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适应性与抗寒性

在接触不少的同行后我发现,有不少的人将小麦的抗寒性和小麦的适应性弄混了,混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人们将小麦小穗的退化、小花的退化,小花的不孕不育和秃尖等都算在了抗寒性不好或较差上边。这样的混,看似没有问题,但对于小麦育种和小麦生产中的选择品种来说,却是个较大的问题:首先是在育种上不能找到问题的实质,也就是会偏离了问题的主要,而追求次要,最终没有将问题解决;在小麦生产中更是如此,选择适应性强比单独的抗寒性要重要,但对应相关性状的表现不同,定位有异,同样的目的,会由于目标性状的不同,会偏离选择的目标,最终导致效果的降低。

北部冬麦区的抗寒性有两个指标:一是冬季小麦的死苗数;二是冬季小麦的死茎数。冬季死苗、死茎数少,就是冬季抗寒性强。至于“倒春寒”,与抗寒性无关,它应该属于适应性的范畴。而到了“黄淮”麦区,特别是“黄淮”的南部麦区,一般冬季死苗死茎不容易发生,从“黄淮”麦区小麦的分蘖消长规律图我们就会一目了然。而在这里出现我们上边说的“小穗的退化、小花的退化,小花的不孕不育和秃尖等”现象,我个人认为它们真的不属于抗寒性的问题,而是适应性的具体表现。

我们都知道,小麦属于常日照、喜光作物。在春季,很多很多时候是温度的回升与光照时数及强度的增加是不匹配的,特别是温度回升过快时,光照和光照强度还没跟上,这就造成了一些对温度敏感类型小麦的“冒进”,冒进的后果是严重的,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小穗的退化、小花的退化,小花的不孕不育和秃尖等。不论我们是搞小麦育种的还是搞小麦生产经营的,都存有印象:在“黄淮”较南麦区,逢是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可能很少是由于冬季小麦死苗死茎了,而多是小穗的退化、小花的退化,小花的不孕不育和秃尖等。是这些表现才造成了当地小麦的减产、造成了农民的减收和连带的打官司告状。

对!这些都是小麦适应性不行的具体体现。我们找原因,应该从适应性方面下手,而不能笼统的都归结于小麦的抗寒性如何如何。

对!是这些好出问题的品种对于春季的光温不匹配和较高程度的密植不适应,又叫做“敏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麦光温敏”。

小麦“光温敏”有遗传背景,与选择和亲本性状表现的利用有关。更具体地说,就是与小麦自身的开花习性好坏有关。在河南,我们有谁发现过漯麦4号和有漯麦4号背景的品种或材料甭管是冬季抗寒性如何,它们出现过小穗的退化、小花的退化,小花的不孕不育和秃尖等现象的?山东的很多品种,甭管是种植在了那里、冬季抗寒性咋样,有这些小穗的退化、小花的退化,小花的不孕不育和秃尖等现象吗?——肯定是没有或是很少。而我们又会发现,这些品种或材料的开花习性表现都是“了得”的——花药较大,花丝较长,花粉粒较多,花器内残留或是被咬在颖壳处的花药没有或是很少。

我们(漯河)有一个有漯麦4号背景的品系,在曲周表现穗大(幼穗分化开始的早)花药大花粉量足。按说,这个材料的抗寒性比不过我从北京拿来的材料,但人家表现开花习性很好,没有半点的不孕不育现象……所以,这个材料不是抗寒性好的问题,而是适应性或开花习性表现好的问题,与遗传背景和选择相关。

对了!就是上述这些“了得”的表现,应该就是我们性状小麦适应性的目标性状标准,而不是笼统的“小麦抗寒性”。

我搞或接触小麦育种已经有三十六个年头了,今年我总算是将这些问题再次的闹得更明白了一点——全是北京拿来的材料,抗寒性、标准的抗寒性没有问题,跨越了450公里南移后,大量的材料出现问题了,不是抗寒性的问题,而是“光温敏”的反应——没有花药,严重的开颖!我花了三天的时间,分成了两次的记载,将这些表现记录了下来,更具体的说就是狠狠的淘汰有这些表现的类型!看看我拍摄的图片吧!

下图:从北京拿来的品系,在产量比较小区中表现接近完全不孕不育。

下图:没有花药,颖壳开张。

下图:高代材料的打量不孕不育。

下图:系统选择的穗行也同样的出现不孕不育——没有花药、颖壳张开。

下图:这是表现好的的材料——挂花到顶。

下图:开花习性表现最牛的材料——牛、真牛、太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