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的现代倒退

种业的现代倒退

题解:本文讨论国内种业面临的倒退潮流,是为现代倒退,而不是现代种业的倒退。中国种业还没有现代化,这里说的是落后种业现在正发生的中途倒退。

中国玉米育种技术曾经发生十年倒退,经过十年徘徊,现在正处于十年调整期,要到下一个十年,才可能重新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十年调整的主要内容是改变种质基础,这是一个长期积累过程。也就是说,前后经历三十多年时间才能彻底摆脱错误的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然后进入一个能够追赶跨国公司的良性发展阶段。这说的是历史上发生的倒退。虽然有体制方面的阴影,但基本上属于技术倒退。

技术性倒退比较容易纠正和扭转,尽管有阻力,尽管还需要很多年时间,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青年科技人员看得明白,知道什么是真理,知道商业利益之所在。有人估计,全国80%或90%以上的玉米育种者接受矮杆、早熟、耐密植和适宜机械收获的育种方向和一系列创新的育种技术路线,现在正以实际行动落实种质创新。这么多人接受我的理论,着实令人高兴,但我宁肯估计得少一些,不接受新理论的人或许不止10%,这样把困难估计得足一些,冷静对待竞争形势。但有一点,任何人都不可能再扭曲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国务院8号文件以后,中国种业迅速向前推进,遏止了技术倒退,但经不住少数人从管理体制上横插一杠子,官僚主义集团势力狠狠打击了全国的育种创新努力,阻碍了产业发展。

过去,主张技术倒退的人很多,但我们能够扭转颓势;现在,主张体制倒退的人极少,他们虽然不懂育种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规律,但掌握实权,顽固维护权贵集团的既得利益,这些人的背后运作能力很强,毫无顾忌地阻碍种业科技进步,而且少数人拥有超过数千家企业的话语权。

现在,中国种业正面临制度性倒退。这将使我们历经三十年的颠覆式创新成果付之东流。倒退潮流的特点是扭曲市场经济,阉割改革思路,甚至比一般意义上的计划经济更糟糕,越演越烈地强化了官僚主义品种审定制度。这里隐藏着行业管理的不正之风和腐败之源!其特点是欺上瞒下,居中作梗。

从表面看,体制改革似乎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其实不然,改革原动力都是自下而上传递的,社会被逼无奈才改革。底层的力量最重要。

种业倒退集中体现在品种审定制度这个既得利益博弈战场。少数人的居中作梗行为反常,已经超出一般意见分歧的范筹,也超出了正常的利益之争。

按说,品种区试和审定不过是执行机构,个别人居中作梗,把自己当成权力中心,这就有点反常。更不可思议的是2014年2月1日实施的品种审定管理办法不但没有改革和向前进步,反而倒退,难道国情就是这样吗?这显然不合历史逻辑。

遏制技术倒退,靠的是全国各地方各层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育种人员共同努力,把倒退势力边缘化。现在,官僚主义的权贵集团势力已经把中国种子产业推向绝境,使我们这些年对育种技术的改革与创新努力举步维艰。改良和改革的道路都被堵死,被逼无奈只能彻底否定品种审定制度,这要靠全国育种人员和企业齐心协力,阻止制度性倒退。

绿色通道被少数人阉割,虽然有人恶狠狠地扬言不听他的话就取消绿色通道,但毕竟迈出这一步,就由不得他再向后倒退。绿色通道政策被少数人倒退至极限,若再向后倒退就难免出大问题。如果走到那一步,中国种业前途很可能彻底毁掉,也可能顺势开辟市场经济新天地,但不管什么结局,主管部门和领导面对自己不能控制的新局面将会很尴尬。种业知识产权、转基因管理和品种区试与审定的乱象都已失控,如今再火上浇油难道会有好结果吗?

企业要明白当前形势,属于自己的机会就那么一点点,要通过绿色通道来推进种质创新和技术进步,然后,推动品种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到那时,官僚主义“指挥棒”就维持不下去。企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绿色通道,切不可乱来。

激化矛盾乃不得已而为之。如果2011年国务院8号文件颁布之后,胡乱作为的“指挥棒”主动舍弃一些权贵集团利益,投身改革,谁还跟你计较那些鸡毛蒜皮的往事?大家要是认可了你对改革的贡献,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对品种审定制度的态度从十几年前的改良,到2011年的改革,现在被逼无奈,不得不彻底否定之。官僚主义阴影之下必有腐败,种业界人士心知肚明。

退一步说,如果某些人固守利益集团,但听取专家意见,采用先进的试验设计和统计技术,把越来越明目张胆的权力寻租、弄虚作假和腐败现象稍微约束一下,把品种区域试验和审定的各个环节做得天衣无缝,年年审定出1-2个创新型的好品种,大家也没话说。但情况不是这样,“指挥棒”没有关注种业改革与创新方向,连技术上的失误也充耳不闻;面对严重的潜规则、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睁只眼闭只眼,导致大范围弄虚作假,篡改数据,国家和企业投入巨资维持的品种区域试验和审定制度,换来的绝大多数审定品种是废品,加上少数次品,而成功率微乎其微。这反映出“指挥棒”太自以为是,太相信自己的权力,置农业生产、科技进步与改革创新于脑后,完全不顾现代生产力对技术的需求,严厉打压矮杆早熟耐密植宜机收这个育种创新方向,阻碍种业技术进步,置种业前途和命运于不顾。这是“指挥棒”最失策的地方。

我曾经向农业部种子局正式建议,哪怕采取折中办法,让孙世贤等人继续保留区域试验和集中审定的权力,但审定后的品种都在主管部门登记注册,利用市场竞争机制约束企业依照契约精神承担起市场责任,企业加强自律,种业和科技界必然朝着创新方向培育新品种,而“指挥棒”也按照创新的趋势改革品种审定制度,客观上顺应种业技术进步。为了推动种业改革,即使做出这么大的让步,他们依然不干,那他们到底想要什么?

其实,我们并不特别在意少数官僚主义及伴生现象,也认可正常的利益集团,但我更关注一项政策对技术进步所起的作用,是正向还是反向推动。少数人推动的品种审定管理办法比原来的审定制度更向后倒退。如果话说到这个份上,仍然挡不住少数人欺上瞒下和居中作梗行为,那我们也就再没有期盼了。我们有理由质问,国内种业界每年9亿元的腐败成本都到哪里去了?谁来为此担责?我还要再问一句,每年这9亿元的腐败成本能够阻挡住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吗?

倒行逆施,天怒人怨,不但企业不赞成,科技人员不赞成,就连品种审定委员会里的专家和一些省的种子管理部门也颇有微词。该放下架子到基层去调查研究,拿出改革措施,或许还来得及。

种业市场鱼龙混杂,秩序混乱,劣币驱逐良币,这严重打击了种业创新的积极性。而官僚主义的品种审定制度则雪上加霜,恶化了种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此时,再不废除官僚主义的品种审定制度,必然与侵害知识产权形成合力,彻底打压育种创新努力,必将置中国种业于死地。

望有关当事人三思。

附注:初稿写于2014年5月下旬,即新的品种审定管理办法实施后3个多月,主要内容是与网友讨论育种创新,这使我想到,制度可能推动创新,也可能压抑创新。少数人打压全国的玉米育种创新努力,不能容忍。现在,需要公开讨论。官僚主义的品种审定和暗藏的潜规则之类都不算是太大的事情,可是与破坏知识产权形成合力,打压育种创新,这事情就很大。还是公开讨论好。谁的意见正确,企业家和育种者就支持谁。我们对各方利益集团的意见都要听一听,不能只考虑少数权贵集团的利益。讨论问题要公开,不要回避,更不要为权力寻租留下隐患。

种子管理制度的倒退和不作为,不只是个别人的责任。现在到了采取措施改变一下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