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专题:中国科研的分量
近年来随着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研发支出国,论文发表数量也上升到了世界第二。本期Nature推出专题“Assessing Science (China)”,介绍和探讨了中国科研的现状、机遇和挑战。
中国的研发支出
2013年中国研发经费比上一年增加了15%,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研发支出大国。那么这笔钱都花到哪里去了呢?本文从多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总体来看75%的研发经费用在了工业上,主要用途是技术发展。
提高中国科研的质量
中国的科研预算和研发支出近年来已经大大提升,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提高科研质量。“关键是建立一个全面、合理的系统性评估框架,引导科研投入和资源评估,”麦克米伦科学与教育(Nature出版集团的母公司)的Charlotte Liu在上海召开的2014科研评估体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众多来自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机构的代表在这次会议上交流了经验,探讨了解决之道。
评估,从量到质的改变
中科院正在改变科研评估的方式(比如推进“一三五”规划),从数量评估转变为质量评估,以此激励真正重要的科学研究。不过在如此庞大的机构中找到正确平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基础研究与经济效益
这篇文章阐述了中国科研成果在商业化时面临的困难。文章指出,在国家资助的研究成果进行转化时,还缺乏足够明确和完善的规章制度。尽管中国正在大力推动基础研究转化为社会效应,但许多有望成为企业家的研究者还不敢贸然尝试。
给年轻人一个机会
虽然中国的科研支出在持续增加,但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包括研究生和博士后)正在逃离科研,王传超(Chuan-Chao Wang)博士说。王传超是复旦大学的人类学博士,德国马普研究所的博士后,曾获得2012年的吴瑞奖学金。
在中国大学和科研机构中,好职位、升职、加薪都离不开CNS文章,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篇CNS文章就可能改变年轻人的学术生涯甚至他的一生。在这种情况下,科研工作者在一开始就是功利性的,而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他们倾向于选择能够快速的出结果的小项目,以确保持续的经费支持。
实际上,中国科研最需要的是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而论文指标或者留学经历是不能反映这种能力的。为了防止这类人才的流失,应当给他们更多的支持,更有效的评估他们的成就。
原文链接: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20/n7549_supp/full/520S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