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制种22年,成就多个高产品种

破旧的草帽,汗湿的红白色条纹T恤,洗得发白的牛仔裤,粘着黄泥的拖鞋,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良种繁育中心主任谢中良,一副朴实农民模样。

1992年,大学毕业后,谢中良走进市农科所的试验田,一干就是22年。先后主持、参与15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和项目的研究、实施。他研发的“两系不育系株1S冷灌繁殖技术”、“株两优系列杂交早籼稻制种技术”等,使“株字号”水稻良种美名远扬,农民粮食增产、收入增加。

甘当“候鸟族”

攻克良种繁育存在的“瓶颈”,让更多农民用上“价廉物美”的水稻良种,是谢中良攻坚克难的目标。

杂交水稻制种,对环境要求苛刻。为此,谢中良和他的研发团队变身“候鸟”——每年3至7月,在湖南实验基地工作,8至10月则远赴云南实验基地,11月至次年2月又转战海南实验基地,硬是用5年时间完成了15年的试验研究课题。

他们研究出来的水稻良种繁殖制种技术集成,使株1S原种亩产由10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种子纯度高达99.8%,发芽率高于国家标准5个百分点;株两优系列杂交制种亩产由120公斤提高到200公斤,该项目也得到世界银行、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财政部的高度关注和资金支持。

堪比“田保姆”

“每天下田记录并检查禾苗的生长情况,从1992年进入中心到现在,23年里天天如此。”谢中良说,这已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每到制种关键阶段,谢中良总是驻守在基地上,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风里来、雨里去,潜心研究播期安排、花期调节、除杂保纯等制种高产技术。他的同事袁俊感慨地说:“他细心得就像制种田的‘保姆’,而且干起事来没日没夜。”

扬威“株字号”

在醴陵基地蹲点进行株1S的繁殖时,买秧盘、购水管、挖排水沟、打农药、施肥料……在长达一个月的灌水日子里,谢中良差不多每两个小时就得到田间走一趟,查看水情,测量水温,到了深夜,还得轻手轻脚的出去,关上田里的水闸。

尽管日夜守候,株1S在均楚的实验却并未成功。找出失败的原因,从头再来!谢中良一边给大家鼓劲,一边重新筛选农田做实验。

在此后的60天里,他骑行近1000公里,收集水温数据1400多个。每天上午9时到下午4时,每隔两小时就带上纸笔,拿着温度计逐点测量、记载水温数据。

不懈的坚持,终于迎来了曙光:有一个出水口完全适合株1S繁育,可建基地300亩。

近年,通过良种繁育中心这个平台,谢中良成功从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单位争取项目资金2100万元。 (株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