海、浙江、江西、福建、江苏中南部、安徽中南部作鲜食糯玉米品种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4026

品种名称:粤彩糯2号

申请者: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 N32-107×N61-32

特征特性:东南地区出苗至鲜穗采摘期83天,比苏玉糯5号晚1天。幼苗叶鞘紫红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黄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14厘米,穗位高85厘米,成株叶片数18片。花丝绿色,果穗近锥型,穗长17厘米,穗行数12行,穗轴白色,籽粒紫红白色相间、硬粒型,百粒重(鲜籽粒)32.4克。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中抗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8.55%。

产量表现:2012~2013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729.5千克,比对照苏玉米糯5号减产3.0%;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穗782.3千克,比苏玉米糯5号增产4.7%。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亩种植密度3200~3500 株。注意及时防治苗期地下害虫以及玉米螟、小斑病和纹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广东、广西、江苏中南部、安徽中南部、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和海南作鲜食糯玉米品种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4027

品种名称:荣玉糯9号

申请者: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

育种者: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

品种来源: WX014×WX015

特征特性:东南地区出苗至鲜穗采摘期85天,比苏玉糯5号晚2天。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浅紫色,颖壳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40厘米,穗位高95厘米,成株叶片数17片。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糯粒,百粒重(鲜籽粒)28.5克。接种鉴定,抗茎腐病,中抗小斑病和纹枯病,高感大斑病。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品质检测,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7.9%。

产量表现:2012~2013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946.8千克,比对照苏玉糯5号增产26.3%。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穗936.2千克,比对照增产27.0%。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亩种植密度3500株左右。注意隔离种植,适时收获,带苞叶采摘运输贮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广东、广西、江苏中南部、安徽中南部、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和海南作鲜食糯玉米品种种植。注意防治蚜虫、玉米螟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4028

品种名称:苏玉糯1502

申请者: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 L150×T2

特征特性:东南地区出苗至鲜穗采收期82天,与苏玉糯5号相当。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紫红色,颖壳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23厘米,穗位高82厘米,成株叶片数18片。花丝紫色,果穗锥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紫白色、糯质偏硬粒型,百粒重(鲜籽粒)33.8克。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中抗纹枯病,感大斑病和小斑病。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品质检测,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8.7%。

产量表现:2012~2013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823.2千克,比对照苏玉糯5号增产9.4%;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穗809.9千克,比苏玉糯5号增产9.0%。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3月10日至4月10日播种,亩种植密度4000株左右。隔离种植,适时采收。注意防治大斑病、小斑病和玉米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江苏中南部、安徽中南部、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作鲜食糯玉米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4029

品种名称:渝糯525

申请者: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育种者: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EX931× D518

特征特性:西南地区出苗至鲜穗采收90天,比渝糯7号晚2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28.5厘米,穗位高87.7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9厘米,穗行数12~14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硬粒型,百粒重(鲜籽粒)36.5克。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中抗小斑病和纹枯病,感大斑病。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品质检测,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8.88%,达到糯玉米标准。

产量表现:2012~2013年参加西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875.7千克,比对照渝糯7号增产8.2 %;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穗785.7千克,比渝糯7号增产8.3%。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3月至4月播种,亩种植密度2800~3600株。隔离种植、适时采收。注意防治大斑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和湖北作鲜食糯玉米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4001

品种名称:邯8266

申请者:邯郸市农业科学院、河北众信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邯郸市农业科学院、河北众信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邯4849/邯5158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2天。出苗好,前期长势较好,中后期长势好,后期叶功能较好,不早衰,吐絮畅。株型松散,株高103.2厘米,茎秆茸毛多,叶片较大、深绿色,第一果枝节位7.2节,单株结铃18.0个,铃卵圆形,单铃重6.4 克,子指11.5克,衣分39.8%,霜前花率93.8%。抗性鉴定,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7毫米,断裂比强度29.9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3,断裂伸长率5.8%,反射率74.9%,黄色深度7.8,整齐度指数85.4%,纺纱均匀性指数140。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9.1千克、99.1千克和93.0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植棉2号增产6.7%、8.5%和12.3%;2013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 246.1千克、95.3千克和86.9千克,分别比中植棉2号增产10.3%、10.0%和11.3%。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4月20日前后播种。2.亩种植密度,高肥水地块2800株、中等水肥地块3000株、旱薄地3500~4000株。3、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重施花铃肥,酌情补追盖顶肥。4.遇伏旱及时浇水,防早衰。5.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则,一般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和打顶后各化控1次。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及时防治棉蚜、盲蝽蟓、烟粉虱和棉叶螨等虫害。6.枯萎病、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北中南部,山东,山西南部,陕西关中,安徽和江苏的淮河以北棉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4002

品种名称:锦科棉11号

申请者:新乡市锦科棉花研究所

育种者:新乡市锦科棉花研究所

品种来源:锦科980138/南45团抗1号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3天。出苗较好,生长势好,后期叶功能好,吐絮畅。株型较紧凑,株高105.4厘米,茎秆粗壮、茸毛多,叶片较大、深绿色,第一果枝节位7.2节,单株结铃20.3个,铃卵圆形、铃尖不明显,苞叶大,单铃重5.8克,子指11.0 克,衣分39.2%,霜前花率89.5%。抗性鉴定,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7毫米,断裂比强度32.1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8,断裂伸长率5.2%,反射率76.4%,黄色深度7.9,整齐度指数85.4%,纺纱均匀性指数155。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4.7千克、95.9千克和85.9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植棉2号增产4.8%、5.0%和3.7%;2013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1.5千克、95.1千克和83.9千克,分别比中植棉2号增产8.2%、9.8%和7.4%。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4月20日前后播种。2.亩种植密度,中等肥力棉田2300~2800株、高水肥棉田2000~2500株、旱薄地3000株左右。3.重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合理施用氮肥,蕾铃期注意喷施硼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少量多次,前轻后重,7月15日左右打顶。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及时防治棉蚜、红蜘蛛、肓蝽蟓、灰飞虱等其它虫害。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北中南部,山东,河南东部、北部,山西南部,天津,安徽淮河以北棉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4003

品种名称:鲁6269

申请者: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山东鑫秋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山东鑫秋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鲁棉研16号/鲁棉研29号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4天,出苗较好,前期长势一般,中后期长势较好,后期叶功能好,不早衰,吐絮畅。株型紧凑,株高103.3 厘米,果节短,主茎硬朗,茎秆茸毛多,叶片中等大小、深绿色,第一果枝节位7.3节,单株结铃21.0个,铃卵圆形、较小,单铃重5.4 克,子指9.6 克,衣分41.7%,霜前花率89.2%。抗性鉴定,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8.0毫米,断裂比强度29.2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0,断裂伸长率6.1%,反射率75.5%,黄色深度8.3,整齐度指数84.4%,纺纱均匀性指数133。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9.0千克、99.6千克和88.8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植棉2号增产2.4%、9.0%和7.2%;2013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5.3千克、93.2千克和83.1千克,分别比中植棉2号增产1.0%、7.6%和6.4%。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4月20日前后播种。2.亩种植密度,高肥水地块3000株、中等水肥地块3500株、旱薄地4000株左右。3.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4.遇伏旱及时浇水,防早衰。5.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一般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各化控1次。6.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及时防治棉蚜、盲蝽蟓、烟粉虱和棉叶螨等虫害。7.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北中南部,山东,河南东部、北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天津,安徽和江苏的淮河以北棉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4004

品种名称:欣试71143

申请者:河间市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

育种者:河间市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

品种来源:B4-16/484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3天。出苗好,前中期长势好,后期长势较好、叶功能好,吐絮畅。株型较紧凑,株高106.5厘米,茎秆粗壮、茸毛短而密,叶片较大、深绿色,第一果枝节位7.1节,单株结铃18.8个,铃卵圆形、铃尖不明显,苞叶大,单铃重6.3 克,子指11.2 克,衣分40.3%,霜前花率91.4%。抗性鉴定,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1毫米,断裂比强度29.0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2,断裂伸长率5.7%,反射率75.5%,黄色深度7.9 ,整齐度指数84.8%,纺纱均匀性指数136。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2.7千克、97.9千克和89.5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植棉2号增产3.9%、7.2%和8.0%;2013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2.5千克、96.3千克和86.8千克,分别比中植棉2号增产8.7%、11.2%和11.1%。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地膜覆盖4月中下旬、露地直播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2.亩种植密度一般3000株,简化整枝棉田2500株左右。3.施足底肥,重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重施花铃肥,后期注意喷施叶面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盛蕾期首次化控,少量多次,前轻后重。5.6月中下旬结合中耕进行培土,防止倒伏,7月20日左右打顶。6.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盲蝽蟓、红蜘蛛等虫害。7.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南、西北部,河南东部、北部,山西南部,安徽和江苏的淮河以北棉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4005

品种名称:银兴棉4号

申请者:山东银兴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武汉惠华三农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山东银兴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武汉惠华三农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BR98-2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3天。出苗较好,前期长势较好,中后期长势好,后期叶功能好,吐絮畅。株型较紧凑,株高102.7厘米,茎秆较粗壮、茸毛较少,叶片中等大小、深绿色,第一果枝节位7.2节,单株结铃18.4 个,铃卵圆形,单铃重5.9 克,子指10.2 克,衣分42.2%,霜前花率89.2%。抗性鉴定,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2毫米,断裂比强度30.2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0,断裂伸长率6.0%,反射率77.2%,黄色深度7.7,整齐度指数85.2%,纺纱均匀性指数143。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9.1千克、96.8千克和86.3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植棉2号减产1.9%、增产5.9%和4.2%;2013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6.3千克、94.6千克和84.5千克,分别比中植棉2号增产1.4%、9.2%和8.2%。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直播或地膜覆盖4月20日前后、营养钵育苗4月上旬播种。2.亩种植密度3000~3500株。3.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初花期及时追肥,适当追施盖顶肥。4.遇伏旱及时浇水,防早衰。5.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一般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各化控1次。6.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及时防治棉蚜、盲蝽蟓、烟粉虱和棉叶螨等虫害。7.枯萎病、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北中南部,山东,河南东部、北部,山西南部,天津,安徽和江苏的淮河以北棉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4006

品种名称:百棉985

申请者:河南科技学院、河南省中创种业短季棉有限公司

育种者:河南科技学院、河南省中创种业短季棉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新科棉1号变异单株09N018//BM2001-1/冀668变异单株K085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3天。出苗好,前中期长势强,后期长势稳健,植株清秀,田间通透性好,早熟性好,吐絮畅。株型较松散,株高105.7厘米,果枝较长,茎秆茸毛多,叶片中等大小、深绿色、较平坦,第一果枝节位6.9节,单株结铃18.7个,铃卵圆形,单铃重5.8克,子指10.8克,衣分40.5 %,霜前花率92.0%。抗性鉴定,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8.6毫米,断裂比强度29.8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0,断裂伸长率6.6%,反射率74.6%,黄色深度8.1,整齐度指数85.2%,纺纱均匀性指数140。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1.4千克、97.7千克和89.9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植棉2号增产10.9%、13.3%和14.0%。2012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0.8千克、100.1千克和89.4千克,分别比中植棉2号增产8.7%、11.0%和11.9%。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直播或地膜覆盖4月20日左右、营养钵育苗4月初播种。2.亩种植密度2500~3500株。3.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花铃期适当早施肥,后期适时追施叶面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少量多次。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及时防治棉蚜、红蜘蛛、棉蓟马、盲蝽象等其他虫害。6.枯萎病、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北中南部,山东北部、西北部,河南北部、东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天津,安徽和江苏的淮河以北棉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4007

品种名称:LH4

申请者:济阳鲁优棉花研究所

育种者:济阳鲁优棉花研究所

品种来源:鲁棉研17选系×66系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4天。出苗较好,全生育期长势稳健,后期叶功能好,不早衰,吐絮畅。株型较松散,株高 111.4厘米,果枝较长,茎秆粗壮有茸毛,叶片中等大小、深绿色,第一果枝节位 7.4节,单株结铃 19.3个,铃卵圆形,苞叶大,单铃重 6.2克,子指 10.7克,衣分 41.0%,霜前花率 91.7%。抗性鉴定,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 31.4毫米,断裂比强度 31.9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 5.0,断裂伸长率 5.8%,反射率 79.0%,黄色深度 7.4,整齐度指数 86.7%,纺纱均匀性指数 158。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6.6千克、101.2千克和 92.8千克,分别比对照瑞杂816增产0.1%、5.1% 和 2.1%。2011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09.3 千克、87.1千克和76.0 千克,分别比对照瑞杂816减产2.6%、1.0%和7.8%。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4月20日前后播种。2.亩种植密度,高肥水地块2000株、中等水肥地块2500株、旱薄地3000株左右。3.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4.遇伏旱应及时浇水,防早衰。5.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一般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各化控1次。6.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及时防治棉蚜、盲蝽蟓、烟粉虱和棉叶螨等虫害。7.枯萎病、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北中南部,山东北部、西北部,河南东部、北部,山西南部,安徽和江苏的淮河以北棉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4008

品种名称:华惠2号

申请者:湖北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华中农业大学

育种者:湖北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太474(克I17×(川抗A2×新海棉))×克K19选系太555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6天。出苗好,长势强,不早衰,吐絮畅。株形较松散,株高123厘米,果枝较长、平展,茎秆粗壮、茸毛较多,叶片较大、深绿色,第一果枝节位6.8节,单株结铃32.1个,铃卵圆形,单铃重6.3克,子指10.8克,衣分43.7%,霜前花率93.3%。抗性鉴定,耐枯萎病,感黄萎病。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8毫米,断裂比强度31.2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3,断裂伸长率5.2%,反射率77.9%,黄色深度8,整齐度指数85.8%,纺纱均匀性指数148。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长江流域棉区中熟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73.8千克、119.4千克和112.1千克,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0号减产0.6%、增产5.6%和5.3%;2013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0.7千克、106.1千克和101.9千克,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0号减产0.4%、增产5.0%和5.2%。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流域棉区育苗移栽4月上旬播种。2. 苗龄30天左右,亩种植密度1800~2000株,等行距种植。3.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硼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少量多次,前轻后重。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及时防治棉蚜、盲蝽蟓、红蜘蛛等虫害。6.枯萎病、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安徽和江苏的淮河以南、江西鄱阳湖、湖北江汉平原及鄂东南岗地、湖南洞庭湖、四川丘陵、南襄盆地、浙江沿海棉区春播种植。黄萎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4009

品种名称:绿亿航天1号

申请者:安徽绿亿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绿亿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太12-M(苏棉12太空诱变)×亿521(皖杂40×S克K321)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7天。出苗一般,长势强,不早衰,吐絮较畅。株形较松散,株高125.2厘米,果枝较短、上举,茎秆较粗壮、茸毛较少,叶片较大、深绿色,第一果枝节位6.8节,单株结铃31.7个,铃卵圆形,单铃重6.6克,衣分43%,子指11.8克,霜前花率93.3%。抗性鉴定,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3毫米,断裂比强度30.1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5,断裂伸长率5.1%,反射率77.9%,黄色深度7.8,整齐度指数85.5%,纺纱均匀性指数138。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长江流域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85.5千克、122.4千克和114.8千克,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0号增产3.7%、8.3%和7.9%;2013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65.3千克、111.3千克和107.2千克,分别比鄂杂棉10号增产5.4%、10.2%和10.7%。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流域棉区育苗移栽4月上中旬播种。2.亩种植密度1600株左右。3.底肥重施有机肥,早施、重施花铃肥和盖顶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少量多次。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及时防治蚜虫、红蜘蛛、甜菜夜蛾及盲蝽蟓等害虫。6.枯萎病、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江苏和安徽的淮河以南、江西鄱阳湖、湖北江汉平原及鄂东南岗地、湖南洞庭湖、四川丘陵、南襄盆地、浙江沿海棉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4010

品种名称:神农棉0815

申请者:江苏神农大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江苏神农大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 湘棉15号优选株系 M3×L6177〔(泗阳167×RP4)×GK19〕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9天。出苗较好,长势强,不早衰,吐絮畅。株形较松散,株高117.6厘米,果枝较长、平展,茎秆较粗壮、茸毛较少,叶片中等大小、深绿色,果枝始节位6.8节,单株结铃29个,铃卵圆形,单铃重6.4克,衣分41.8%,子指11.7克,霜前花率91.6%,僵瓣率13.9%。抗性鉴定,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2毫米,断裂比强度29.3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3,断裂伸长率6.2%,反射率78.6%,黄色深度7.7,整齐度指数85.2%,纺纱均匀性指数136.1。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长江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61.4千克、109.1千克、100.2千克,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0号增产3.5%、5.6%、4.8%。2012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8.5千克、102.4千克和94.3千克,分别比鄂杂棉10号增产2.5%、3.2%和2.4%。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流域棉区育苗移栽4月上中旬播种,5月上旬移栽。2.亩种植密度1500株左右。3.施足底肥,早施苗肥,稳施蕾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前轻后重,少量多次,全程化调。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及时防治棉蚜、棉蓟马、红蜘蛛等其他虫害。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安徽和江苏的淮河以南、江西鄱阳湖、湖北省江汉平原及鄂东南岗地、湖南洞庭湖、四川丘陵、南襄盆地、浙江沿海棉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4011

品种名称:屯丰棉6号

申请者:安徽屯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育种者:安徽屯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CB69×C-262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9天。出苗较好,长势强,不早衰,吐絮畅。株型较紧凑,株高112.3厘米,果枝较长、稍上举,茎秆较粗壮、茸毛多,叶片中等大小、浅绿色,第一果枝节位6.8节,单株结铃31.2个,铃卵圆形,单铃重5.9克,衣分41.2%,子指11.3克,霜前花率91.6%,僵瓣率11.1%。抗性鉴定,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4毫米,断裂比强度30.0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1,断裂伸长率6.5%,反射率78.5%,黄色深度7.9,整齐度指数85.5%,纺纱均匀性指数143。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长江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7.7千克、105.9千克和97.2千克,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0号增产2.6%、3.3%和3.3%。2012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1.6千克、103.7千克和95.6千克,分别比鄂杂棉10号增产3.8%、4.4%和3.8%。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流域棉区育苗移栽4月中旬播种。2.亩种植密度一般1200株左右,高畦种植。3.施足底肥,稳施花蕾肥,重施花铃肥,注意增施磷、钾、硼肥,后期视长势补施盖顶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少量多次,前轻后重。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及时防治棉蚜、红蜘蛛、斜纹夜蛾、盲蝽蟓、棉蓟马等害虫。6.枯萎病、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江苏和安徽的淮河以南、江西鄱阳湖、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四川丘陵、南襄盆地、浙江沿海棉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4012

品种名称:万氏472

申请者:新疆奎屯万氏棉花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新疆奎屯万氏棉花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A2/万氏217

特征特性:非转基因常规品种,西北内陆棉区春播生育期128天。全生育期生长势稳健,后期不早衰,吐絮较畅。株型松散,株高70.6厘米,茎秆细,茸毛多,叶片中等大小,第一果枝节位5.5节,单株结铃6.8个,铃长卵圆形、铃嘴尖,单铃重5.8克,衣分39.9%,子指10.7克,霜前花率93.0%。抗性鉴定,高抗枯萎病,感黄萎病。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3.8毫米,断裂比强度32.1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3.9,断裂伸长率5.3%,反射率78.6%,黄度8.1,整齐度指数87.4%,纺纱均匀性指数180。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西北内陆棉区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362.1千克、149.8千克和139.0千克,分别比对照新陆早36号减产1.8%、3.0%和8.4%;2013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355.6千克、147.9千克和141.3千克,分别比新陆早36号增产4.1%、3.4%和3.0%。

栽培技术要点:1.西北内陆早熟棉区4月上中旬播种。2.亩保苗密度13000株左右。3.施足底肥,及时追肥,灌水3次或滴灌8~10次。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齐苗后第一次化控,以后每生长3~4叶化控1次,第一果节高度控制在18~20厘米,果节间长度控制在3~5厘米。株高控制在65~70厘米。5.适期早打顶,单株留果枝9个左右。6.全生育期注意及时防治棉蚜、棉铃虫、蓟马、盲蝽蟓、棉叶螨等虫害。7.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西北内陆早熟棉区种植。黄萎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4013

品种名称:新46

申请者: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新陆中9号/K-3160

特征特性:非转基因常规品种,西北内陆棉区春播生育期139天。苗期长势一般,中后期长势较强。株高68.2厘米,Ⅱ式果枝,茎秆较硬有弹性、茸毛较少,茎秆和叶柄有腺体,叶片中等大小、浅绿色、叶裂深,第一果枝节位5.7节,单株结铃7.0个,铃卵圆形,单铃重6.3克,衣分43.4%,子指11.2克,霜前花率87.5%。抗性鉴定,高抗枯萎病,感黄萎病。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2毫米,断裂比强度28.5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8,断裂伸长率6.0%,反射率79.7%,黄度7.3,整齐度指数85.4%,纺纱均匀性指数145。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380.3千克、164.6千克和145.5千克,分别比对照增产14.7%、16.4%和13.1%。2013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412.5千克、175.6千克和163.7千克,分别比对照增产9.1%、7.0%和3.2%。

栽培技术要点:1.西北内陆早中熟棉区4月上旬至中旬播种。2.亩保苗密度13000-15000株。3.施足底肥,稳施蕾肥,重施花铃肥,注重施用有机肥。4.播后中耕,提早定苗,一般在7月中旬打顶。5.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前轻后重。6.注意及时防治棉蚜、棉铃虫、红蜘蛛等虫害。7.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西北内陆早中熟棉区种植。黄萎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4001

品种名称:合农70

申请者: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育种者: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品种来源:合丰55//合0423(合丰41/合丰50)F1

特征特性:普通型中早熟春大豆品种,北方春播生育期116天,与对照品种绥农28相当。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5.7厘米,主茎16.0节,有效分枝 1.0个,底荚高度12.6厘米,单株有效荚数37.8个,单株粒数88.2粒,单株粒重16.6克,百粒重18.9克。尖叶,紫花,灰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种脐黄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Ⅰ号株系,感花叶病毒病Ⅲ号株系,中抗灰斑病。籽粒粗蛋白含量39.46%,粗脂肪含量21.28%。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94.8千克,比对照增产7.0%;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2.5千克,比对照合交02-69增产12.1%。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5月上中旬播种,垄作栽培,行距65~70厘米。2.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15000~16000株,中等肥力地块17000~18000株,低肥力地块19000~20000株。3.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千克或磷酸二铵10千克,硫酸钾5千克做基肥;初花期亩追施三元复合肥10千克或尿素5~7千克或叶面喷肥1~2次。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黑龙江第二积温带、吉林东部山区、内蒙古兴安盟中南部和新疆昌吉地区春播种植。大豆花叶病毒病Ⅲ号株系发病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4002

品种名称:黑农70

申请者: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育种者: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品种来源:垦农18/黑农45

特征特性:高油型中早熟春大豆品种,北方春播生育期119天,比对照品种绥农28晚3天。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8.0厘米,主茎16.2节,有效分枝0.2个,底荚高度15.5厘米,单株有效荚数40.5个,单株粒数84.5粒,单株粒重14.9克,百粒重18.2克。圆叶,白花,灰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黄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Ⅰ号株系,感花叶病毒病Ⅲ号株系,中感灰斑病。籽粒粗蛋白含量36.68%,粗脂肪含量22.93%。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85.0千克,比对照增产1.6%;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1.2千克,比对照合交02-69增产5.9%。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5月上中旬播种,条播行距15-30厘米或垄三栽培行距60-70厘米。2.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18000株、中等肥力地块20000株、低等肥力地块22000株。3.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千克或磷酸二铵10千克做基肥,初花期亩追施三元复合肥5千克。4.注意及时防治蚜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黑龙江第二积温带、吉林东部山区、内蒙古兴安盟中南部和新疆昌吉地区春播种植。大豆花叶病毒病Ⅲ号株系发病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4003

品种名称:黑农61

申请者: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育种者: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品种来源:合97-793/绥农14

特征特性:高油型中早熟春大豆品种,北方春播生育期 119天,比对照品种绥农28晚3天。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9.8厘米,主茎 15.6节,有效分枝0.2个,底荚高度13.9厘米,单株有效荚数38.4个,单株粒数77.2粒,单株粒重15.9克,百粒重22.2克。尖叶,紫花,灰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黄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Ⅰ号株系,中感花叶病毒病Ⅲ号株系,中抗灰斑病。籽粒粗蛋白含量38.06 %,粗脂肪含量22.21%。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87.8千克,比对照增产3.1%;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7.8千克,比对照合交02-69增产9.5%。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5月上旬播种,条播行距 65 厘米或穴播行距70厘米。2.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20000株,中等肥力地块22000株,低肥力地块25000株。3.亩施腐熟有机肥500千克,磷酸二铵15千克,硫酸钾肥2~3千克,初花期亩追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0千克或尿素5~7千克或叶面喷肥1-2次。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吉林省东部山区、内蒙古兴安盟中南部和新疆昌吉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4004

品种名称:垦豆40

申请者: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农作物开发研究所

育种者: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农作物开发研究所

品种来源:垦丰16/垦交9988(垦丰16/扁茎豆)F1

特征特性:高油型中早熟春大豆品种,北方春播生育期117天,与对照品种绥农28相当。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1.7厘米,主茎16.4节,有效分枝0.4个,底荚高度11.5厘米,单株有效荚数40.3个,单株粒数86.0粒,单株粒重14.0克,百粒重17.1克。尖叶,紫花,灰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微光,种脐黄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Ⅰ号株系,感花叶病毒病Ⅲ号株系,抗灰斑病。籽粒粗蛋白含量37.94%,粗脂肪含量21.97%。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88.9千克,比对照增产2.8%;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0.7千克,比对照合交02-69增产11.1%。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5月上中旬播种。2.亩种植密度,垄三栽培方式高肥力地块16700株,中等肥力地块18700~20000株,低肥力地块23300株;密植栽培23300~26700株。3. 一般亩施磷酸二胺10千克,尿素2.7~3.5千克,硫酸钾3.5~5千克,开花结荚期各喷肥叶面肥1~2次。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黑龙江第二积温带、吉林东部山区、内蒙古兴安盟中南部和新疆昌吉地区种植。大豆花叶病毒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4005

品种名称:东生10号

申请者: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品种来源:北99-39 /垦农18号

特征特性:高油型中早熟春大豆品种,北方春播生育期117天,与对照绥农28相当。株型收敛,无限结荚习性。株高105.2厘米,主茎16.8节,有效分枝0.8个,底荚高度14.6厘米,单株有效荚数37.1个,单株粒数85.6粒,单株粒重15.9克,百粒重19.5克。圆叶,紫花,灰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黄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Ⅰ号株系,感花叶病毒病Ⅲ号株系,中感灰斑病。籽粒粗蛋白含量38.45%,粗脂肪含量22.06%。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90.1千克,比对照增产3.4%;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6.1千克,比对照合交02-69增产3.0%。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5月上中旬播种,条播行距65厘米。2.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15000株,中等肥力地块17000株,低肥力地块20000株。3.亩施腐熟有机肥900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千克作基肥,开花结荚期喷施叶面肥1-2次。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黑龙江第二积温带、吉林东部山区、内蒙古兴安盟中南部和新疆昌吉地区种植。大豆花叶病毒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4006

品种名称:合农71

申请者: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育种者: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品种来源:swsi -1(swsi/rocki)F2为材料60CO-r射线处理

特征特性:普通型中熟春大豆品种,北方春播生育期126天。株型收敛,无限结荚习性。株高84.2厘米,主茎18.4节,有效分枝2.8个,底荚高度12.9厘米,单株有效荚数66.4个,单株粒数154.7 粒,单株粒重23.4克,百粒重15.2克。圆叶,紫花,棕色茸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种脐黄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Ⅰ号株系,感花叶病毒病Ⅲ号株系,感胞囊线虫病3号生理小种。籽粒粗蛋白含量38.74%,粗脂肪含量21.00%。

产量表现:2011~2012 年参加北方春大豆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215.5千克,比对照增产9.9%;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38.0千克,比对照吉育86增产9.6%。

栽培技术要点:1.4月下旬至5月初播种,垄作种植,垄距60~65厘米。2.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 13000~14000株,中等肥力地块 14000~15000万株,低肥力地块 15000~16000万株。3.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0千克或磷酸二铵10千克作基肥,初花期亩追施1.5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吉林中部、辽宁东部山区、内蒙古赤峰和新疆石河子地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4007

品种名称:吉农41

申请者: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

育种者: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吉农9/ SAPPORO

特征特性:高油型中熟春大豆品种,北方春播生育期129天。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99.5厘米,主茎18.4节,有效分枝1.9个,底荚高度19.7厘米,单株有效荚数51.8个,单株粒数117.4粒,单株粒重24.3克,百粒重21.5克。卵圆叶,紫花,棕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黄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Ⅰ号株系,感花叶病毒病Ⅲ号株系,感胞囊线虫病3号生理小种。籽粒粗蛋白含量37.97 %,粗脂肪含量21.63%。

产量表现:2011~2012 年参加北方春大豆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203.6千克,比对照增产3.8%;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30.5千克,比对照吉育86增产6.2%。

栽培技术要点:1.4月下旬至5月初播种,条播行距60~65厘米。3.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 13000株,中等肥力地块 15000万株,低肥力地块 17000万株。4.亩施腐熟有机肥1500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千克或磷酸二铵10千克作基肥,初花期亩追施5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吉林中部、辽宁东部山区、内蒙古赤峰地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4008

品种名称:吉育508

申请者: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育种者: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品种来源:公交9503ZW-3/公交9532-19

特征特性:高油型中晚熟春大豆品种,北方春播生育期126天,比对照吉育72早2天。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9.2厘米,主茎15.9节,有效分枝0.5个,底荚高度14.5厘米,单株有效荚数49.7个,单株粒数94.7粒,单株粒重20.7克,百粒重22.2克。圆叶,紫花,灰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黄色。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Ⅰ号株系,感花叶病毒病Ⅲ号株系,感胞囊线虫病3号生理小种。籽粒粗蛋白含量37.82%,粗脂肪含量22.10%。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北方春大豆中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210.1千克,比对照增产1.3%;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12.2千克,比对照吉育72增产5.5%。

栽培技术要点:1.5月上旬播种,条播行距60厘米,株距9厘米。2.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13300株,中等肥力地块14000株,低肥力地块14600株。3.亩施腐熟有机肥施1300千克,磷酸二胺10千克作基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吉林中南部、辽宁东部山区和宁夏北部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4009

品种名称:辽豆32

申请者: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 Motto/辽21051

特征特性:高油型晚熟春大豆品种,北方春播生育期122 天,比对照铁丰31早7天。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5.1厘米,主茎16.3节,有效分枝2.4个,底荚高度10.3厘米,单株有效荚数55.9个,单株粒数120.0粒,单株粒重22.5克,百粒重18.0克。圆叶,紫花,棕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褐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Ⅰ号、Ⅲ号株系,感胞囊线虫病3号生理小种。籽粒粗蛋白含量38.25%,粗脂肪含量 22.51%。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北方春大豆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229.8千克,比对照铁丰31增产7.2%;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7.1千克,比铁丰31增产7.8%。

栽培技术要点:1.5月上中旬播种,条播行距60厘米。2.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14000株,中等肥力地块16000~18000株,低肥力地块20000株。3.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3000 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20千克或磷酸二胺30千克作基肥,初花期亩追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0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北北部、辽宁中部、山西南部、甘肃东部、宁夏北部及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胞囊线虫病发病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4010

品种名称:中黄45

申请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黄21 / WI995

特征特性:高油型晚熟春大豆品种,北方春播生育期129天,与对照铁丰31相当。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9.3厘米,主茎15.9节,有效分枝 1.1个,底荚高度12.5厘米,单株有效荚数53.6个,单株粒数122.0粒,单株粒重23.5克,百粒重19.6克。圆叶,白花,棕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褐色。接种鉴定,抗花叶病毒病Ⅰ号株系,中抗花叶病毒病Ⅲ号株系,感胞囊线虫病3号生理小种。籽粒粗蛋白含量36.36%,粗脂肪含量23.00%。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北方春大豆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236.0千克,比对照铁丰31增产8.0%;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3.5千克,比铁丰31增产11.3%。

栽培技术要点:1.春播5月上中旬,夏播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条播行距30厘米或三垄栽培,垄宽65厘米,垄上双行种植。2.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15000株,中等肥力地块 18000株,低肥力地块20000株。3.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3000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5千克或磷酸二胺10~15千克做基肥;花荚期亩追施10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北北部、山西中南部、辽宁中南部、甘肃中部及东部、宁夏中北部和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4011

品种名称:中黄66

申请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品661/承9039-2-4-3-1

特征特性:普通型夏大豆品种,黄淮海夏播生育期111天,比对照冀豆12晚3.5天。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7.7厘米,主茎12.6节,有效分枝1.4个,底荚高度11.8厘米,单株有效荚数36.9个,单株粒数84.7粒,单株粒重15.2克,百粒重19.0克。卵圆叶,紫花,棕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种脐黑色。接种鉴定,抗花叶病毒病Ⅰ号、Ⅲ号株系,高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籽粒粗蛋白含量41.29%,粗脂肪含量19.81%。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黄淮海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94.6千克,比对照增产4.9%;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1.4千克,比对照冀豆12增产4.5%。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6月中下旬播种,条播行距50厘米。2.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12000~13000株,中等肥力地块14000~15000株,低肥力地块15000~16000株。3.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千克,三元复合肥20千克或磷酸二胺10千克作基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和山东北部夏播种植。胞囊线虫病发病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4012

品种名称:徐豆20

申请者: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徐豆9号/徐豆10号

特征特性:普通型夏大豆品种,黄淮海夏播生育期104天,比对照中黄13晚2天。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2.25厘米,主茎13.16节,有效分枝2.34个,底荚高度14.1厘米,单株有效荚数39.85个,单株粒数77.88粒,单株粒重18.60克,百粒重24.31克。卵圆叶,白花,灰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黄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Ⅲ号、Ⅷ号株系,高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籽粒粗蛋白含量42.99%,粗脂肪含量19.88%。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206.4千克,比对照增产5.8%;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8.2千克,比对照中黄13增产5.3%。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6月上中旬播种,机播行距40厘米,株距12~15厘米;人工点播穴距25~30厘米,每穴留2苗。2.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10000株,中等肥力地块12000株,低肥力地块16000株。3.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2000千克,氮磷钾复合肥20千克或磷酸二胺15千克作基肥,初花期亩追施尿素5~8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山东南部,河南中东部,江苏淮河以北和安徽淮河以北夏播种植。注意防治胞囊线虫病。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4013

品种名称:蒙1001

申请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蒙9801 / 合豆3号

特征特性:普通型早中熟夏大豆品种,长江流域夏播生育期 97 天,比对照中豆8号早7 天。株型紧凑,有限结荚习性。株高 51.6厘米,底荚高度 10.9 厘米,主茎节数 12.1 个,有效分枝 3.6 个,单株有效荚数 46.8 个,单株粒数86.1粒,单株粒重 17.5 克,百粒重 21.5 克。 椭圆叶, 紫花、 灰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种脐褐色。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Ⅲ号株系,抗花叶病毒病Ⅷ号株系。籽粒粗蛋白含量 43.47 %,粗脂肪含量 18.98 %。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长江流域夏大豆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85.4千克,比对照增产6.2%;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7.3千克,比对照中豆8号增产14.6%。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5月下旬至6月下旬播种,条播行距40厘米;穴播,每穴留苗3~4株,穴距40厘米,行距40厘米。2.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15000株、中等肥力地块18000~20000株、低肥力地块20000株。3.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千克、三元复合肥25千克或磷酸二胺20千克作基肥,初花期亩追施尿素5~10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湖北、重庆、安徽南部和陕西南部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4014

品种名称:泗豆209

申请者:江苏省泗洪县东南农业科学研究院

育种者:江苏省泗洪县东南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中豆20/徐豆9号

特征特性:普通型早中熟夏大豆品种,长江流域夏播生育期97天,比对照中豆8号早7天。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株高50.3厘米,底荚高度11.8厘米,主茎节数12.4个,有效分枝3.4个,单株有效荚数52.0个,单株粒数118.0粒,单株粒重17.9克,百粒重15.9克。椭圆叶,白花、灰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种脐淡褐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Ⅲ号株系,中抗花叶病毒病Ⅷ号株系。籽粒粗蛋白含量41.10%,粗脂肪含量20.38%。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长江流域夏大豆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90.1千克,比对照增产8.8%;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4.6千克,比对照中豆8号增产13.0%。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5月下旬至6月中旬播种,条播行距50厘米;穴播,每穴留苗1株,穴距10厘米,行距50厘米。2.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12000株、中等肥力地块13000株、低肥力地块14000株。3.亩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20千克作基肥,初花期亩追施尿素7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重庆、湖北、安徽南部和陕西南部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薯2014001

品种名称:中薯18号

申请者: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品种来源:C91.628/C93.154

特征特性:中晚熟鲜食品种,从出苗到收获99天。株型直立,生长势强,茎绿色带褐色,叶深绿色,花冠紫色,天然结实少,匍匐茎短,薯块长圆形,淡黄皮淡黄肉,芽眼浅。株高68.5厘米,单株主茎数2.3个,单株结薯6.1个,单薯重120.5克,商品薯率72.8%。接种鉴定,抗轻花叶病毒病、重花叶病毒病,感晚疫病;田间鉴定对晚疫病抗性高于对照品种紫花白。块茎品质:淀粉含量15.5%,干物质含量23.7%,还原糖含量0.43%,粗蛋白含量2.34%,维生素C含量17.3毫克/100克鲜薯。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国家马铃薯中晚熟华北组品种区域试验,块茎亩产分别为2297千克和2123千克,分别比对照紫花白增产16.6%和16.2%,两年平均亩产2210千克,比对照增产16.4%;2013年生产试验,块茎亩产2048千克,比对照紫花白增产6.8%。

栽培技术要点:1.华北地区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播前催芽。2.亩保苗3500~4500株。3.适当增施有机肥、钾肥,合理增施化肥。4.注意及时防治晚疫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部等华北一季作区种植。注意防控晚疫病。

审定编号:国审薯2014002

品种名称:中薯19号

申请者: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品种来源:92.187/C93.154

特征特性:中晚熟鲜食品种,从出苗到收获99天。株型直立,生长势强,茎绿色带褐色,叶深绿色,花冠紫色,天然结实中等,匍匐茎短,薯块椭圆形,淡黄皮淡黄肉,芽眼浅。株高69.2厘米,单株主茎数2.0个,单株结薯6.7个,单薯重110.9克,商品薯率75.2%。接种鉴定,中抗轻花叶病毒病、重花叶病毒病,高抗晚疫病;田间鉴定对晚疫病抗性高于对照品种紫花白。块茎品质:淀粉含量14.8%,干物质含量22.9%,还原糖含量0.29%,粗蛋白含量2.25%,维生素C含量20.7毫克/100克鲜薯。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国家马铃薯中晚熟华北组品种区域试验,块茎亩产分别为2382千克和2561千克,分别比对照紫花白增产17.1%和40.1%,两年平均亩产2471千克,比对照增产28.6%;2013年生产试验,块茎亩产2571千克,比紫花白增产34.1%。

栽培技术要点:1.华北地区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播前催芽。2.亩保苗3500~4500株。3.适当增施有机肥、钾肥,合理增施化肥。4.注意防治晚疫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北北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部等华北一季作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薯2014003

品种名称:中薯20号

申请者: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品种来源:LR93.050/92.187

特征特性:中晚熟鲜食品种,从出苗到收获95天。株型直立,生长势强,茎绿色,叶深绿色,花冠白色,天然结实中等,匍匐茎短,薯块长圆形,黄皮白肉,芽眼浅。株高55.2厘米,单株主茎数2.2个,单株结薯7.0个,单薯重122.8克,商品薯率73.3%。接种鉴定,抗轻花叶病毒病,中抗重花叶病毒病,感晚疫病;田间鉴定对晚疫病抗性高于对照品种紫花白。块茎品质:淀粉含量14.0%,干物质含量21.6%,还原糖含量0.54%,粗蛋白含量2.17%,维生素C含量20.2毫克/100克鲜薯。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国家马铃薯中晚熟华北组品种区域试验,块茎亩产分别为2607千克和2568千克,分别比对照紫花白增产31.6%和40.5%,两年平均亩产2588千克,比对照增产36.1%;2013年生产试验,块茎亩产2466千克,比紫花白增产28.6%。

栽培技术要点:1.华北地区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播前催芽。2.亩保苗3500~4500株。3.适当增施有机肥、钾肥,合理增施化肥。4.注意及时防治晚疫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北北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部等华北一季作区种植。注意防控晚疫病。

审定编号:国审薯2014004

品种名称:冀张薯12号

申请者:河北省高寒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河北省高寒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大西洋/99-6~36

特征特性:中晚熟鲜食品种,从出苗到收获96天。株型直立,生长势中等,茎绿色,叶绿色,花冠浅紫色,天然结实少,薯块长圆形,淡黄皮白肉,芽眼浅,匍匐茎短,结薯集中。株高 68.8 厘米,单株主茎数 2.2个,单株结薯 5.2个,单薯重 184.9 克,商品薯率 82.3%。接种鉴定,中抗轻花叶病毒病,抗重花叶病毒病,抗晚疫病;田间鉴定对晚疫病抗性高于对照品种紫花白。块茎品质:淀粉含量 13.2%,干物质含量 20.6%,还原糖含量 0.82%,粗蛋白含量 2.05%,维生素C含量17.9 毫克/100 克鲜薯。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国家马铃薯中晚熟华北组品种区域试验,块茎亩产分别为 2736 千克和 2244 千克,分别比对照紫花白增产 33.9%和 22.7%,两年平均亩产 2490 千克,比对照增产 28.3%。2013 年生产试验,块茎亩产 2428千克,比对照紫花白增产 26.7%。

栽培技术要点:1.华北地区4月底至5月上旬播种,播前催芽。2.宜起垄栽培,亩种植密度4000~4500株。3.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4.注意及时防治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北北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部等华北一季作区种植。马铃薯晚疫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薯2014005

品种名称:冀张薯14号

申请者:河北省高寒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河北省高寒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克新3号/金冠

特征特性:中晚熟鲜食品种,从出苗到收获97天。株型直立,生长势繁茂,茎绿色,叶绿色,花冠白色,天然结实少,薯块扁圆形,淡黄皮白肉,芽眼浅,匍匐茎短,结薯集中。株高70.3 厘米,单株主茎数 2.5个,单株结薯6.4个,单薯重138.3 克,商品薯率 76.1%。接种鉴定,抗轻花叶病毒病、重花叶病毒病、晚疫病;田间鉴定对晚疫病抗性高于对照品种紫花白。块茎品质:淀粉含量 14.4%,干物质含量 22.9%,还原糖含量 0.28%,粗蛋白含量 2.37%,维生素C含量10.6毫克/100克鲜薯。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国家马铃薯中晚熟华北组品种区域试验,块茎亩产分别为 2353千克和 2402 千克,分别比对照紫花白增产13.1%和 31.4%,两年平均亩产 2377 千克,比对照增产 22.3%;2013 年生产试验,块茎亩产 2383千克,比紫花白增产 24.3%。

栽培技术要点:1.华北地区4月底至5月初播种,播前催芽。2.亩种植密度3500~4000株。3.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4.注意及时防治晚疫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北北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部等华北一季作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薯2014006

品种名称:天薯11号

申请者:甘肃省天水市农科所

育种者:甘肃省天水市农科所

品种来源:天薯7号/庄薯3号

特征特性:中晚熟鲜食品种,从出苗到收获116天。株型直立,生长势强,分枝少,枝叶繁茂,茎绿色,叶深绿色,花冠浅紫色,落蕾,天然结实少,薯块扁圆形,淡黄皮黄肉,芽眼浅,匍匐茎短,结薯集中。株高71.7厘米,单株主茎数2.7个,单株结薯5.7个,单薯重137.5克,商品薯率79.9%。接种鉴定,抗马铃薯轻花叶病毒病、马铃薯重花叶病毒病,感晚疫病;田间鉴定对晚疫病抗性高于对照品种陇薯6号。块茎品质:淀粉含量16.0%,干物质含量24.6%,还原糖含量0.25%,粗蛋白含量2.36%,维生素C含量35.6毫克/100克鲜薯。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中晚熟西北组区域试验,块茎亩产分别为 2522千克和 2043 千克,分别比对照陇薯6号增产5.8%和 6.6%,两年平均块茎亩产2282千克,比陇薯6号增产6.2%;2013年生产试验,块茎亩产2264千克,比陇薯6号增产7.6%。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4月份播种,播前催芽。2.亩种植密度3500株。3.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3.注意及时防治晚疫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甘肃中部、东部,宁夏中南部、青海东部等西北一季作区种植。注意防控晚疫病。

审定编号:国审薯2014007

品种名称:抗青9-1

申请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BR63.5/104.12LB

特征特性:中晚熟鲜食品种,从出苗到收获95天。茎绿色,叶深绿色,块茎椭圆形,薯皮黄色、薯肉乳白色,薯皮光滑,芽眼浅、红色,匍匐茎长度中等。株高55.4 厘米,单株主茎数1.9 个,单株结薯8.6个,单薯重80.1 克,商品薯率81.9%。接种鉴定,中抗轻花叶病毒病,感重花叶病毒病,感晚疫病。块茎品质:淀粉含量14.18%,干物质含量19.63%,还原糖含量0.12%,粗蛋白含量2.31%,维生素C含量23.77毫克/100克鲜薯。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参加国家冬作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块茎亩产2309千克,比对照费乌瑞它增产33.7%;2013年生产试验,块茎亩产2194千克,比费乌瑞它增产14.2%。

栽培技术要点:1.严格采用高级别脱毒种薯。2.多施有机肥,适施化肥。3.注意及时防治病毒病和晚疫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福建中南部、广东中南部、广西中南部、云南南部冬作种植。注意防控病毒病和晚疫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