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育种专家郭建夫:34年水稻育种36个

郭建夫,广东海洋大学杂交水稻研究室主任,1981年大学毕业至今34年来一直从事水稻育种研究工作。主要水稻育种研究成果:1981—2015年的34年间在水稻育种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为农民增效增收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育成的水稻新品种在华南稻区累计推广面积约4500万亩,增产稻谷22.50亿公斤。共育成通过国家、省级审定水稻新品种36个;培育出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水稻不育系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发表水稻育种研究论文33篇;获品种权(专利)2项,申请品种权1项;获奖科技成果6项;5个水稻新品种(组合)先后被遴选为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获得主要荣誉:先后被评为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带头人,广东省劳动模范,被聘为“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创新团队品种选育岗位专家”。

34年水稻育种,共推广36个新品种

4月23日上午,当记者来到郭建夫的杂交水稻研究室时,第一印象就是感觉进入一个水稻世界,研究室外面数个泡沫箱试种着秧苗,每种秧苗打上编码,研究室里面摆放着几十种稻谷种子,就连房间内的简易床也有稻谷。“这些稻谷种子都有编码,像这种稻谷种子,它的亩产量在600公斤左右。它粒型细长,饱满,米质好。已经在全省推广,种植的农民反映不错。”郭建夫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轻轻捋着稻穗。环顾实验室,记者还发现有水胶鞋、草帽,加上桌面的稻谷种子标本,和一脸黝黑的郭建夫教授,让记者感觉到仿佛也要被同化了。“呵呵,我研究室外面有50亩的农田,专供我们进行水稻育种实验的,随时都要下田观察秧苗生长情况,塑胶鞋、草帽是必备的。”郭建夫说。

郭建夫告诉记者,他1981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水稻育种研究工作,至今已有34年。最近5年,他主持育成杂交稻新组合12个通过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主持育成具自主知识产权水稻不育系双66A和万金S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初步统计,34年里一共推广了36个水稻新品种,农民栽培试种的新品种亩产量在550—600公斤。”郭建夫告诉记者。

据悉,2010年以来郭建夫承担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广东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及广东省科技计划等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4项,2009年被聘为“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创新团队品种选育岗位专家”,主持育成的水稻新品种万金优133、博Ⅱ优15、湛优226、万金优2008和双优2088先后被遴选为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育成的水稻新品种在华南稻区累计推广面积约4500万亩,增产稻谷22.50亿公斤。

心声:水稻产业需要更多的年轻梯队接上

当郭建夫提议记者到他的实验田看看水稻生长的情况时,他已经敏捷地穿上了塑胶鞋。“这个时候就抽穗的水稻没见过吧?来看看!”郭建夫开心地领记者走到绿油油的田地里,“这个就是抽穗的水稻新品种。”郭建夫下到水田里,撕开育种用的塑料袋口子,拔下几根抽穗的稻穗给记者看。据悉,为了育出更优质的种子,他和他的研究室团队培育出了两系水稻不育系作为育种母本,从而培育出更好的水稻种子。为了观察培育好这些“宝贝”,郭建夫每天都要到这里呆上一段时间,留意它们的各种细微变化,包括生长、叶子的变化、抽穗等。

“有很多人问我为何在这个行当干了这么久,想必你也会问我这个话题。”郭建夫还没等记者开口,他先说了。郭建夫告诉记者的答案有三个:第一是学这个专业的,有这个专长,专业知识能在领域里长袖善舞,这是他觉得开心的事情;第二,他是农村出身而且从小家境不好,能吃苦,半途而废的事情他感到别扭,所以坚持;第三,研究成果出来的满足感,特别是农民种植他研究出来的水稻新品种增产增收后,这是他坚持最大的动力支撑点。“农民的肯定,就是社会的肯定。服务社会的优越感就越充足。34年时间一晃而过。不在该行业的人是无法体会到水稻育种不断有新突破的满足感的。但我感觉到了,我认为这就是干一行爱一行的核心原因吧!”郭建夫说。

“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水稻产业没有年轻梯队接上。现在不少学这个专业的年轻人出来后并没有去学以致用,都转其他行业去了。”郭建夫告诉记者,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稻产业就必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各种产业链环节如育种—栽培—机械化收割—后期加工等,整个产业链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务,但现在很多年轻人怕吃苦不愿意从事这个工作,这会有断层的危机,相对其他产业来说,这种危机不得不让人担忧和亟待重视和面对。 (欧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