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食品安全:绿色农药走向前台
毒水果、毒蔬菜事件曝光,引发民众对餐桌的关切,高毒农药淘汰呼声越来越高。而高毒农药的逐步淘汰,为绿色农药腾出了新的市场空间。面对这一发展良机,农药行业应加紧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新技术和新品种的研发、推广,以顺利搭乘绿色农药的早班车。
连日来,央视曝光北京草莓被检测出农药残留,引发消费者恐慌,正值草莓销售旺季,造成多地草莓滞销。食品安全话题近几年从未降温,而农药残留更是从蔬菜、水果,波及到茶叶、大米。从终端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农药最好不用,但从农业种植者稳产增产的角度考虑,农药却是不得不用,在权衡二者利弊之间,绿色农药脱颖而出。将于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为加强食品安全,国家鼓励和支持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动剧毒、高毒农药替代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加快淘汰剧毒、高毒农药。同时增加规定,剧毒、高毒农药不得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在国家强制法规和民众强烈呼声中,绿色农药迎来发展良机,研发和推广应用都将阔步前进。
作物禁毒提速
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禁用了33种高毒高风险农药。目前,高毒农药使用量占农药使用总量的比重已降至3%以下,比本世纪初下降了30多个百分点。为控制仍允许使用的高毒农药,我国还推行了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随着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重视,高毒农药禁限用的措施越来越严厉。
在《食品安全法》修订二审稿审议中,高毒农药的淘汰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最终决定逐步淘汰削减现有高毒农药,对目前仍保留的12种高毒农药,按照“时机成熟一个,禁用一个”的原则分期分批淘汰。虽然尚存的12种高毒农药暂时排除了全面退市的危机,但已明令禁止在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上使用。
利好绿色农药
近几年来,绿色农药的市场份额逐年提高,但所占比例依然较低,约为30%,其中绿色化学农药为25%、生物农药为5%。高毒农药的逐步淘汰,为绿色农药扩大市场份额提供了良机。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袁会珠认为,禁止高毒农药在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上使用是客观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符合现实需求的正确决定。禁用高毒农药可以为高效低毒农药,特别是生物农药的推广使用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可以为生物农药的健康发展让路,这对农药行业是一件好事。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副主任、农药残留专家顾宝根认为,加强食品安全,必须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违规使用,从根本上解决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问题。农药行业要抓住机遇,加快调整产品结构,积极研发更高效的替代产品,以加快高毒农药的替代和退市步伐。高毒农药在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上禁止使用后,可鲜食农产品及特色经济作物对绿色农药的需求量将大幅增长,年市场需求量超过100亿元,多杀霉素、球孢白僵菌、双酰胺类、球孢白僵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品种将有不俗的表现机会。
专家分析指出,随着禁用高毒农药的提速、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的普及、绿色防控工作的推进,绿色农药的市场需求年复合增长率将在8%以上。到2020年,绿色农药的市场占有率将超过50%,其中绿色化学农药为40%以上,生物农药为10%以上。
抓紧结构调整
但当前我国绿色化学农药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甚少,仅有四氟虫酰胺、噻菌铜等30多个品种。生物农药品种也比较单一,而且是井冈霉素、苏云金杆菌等老品种唱主角。这是制约我国绿色农药发展的两大瓶颈。
目前,研发、生产和推广绿色农药,已是各国农业努力的重点。要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农药行业要不断创新,加快产品研发力度,特别要在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方面多下功夫。
首先要强化科技创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大绿色农药的研发和资金投入,积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转产高效、低毒农药;坚持市场定位准确,研发适宜各种作物种植特点的新农药产品,积极推进绿色农药产业化进程。
其次,国家相关部门应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以提高科研单位、企业研发、生产、推广应用绿色农药的积极性。对绿色农药产品实行补贴政策,鼓励引导农民购买和使用高效、安全的替代产品,以增强绿色农药生产企业在农药行业中的竞争力。
再次,政府职能部门、农技推广部门和农药生产企业要采取各种方式广泛宣传,强化绿色农药农化服务工作,以提高农民对绿色农药在病虫害防治中作用的认识,使农民自觉使用绿色农药,拒绝高毒农药。(汪建沃)
(责任焦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