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用量减八分产量提高两三成

山东菜农用上水肥一体化栽培基质——

农药用量减八分产量提高两三成

本报记者吕兵兵

4月中旬,记者见到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黄河街道景屋生态果蔬种植合作社社长刘景文时,他正在接待从潍坊赶来学习的农民。“你看,这就是用牛粪腐熟的基质,平常根据作物生长需要添加营养液即可,基本上不用化肥和农药。在咱这盐碱地上用,西红柿能增产30%以上。”刘景文带着客人边看边说。

他介绍的,是该村自2013年起开始使用的水肥一体化有机基质栽培技术。

该技术的发明人、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骆洪义介绍:“这项技术,一是采用农村比较多的秸秆、牛粪、蘑菇渣等材料,经过腐熟发酵等手段制作出性状稳定、成本低廉的基质;蔬菜种在基质里,一星期浇一次营养液,营养液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时期对营养元素的吸收特性,以及当地的灌溉水特点来配置。这样,不仅大幅降低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规避了土壤板结、污染、盐碱等问题,而且保证了产品品质和产量。”

山东省委农工办人士评价,该技术将农村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资源,通过在大棚重茬地、盐碱地和旧宅基地上的应用实践证明,在提高水肥利用率、降低农药用量、提高蔬菜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应大力推广。

营养液代替化肥

其实,基质栽培早已是很成熟的技术,只是因为基质成本太高,难以推广。

骆洪义这一技术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摸索出了可以就地取材的物品,比如农村中遍地可见的秸秆、牛粪、蘑菇渣等,经过高温腐熟后用作基质,成本低廉。

骆洪义介绍;“要把它们变成基质,最重要的环节是腐熟,也就是通过发酵,降低材料中的碳氮比,同时消毒杀菌,让基质性状稳定,既能疏松透气,又能固定植物。”

成本降了多少?德州市陵城区五李社区南李村党支部书记李新业介绍,基质、发酵剂和水肥一体化设备一次性投入稍大,在万元以上,但能用四五年,营养液每年三千元左右。而以前传统的土栽技术,肥料每年要三千多元,每年深翻地要用人工,病虫害还多,成本也要两三千元。

农民掌握起来很容易

这项技术农民好掌握吗?“很简单。”李新业说,“在原有的土地上铺上一层薄膜,隔开盐碱或者土壤中的病害,铺上腐熟后的基质,再铺上一层薄膜,保持基质湿度,安装上微喷设备,就可以栽苗了。”

但是基质的营养很低,蔬菜要健康成长,就需要因需下单的营养液。

“西红柿需要的钙元素比茄子高;西红柿供稞期需要的氮高,坐果期需要的钾高;莱芜和菏泽的气候与水质不一样,营养元素需要微调……”骆洪义通过持续不断的试验摸索出了经验。

景屋村地处黄河入海口处,土地多数是盐碱地,以前,即使是管理很好的大棚,年产西红柿也很少超过2万斤。该村2013年用上了该技术,2014年大棚的西红柿产量普遍超过了3万斤。

泰安市岱岳区房村镇,多年来一直种西红柿,土传病害严重。邹家庄的邹翠莲和邹青,各有一个西红柿大棚。2014年,邹翠莲采用了水肥一体化基质栽培技术,产量达到2.3万斤;邹青还是原来的种法,受连坐障碍影响,产量不到1.6万斤。

化肥和农药基本不用了

邹青说:“连年单一种植,不仅病害严重,肥料的利用率也不断下降。这样,化肥和农药是越用越多。”

“近些年,土壤板结、盐化、病害多,越来越成为种植蔬菜的障碍。舍弃土壤用基质,能很好地避开这些难题。”骆洪义说。

邹青接着说:“这种方法还省水,六七天浇一次,一个棚一次五方水就够了,比原先节省2/3。再加上几乎没有病害,化肥和农药钱都省了。”

据统计,该技术自2013年大面积推广以来,已在泰安市岱岳区、东营市东营区、菏泽定陶、德州陵县等多个县市建立了示范基地,在盐碱地、连作土地和复垦的宅基地上都取得了成功,累计示范面积近1000亩。对比试验结果显示,使用该技术的大棚农药用量普遍减少80%以上,增产幅度约20%,盐碱地上超过30%。

山东作为设施蔬菜栽培大省,近年来也加快了该技术的推广步伐。省农业科技应用重大专项资助30万元,支持该技术集成并推广示范;省财政厅拨付专项技术推广资金50万元。

水域温度实时监控养殖日志全程纪录

湖北钟祥:“智能鱼塘”实现因病施药

本报记者乐明凯

在湖北省钟祥市彭墩村的酒席有无鱼不成宴的说法,其中尤以产自当地青龙湖水产基地中的鲩鱼深得百姓喜欢,长到4公斤以上的鲩鱼,皮爽肉脆,久煮不烂,百姓餐桌上便多了道名为“彭湖脆鲩”的菜品。

好食材才有好味道,如今,随着彭墩新农村的声名鹊起,渔业养殖形势也发生了变化。当前渔业发展面临养殖成本不断上升、市场风险不断加大、边际效益不断衰减的新情况,进入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新时期。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彭墩村党总支书记张德华提出建议,要坚决改变过去那种单纯追求产量增长,片面地拼资源、拼消耗的发展方式,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发展方式上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加强农业生态治理、确保农产品安全的努力方向。

互联网上请专家

太阳能供电的蓄电池可以管一周、浮岛探头一万多元一个、各项数据以无线传输方式进入终端……4月15日,记者在彭墩青龙湖2000亩养殖基地上看到这套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可以对水域温度、pH值、溶氧度进行实时监控。

“这套系统投入了30~40万元,尤其在夏天非常重要。”正在操作设备的管理员余磊告诉记者,通过录入塘口、苗种、投入品、饲料、消毒、捕捞批次、检验检疫等情况,水产管理部门不仅可以实现在线监控,即使到了流通环节也能追溯,终端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生产信息一目了然。

“这套智能系统还提升了鱼病的防控时间和效率,减少了用药,降低了成本。”青龙湖农业发展公司总经理陈世源介绍说,鱼病以预防主,以前发现问题,再请专家来诊断耗时不说,诊断还不一定准确,造成投药浪费。现在这套设备使用后,若鱼群出现疑难杂症,可以马上解剖通过电子显微镜扫描,在互联网系统上选择全国知名渔业专家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治,真正实现因病施药,对水产养殖实现现代化管理。

青龙湖渔业基地是钟祥水产品产地准出的试点之一,完全可以做到“生产有记录、产品必检测、质量可追溯。”钟祥市水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钟祥是湖北省水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试点县市,目前,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网络体系基本建成,信息管理智能平台已投入使用,质量安全可追溯链条已正常运转。

生态养殖鱼价高

青龙湖饲养的鱼为什么具备鱼塘养殖所不具备的口感和味道?鱼儿运动多、大湖水质好是重要原因。

据了解,生态健康养殖是彭墩水产人一直以来的追求,通过实施“现代生物技术调节水质工程”,除了在选择名优品种的鱼类和投食精养外,更加注重养殖的过程管理,不投入任何肥料,一旦发现水质出现偏离,立即采取现代生物技术调节水质。

减肥减药产量降低了怎么办,会不会影响渔民的效益。“当然不会,今年初青龙湖出产的鱼比同类型均价要高0.5元/斤。”陈世源介绍说,而且近几年来,青龙湖已从主要追求产量向注重综合效益的休闲渔业过渡。轮捕轮放,抬大放小,亩产不超过500斤,吸引游客前来水上游乐、水上垂钓带动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业收入。

彭墩村每年邀请相关水产专家到基地举办生态健康养殖培训班,使生态健康养殖成为周边渔民的共识。并对水产养殖区域周边进行绿化美化建设,拓展水产养殖的社会效应,把水产健康养殖与乡村文化、乡村旅游、乡村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休闲渔业与乡村旅游同步发展的良好态势。2014年,彭墩休闲渔业带动旅游业营业总收入达5000万元。

“减减”更健康

郭少雅

前不久,在海南省南滨农场的南繁基地上,一位育种专家跟笔者谈起刚刚在北京参加过的“两减”行动方案发布会。所谓“两减”,就是农业部首次提出,要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到2020年,化肥、农药用量要实现零增长。“政策十分及时,是时候给土地‘减减肥’了”,老专家望着眼前的玉米田,琢磨着如何提高新品种的抗病性。

这样的政策出台,源于我国农业资源环境在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的双重压力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约束越来越明显;也基于中国的消费者在满足了吃得饱、吃得好之后,从追求“口舌之欲”转向科学健康的饮食要求。

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两减”再也不是简单的做减法,“减”的背后是“不减产”,“减”的结果是“增效益”。

我国是世界上化肥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农药和地膜的使用量也常年高居不下,这样的“大补丸”长期大量且不合理地施加给土壤,严重地破坏了土壤的生态系统和自净能力,面源污染和地力的下降,亟需我们停止简单粗暴的掠夺式生产,温柔地对待我们的土地。

如何让土地得到的休养生息?一方面,急功近利的“补药”要停下来,另一方面润物细无声的“营养”要跟上去。测土配方施肥,如同给每一块土地开处方;有机肥替代化肥,如同反哺,将曾经从土地那里索取的有机质还回去;绿色防控,如同给土地筑城墙,“御敌于国门之外”,把农药的使用机会降到最低。

“两减”看似事小,却是现代农业的有力注脚。要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展开,要育种科技、种植技术的有力支持,要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更重要的是,从农业工作的指导者到农业生产的从事者,都要从骨子里转变拿数字说政绩的思维,踏踏实实地,为生养我们的土地做点事儿,用“烹小鲜”的心,给土地整一桌健康的“减肥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