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稻走出去是大势所趋
让中国的杂交水稻种遍全球,是袁隆平院士的一个梦想。其实,它也应是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梦想。
民以食为天。作为世界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产量的每一次提高,都对全球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从为世界人民作出更多贡献的角度来说,中国优良杂交水稻品种理当加速走出国门的步伐。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的杂交水稻推广并不缺少技术。袁隆平和朱英国两位院士各自领衔的团队,历年来不断在杂交水稻产量和质量上取得突破。尽管东南亚、非洲等地的气候、土壤、水质和中国不尽相同,但只要给予一定时间进行本土化研发和创新,中国的水稻种子可在全球任何一亩水稻田里发芽、成长、结实。
前外交部长唐家璇曾说,杂交稻是我国外交的一张“王牌”,可以帮助我们在国际上交到更多的“好朋友”。不过,中国的杂交水稻在全球推广状况并不尽如人意。那么,是什么阻碍了中国杂交稻对外输出的步伐?
在很多专家看来,主要在于国家政策限制。农业部门不允许高技术含量的新成果出口,自然有其考量。他们也许认为先进的技术理应留在国内,不应过早进入国际市场,以免被外国人剽窃,进而研发出领先中国的产品。但正如袁隆平等人所言,技术输出固然要有一定的时间梯度,但至今仍输出早在数十年前就已成型的三系稻技术,已很难符合现实需求。
更何况,杂交水稻技术本来就是中国人的看家本领,更有着全球最一流的专家,管理部门担心国外利用较先进的技术输出实现超越,显然有些“杞人忧天”。研发杂交水稻的专家都不怕,管理部门理当对中国科学家有更多的信心。
中国文化中历来有“敝帚自珍”的心态,总希望把好东西、好文化、好技术藏起来,不让外人获得,以为这样就能永远领先。正是因为这样的心态,中国的许多传统技术不断失传,中国的封建王朝也屡屡上演“闭关锁国”的戏码。而中国一旦拥有了开放的心态,并开始在与外界的交流中吸取世界各国的优点,其爆发力和创造力往往令世人震惊,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诸多成就莫不如是。
科学研究的步伐永远都在前进,不会因某个人、某个国家在某些方面的“藏私”而停滞。杂交水稻技术也是如此。以为先进的技术不对外输出,就能永远保持领先,这样的心态其实是一种鸵鸟心态。一个重大技术的突破,需要多年的积累,也需要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不同思想的激荡中,创新的火花才会油然而生。从这一点来看,中国杂交水稻的国际化步伐,理应迈得更大。
在全球化的大潮下,作为一项对全世界都有着积极意义的技术,中国的杂交水稻“走出去”是大势所趋。在开放中学习,在开放中创新,在开放中进步,这才是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应采取的正确策略。唯有如此,中国才能在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国际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