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粮食生产形势喜人 灾后获丰收已成定局
吉林省德惠市惠发街道周家村村民隽洪兴在收获高光效玉米。记者 黄俊毅 摄
秋风瑟瑟,原野金黄一片,几台大型收割机在田里往来驰骋。“去年每公顷收了22000斤,今年打了26000斤。今年遭了水灾,没想到收成这么好!”种田大户隽洪兴高兴地说。隽洪兴是吉林省德惠市惠发街道周家村人,这里是他流转的1200亩田。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党组书记任克军告诉记者,今年吉林虽然灾情较重,但总体看,增产因素远远大于减产因素。全省粮食生产形势喜人,丰收已成定局。那么,吉林灾后为何又丰收呢?
三次大考验
要说今年吉林粮食生产,还真称得上好事多磨,经历了三次大考验。
“先是低温春涝,过后是病虫鼠害,夏天又闹水灾。”吉林省蛟河市河南街碾子沟村山头屯农民孙成礼对记者说。由于去年冬天一直下大雪,开春湿度大,气温低,孙成礼播种比往年晚了10天。
任克军告诉记者,为夺丰收,从年初到现在,吉林省打了三场大的攻坚战。一场是“两抗一保”,就是抗低温、抗春涝、保春播。针对今年历史罕见的春季低温内涝的严峻春耕生产形势,动员全省力量,充分发挥机械化作用,抢底活、抢播期、抢进度、抢重点。经过努力,全省大部分作物种在了适播期内,确保了一次播种一次拿全苗拿壮苗,收到了面积增、投入大、技术推广好的良好效果。第二场是“虫口夺粮”。刚战胜低温春涝不久,病虫鼠害又来了。全省农作物病虫鼠害发生面积11096万亩次。吉林省农业部门提出:“早预防、早治理”,发现一处,解决一处,实现玉米螟、三代黏虫以及草鼠害等防控全覆盖。“防治面积达11691万亩次,病虫鼠害没有造成大面积危害。”任克军说。第三场是“抗灾夺丰收”。入汛以来,特别是8月份以来,强降雨增多,局地洪涝灾害严重。全省累计投入抗灾资金5400多万元,出动抗灾人员52.5万人,排出田间积水122万亩,扶起倒伏玉米17.6万亩,修复受损温室大棚550多栋。经过上下齐心努力,总算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把眼看到手的粮食保住了。
播种面积增
吉林今年灾后粮食丰收,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播种面积增加。
虽然全省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8698万亩,与去年持平,但是粮食作物播种了7821万亩,比去年增加10万亩。在粮食作物中,玉米5898万亩,比去年增加56万亩;水稻1218万亩,与去年持平;大豆318万亩,减少5万亩。增加的56万亩玉米的替代作物为:经济作物10万亩,大豆5万亩,杂粮杂豆37万亩,薯类4万亩。如果玉米亩产按1100斤、大豆亩产按330斤、杂粮杂豆平均亩产按400斤、薯类亩产按1000斤(折粮)测算,可增产粮食4亿斤以上。
此外,高产耐密型玉米品种面积增加。全省高产耐密型玉米种植面积达到5000万亩以上,占玉米种植面积的85%,比去年增加600万亩。高产耐密型品种比普通品种按每亩增加330株测算,平均每亩可增产玉米130斤以上。全省因此增产玉米8亿斤左右。
尤为难得的是,粮食作物保苗率提高不少。今年全省玉米平均保苗率95.7%,比上年增加1.6个百分点;大豆平均保苗率96.2%,也比上年增加1.6个百分点。仅平均保苗率提高这一项,全省可增产玉米9.5亿斤左右。
良法推广多
“俺今年采取了高光效种植技术,一公顷多种3万多株,而且通风好、光照足。俺每公顷地增产4000斤,听说有人多打了上万斤。”隽洪兴说。
所谓高光效种植技术,就是依据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以及玉米株高,调整垄向为磁南偏西10度至20度,这样可充分利用光照。“高光效种植玉米,田间通风好、光照足,比常规栽培每天可增加3小时日照,而且能照到根部。”任克军说。
增产增效技术推广面积进一步增加,是今年吉林粮食生产一大亮点。今年全省新增玉米、水稻高光效新型栽培技术示范208.9万亩。不仅测土施肥在粮食作物中实现了全覆盖,而且,生物防治玉米螟4114.6万亩,比上年增加291万亩,常发区基本覆盖;农田灭鼠1736万亩,与去年持平;种子等离子处理800万亩,增加100万亩;玉米地膜覆盖100万亩,与去年持平。以上技术推广示范面积达到14680.5万亩次,比去年增加610万亩。水稻普遍喷施二次以上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预防,基本没有稻瘟病等病虫害发生。其他技术推广面积都有不同程度增加。
“6月份以来气象条件总体有利,降水、积温条件好于常年和去年,适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粮食作物长势良好,地域之间、不同作物之间差异小,均衡性、群体性好。虽然6月份以来局地出现冰雹和内涝灾害,个别县(市、区)玉米出现倒伏,但由于防灾抗灾力度大,将自然灾害损失降至了最低程度,粮食生产灾害损失程度低于近5年的平均水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有限。”采访结束时,任克军对记者说。(记者 黄俊毅 李己平)
(原标题:吉林灾后获丰收)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