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来化解“农机之渴”

要解决“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的问题,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近日,某县农业局的局长在参加完全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现场会后向笔者介绍,农业部将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力争到2020年全国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以上,他说:“我所在的县是全省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县,所以我很关注农业机械的推广运用。但是,当前国内农机产业发展不均衡,个别生产环节存在大型农机‘缺位’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时值早稻生产时节,笔者在宜春市一些农村地区调研时的所见所闻,也印证了这个局长的担忧。比如,上高县汇农种植业合作社总经理刘功绍就告诉笔者,他们购置了大量农机,为社员提供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但由于插秧机、植保机等大型农机的长期“缺位”,机插、机防这两块没有做大,生产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十几年来,江西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像旋耕机这样的小型农机基本在农村家庭普及。但是,一些地方依然存在农机“喊渴”的现象,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机之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一些生产环节中存在大型农机“掉链子”的情况。比如,在农机聚集度较高的水稻生产中,由于插秧机技术不过关、性能不稳定以及大型植保机的研发生产滞后,机插、机防成为迟滞种粮大户、合作社发展生产的一大瓶颈。在园艺和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养殖生产机械化等方面,机械装备则存在更多空白。其二,一些大型国产农机装备的科技含量不高。不少农业专家和农机销售商反映,由于农机生产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现有大部分产品以经验型设计和仿制国外产品为主,缺乏核心竞争力,像联合收割机这样的大型农机,一些国产的维修率较高,增加了农户的经济负担,耗费了农业生产的时间成本。

当前,在农业规模化经营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要解决“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的问题,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化解“农机之渴”,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要加强顶层设计,将提升农业装备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农业机械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制造业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的趋势下,我们要科学制定农业机械化长远发展规划,谋划好农机产业布局、推广体系等事关长远的工作,推动农业机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制造水平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

要强化协同创新。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农机企业有2000余家,但研发平均投入不足1%,产值排名前50位的企业平均研发投入不足2%,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偏低。因此,要建立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以市场为需求、政府为主导、项目为纽带、产业为依托,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集聚各方优势突破技术瓶颈,提升农业装备的整体水平。

要确保政策落地。科学的农机产业配套政策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采用政策杠杆,可有效撬动农机企业在研发生产、市场推广等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填补产业链空白。同时,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拓宽农机补贴范围,比如,在发放购置补贴外,实行燃油补贴、技术培训补助、推广应用项目资金扶持等,使更多的农机使用者受益,进而带动全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增添强大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