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身打造生物柴油发展模式
4月22日,国内首例生物柴油拒绝交易案在云南省高院二审开庭。据悉,二审时云南盈鼎及中石化云南分公司在辩论后同意调解,目前该案按照程序进入调解,如调解未成法庭将择日宣判。
生物柴油发展再次受到瞩目。同日,国家生物柴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北京挂牌成立。
据悉,“联盟”将整合我国生物柴油优势资源,建设技术创新资源集成与共享通道,通过发展百万亩小桐籽树油林基地建设及6套10万吨/年生物柴油加工装置建设,于2020年实现我国生物柴油规模化生产。
销售渠道不畅
“经历十多年的发展,生物柴油目前仍然处于发展初期,未形成有效持久的产业链。”联盟理事长吕勃对记者表示。
目前,生物柴油企业多为中小微型民营企业,资金非常有限,从上游原材料的收集到中间的生产加工,再到下游的加油站销售,尚未实现产业链延伸,制约了生物柴油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仍存在投资风险大、成本升高问题。在行业整体面临困境之下,不禁让人联想到“弃风限电”这一问题,由于政策与电网建设没有跟上,导致大量风机建成后发电后无法运送出去。生物柴油目前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缺乏销售渠道。
生物柴油企业想要盈利将生物柴油卖出去,然而由于没有自己的加油站,民企只能与国有企业寻求合作以解决销售渠道缺乏的问题。碍于市场发展及产业链的不完善,从事生物柴油的生产企业,约有八成处于亏损甚至停产状态。
“2014年国家能源局出台了生物柴油产业政策,生物柴油的春天就快来到,可那些已经破产的企业看不到了。”联盟秘书长张平说。
目前的生物柴油产业仍然处于质量困境、原料困境、经营困境、消费困境和资金困境中。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生物柴油产业发展的困境,靠单个企业无法突破,只有成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联盟,国家、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以合力的方式围绕生物柴油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建立公共技术平台,最终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和合理链接,知识产权得以共享。同时,加速科技成果的运用,联合培养人才,从而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为产业的升级换代提供源源不绝的创新动力。”张平说。
“两特” “三专”新模式
“在化石柴油中,混配10%的生物柴油,即可减少50%左右的汽车尾气排放”,张平说:“治霾,是中国生物柴油产业的责任,而发展发展生物柴油产业是中国的百年大计。”
“但是目前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首先要解决生物柴油产品无法借助现有庞大的销售网络进入市场销售的矛盾。”吕勃补充道。
据记者了解,“联盟”拟与云南省政府、中石油、中航油合作,建设中国首个国家级生物质航空煤油基地,并推动其在云南的产业化布局,根据生物柴油发展特殊情况,努力探索生物柴油的专营模式。张平介绍,“两特”一是按照国家《可再生能源法》规定的销售模式,由成品油骨干销售企业直接采购、混配生物柴油,利用其现有设施设备及庞大的销售网络,面向市场推广销售生物柴油,政府按销售生物柴油量给予奖励;二是争取商务部给具备条件的生物柴油企业颁发成品油经营许可证,创新生物柴油销售模式。
此外,“联盟”根据在云南省多年运营实践的经验,推进生物柴油产业联盟整体化发展,并总结、提炼出一套符合生物柴油产业特色的 “三专”封闭运营模式:即“生物柴油原料封闭专供”、“ 车用生物柴油专混”和“封闭区域专营”,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新模式。
市场应用可期
新能源已逐渐成为传统能源的补充。曾有司法人士指出,国内首例生物柴油拒绝交易案所反映的已不是企业间的纠纷,而是传统石化能源与新能源之间的碰撞。
从国内来看,目前国内应用推广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是光伏与风电,二者虽然可代替燃煤的供暖与发电等功能,但是对于油品的代替并不完全适合,尤其是汽车与航空方面。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推广电动汽车,但是由于其电池续航里程短、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并未得到很好推广。
若生物柴油今后实现规模化生产,其在生物航油、车用生物柴油与燃料生物柴油等主要应用领域前景可期。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教授徐增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联盟”计划在2025年完成3000万亩小桐籽种植及1500万吨/年生物柴油配套装置的建设, 可混配1.5亿吨生物柴油(B10),以满足全国封闭推广应用。目前中国制造的以地沟油和小桐籽油制生物航油已经分别试飞成功,预示着生物柴油继车用油、燃料用油之后,生物航油也将很快进入规模化的广泛应用。”他对记者说。
据联盟理事长单位——中生油(北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向本报记者介绍,随着生物航油、车用生物柴油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我国的生物柴油产业将会很快进入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