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市场高收购高库存:大仓粮满 何以为“患”

粮食市场高收购高库存:大仓粮满 何以为“患”

■本报记者 王珊

原计划销售2012年国家临时存储玉米295481吨,实际成交仅2808吨,而35881吨美国2号黄玉米全部成交。

在日前举行的国家临时存储玉米及进口玉米竞价销售交易会上,临储玉米与临储进口玉米成交结果分化非常明显。

这已不是临储粮第一次出现售卖低谷。今年1月,国家临时存储稻谷竞价销售交易,计划销售2013年早籼稻491408吨,全部流拍,且第一季度流拍高达6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组来自海关总署的数据:2014年,中国进口谷物1951万吨,同比增长33.8%,创历史新高。

外粮入市,国粮入库,已成为我国粮食市场的主要状态。

“三高”叠加已成主要状态

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4.3亿吨,跌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为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市场价格,从2004年开始,除采取“四补贴一奖励”政策外,我国还实施了最低收购价。

“在实施效果上,无论是保护农民利益,还是实现粮食‘十一连增’,都与这些政策有关。”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副所长王济民说。

到2008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五连增。然而,谷贱伤农。为继续保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我国开始实施临储政策。

不过,从经济规律来说,既有的这些政策只有在国内粮价远远低于国外价格时,才具有可操作性,库存的粮食才能卖出去。

然而,全球粮价自2012年三季度开始回落,目前已低于国内粮价。而近两年,随着国际粮价持续走低,国内外价差不断扩大,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量的“三高”叠加成为我国粮食市场主要状态。

“一般认为,当年粮食库存达到次年消费量的17%?18%,即可满足粮食安全要求。而目前,中国三大主粮库存消费比达到5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

保护政策未及时调整

1996年,中国由大豆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进口量由1996年的111.4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5478.6万吨,年均增长率达32.1%。受进口大豆的冲击,国内大豆产量增长缓慢。1996?2010年的15年间,国产大豆产量年均增长率仅为1%。

受到挤压的不只是大豆。在南方,油菜等经济作物的耕作空间也变得非常有限。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已出现结构性短缺和过剩并存的现象。

在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看来,这些都是既有的粮食保护政策没有得到及时调整所导致的直接结果。

韩国有着同样的经历。自1948年建国以来,韩国一直推行“稻米增产政策”。1997年,韩国大米生产所占用耕地占全部耕地的55%。政府保护价政策对韩国稻米产业畸形结构的形成负有直接责任。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告诉记者,我国粮食生产的结构问题和可持续问题也必须得到关注。事实上,这些问题在2007年粮食总产量突破5亿吨时就应受到关注。

保能力减产量

保护政策带来的问题显然已受到政府关注。为此,在2014年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目标价格举措被提出。

所谓的目标价格制度,是指由政府设定农产品目标价格,当实际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而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则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国家不再收储粮食。

不过,在推行过程中,一系列弱点相继暴露出来。“首先面临的就是操作成本问题。国家怎样才能将补贴发到农民手中?根据面积,还是产量?谁来确定面积和产量?又如何防止企业投机倒把,比如集体压价?”一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目标价格政策已很难实行下去。

此外,新一轮通知已经下达,2015年国家将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其最低收购价格保持2014年水平不变。有知情专家表示,这是为防止出现新一轮的粮食产量大幅下跌,影响基本的粮食自给率。

既有的政策显然已经左右为难。在李国祥看来,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式还是要调结构,转变生产方式,而不是废除既有的政策。

“粮食产量可适当减少,比如东北地区可采用玉米和大豆轮种的方式,一方面恢复地力,一方面促进国内供求平衡。”李国祥说,一旦国内出现用粮需求,即可再恢复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