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更多“新农人”
编者按:当前,我国正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而人作为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主体,人的职业素质与技能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农业现代化质量与效率的一大关键因素。农垦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国家队”,同样面临着“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问题,承担着如何培养新型职业农工、辐射带动新型职业农民的职责。而破解这些问题的路径之一就是要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从而培育出更多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农人”。本期专题报道的培育“新农人”的做法与经验,值得各地借鉴。
又到棉花播种时,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技术好的农机手,大家抢着要
连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掀起棉花播种高潮,优秀的农机手等技术人才成了“香饽饽”,不少农户也自发学习新技术。图为八十九团农机手在检修农机。汪铁锁摄
岳光好李小洲
连日来,在新疆大地上棉花播种已全面展开。在兵团第五师八十一团,10万亩棉花播种更是有序推进。虽然今年播种较往年推迟一个星期,但有种棉“高手”和各环节技术员的全程跟进,棉农们都信心十足。
“以前主要担心播不直,造成后期机械采收中棉花的浪费。所以,今年大伙儿都争着抢着要技术好的农机手。而在整个兵团都是这个现象呢!”正在播种的棉农贺进侠说。
植棉技术掌握快,收入节节高
“近年来,棉花产量高、质量优,离不开咱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学到的新技术,更离不开脑子活泛和种棉观念的更新。”棉农谭钦国说。
谭钦国种了80亩棉花,笔者在地里看到他正在铺设滴灌管子。“从开始种棉花,我经历了淹灌、喷灌、滴灌三种模式,播种也是从条播、膜下点播、膜上精量点播三种播种方式。棉花新品种运用和推广了好几代,我的收入从以前一年收入几千元,增长到现在10万元以上。”谭钦国说,种植棉花20多年来,每年都参加各种农业技能培训,还通过了职业资格考试,如今已是农艺工二级技师。
像谭钦国这样的棉农还有很多。每年入冬时,八十一团都会开展点答式培训、专业技能培训、职业等级资格培训等。除聘请专家、学者来团授课外,还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开展种植技术学习。在农忙时节,还采取“以会代培、现场教学”形式,不断增强棉农“学以致用”的能力。
目前,该团3811人通过多年培训,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的达98%,取得高级农艺工职业资格等级以上的达75%。该团社政科科长姚军说:“目前职业资格等级培训方向,已经向二三产业有所侧重,以期培养出更多的会服务、擅闯市场的人才来。”
跟着市场换脑子调结构,棉花葡萄一起种
“棉农不能仅靠棉花实现增收,一旦市场价格不稳定,将会直接影响个人收入。”该团党委书记张恪军说,为抵御市场风险、提高多元增收能力,他们结合本地光热条件,从2000年以来就开始增加葡萄种植,葡萄种植户达876户,种植面积1.6万亩,产品主要销往广东、福建等省。
目前,葡萄种植实现了“一亩园相当十亩田产出”的效果,产业结构的调整活络了大家的脑子,增强了市场意识。
“我10亩葡萄收入8万多元。”葡萄种植户高均芝说,有这么好的收入,得益于团场给我们培训技术的同时,还教给我们市场经营的理念和技巧。
原来,该团为科学均衡配置土地资源,完善团场、连队、职工三个经营主体责、权、利制度,推行多元增收,从经营承包政策、销售方式、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鼓励职工组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使产业与市场接轨。
目前,全团共成立葡萄产业合作社26个,增收2100多万元。
精明的高均芝说,她们合作社成立后,职工直接与客商在地头谈价格,她种10亩葡萄的收入并不比种棉花少。她们几户社员已经商量过了,今年产量上不贪多,重点要放在果品质量上,多产精品果,以品质求效益,争取在提升亩经济效益上下功夫。
技术更新快,农机手忙“充电”
“以前机车都是公家的,干好干坏一个样。现在不一样,干得好、服务好就挣得多。”见到陈进仓时,他正指挥徒弟进行耙地作业,“别看这些铁家伙,每年都能为我挣回几十万收入呢!”
为了提高大家的专业技能,加快农机更新换代,让农机现代化助力农业生产,早在1997年,团里就出台农机改革措施,实行农机作价到户。陈进仓从那时起就当起了职业农机手,开始更新手里的农机。大马力机车的加入,让陈进仓的技术能力和经济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头一年就实现利润49万元。
在服务农业生产上,陈进仓为了赢得棉农的信任,他始终坚持作业质量标准,以优质的服务做实自己的“机车梦”。
在今年春播前期,全团又新购置了200马力以上大中型拖拉机4台,超宽膜植棉机点播器53台,并安装卫星导航自动驾驶仪53套。
“如今播种机都装上了卫星导航自动驾驶仪,我再不‘充电’,岂不是落伍了?”陈进仓笑着说,他还要接着学习更多的新技能呢。
黑龙江垦区——
发挥“土专家”经验激发大学生创造力
杨潇刘盛瑞
拥有肥沃土地和雄厚的人力、机械资源的黑龙江垦区,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他们围绕“会种地、种好地”的目标,在培育“新农人”上下足了功夫。
引进大学生注入新活力
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助推,而人又是科技进步的主导因素。要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就必须在农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农民种植水平的提升上下功夫,只有加速人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
岳洪福2008年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来到黑龙江垦区五九七农场。工作第一年,他便参与了农场水稻高产创建项目,与同事任明勇一起通过采取水稻“三化一管”技术,即旱育壮秧模式化、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稻谷品质优质化,适时采取水、肥、植保等调控措施,在高产创建中创造了“百亩方”单产907公斤的寒地水稻高产纪录。
垦区还不断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力度,良好的政策待遇和科研条件吸引了一大批优秀大专院校毕业生投身农业。针对大学生“有理论,无实践”的情况,垦区采取了“一线锻炼,重点培养”的人才培育思路,让大学生到农田生产一线去实践、去创新。
爱惜“土专家”发挥新作用
大学生有创造力,“土专家”也有好经验。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中,不能拘泥于单一手段,应广开渠道多措并举。很多农户在多年的种粮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验往往是不拘泥于理论,不限制于数字,十分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现状。
2014年,五九七农场通过成立“长林岛水稻劳模创新工作室”和“白琳劳模创新工作室”,把农场各时期的老劳模和“土专家”组织起来,发挥其在水稻种植、果树栽培上的技术特长,以“劳模工作室+服务区+农户”和“农场+地方+科技攻关课题”的工作模式,对稻农进行科技指导和技术推广。
在今年的果树剪枝生产环节中,白琳工作室就组织宝清县和农场果农开展了一次颇具意义的劳动竞赛。比赛中,劳模工作室科技组成员郭广林采用的电动剪枝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亮点,他仅用3分钟,就轻松完成了对一棵树的剪枝工作。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果农们开始使用这种电动剪,既提升了果树剪枝效率和质量,而且还节省了3万多元的人工雇佣费。
垦地手拉手实现新效益
近年来,黑龙江垦区不断加大“垦地合作”力度,寻求促进垦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共通点、合作点。
素有“天下第一场”之称的友谊农场,是垦区较早开展GPS卫星导航作业和使用精密播种技术的农场,田间作物就像“格尺”画的一样直,产量3年实现了三大步跨越,年增产超过2亿斤;水稻高产创建领先世界水平,连续两年刷新大豆高产纪录,玉米实现了“吨粮田”,甜菜达到欧美种植水平。
农场第五管理区主任焉文礼说:“自从用上了新农机,作业千米误差只有2厘米,很多周边村镇的农户都来农场雇佣我们的机车和农机手,为他们代耕、代管、代收,‘三代’作业面积达12万亩。”
五九七农场还与毗邻的宝清县共同打造了10万亩果林生产基地,双方在技术合作、人才培养、信息共享、产品销售等环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效带动了地方林果经济发展,所产优质果品远销国内各大城市,还出口到了俄罗斯,年产值达9000万元。
培养“新农人”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扶持——
让农民学得会、学得好、用得上
本报记者买天
从2012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四年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战略。今年,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范围已扩大到4个整省、20个整市和500个示范县,并启动了每年万名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不久的将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素质“新农人”投身农业。
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农垦与农村一样,都面临着“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农垦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国家队,近年来通过承租、代耕、代收等社会化服务方式实现大农场带小农场,并走出垦区带着农民干。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革新,越来越需要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工、农民队伍提供人力支撑。
“农工强,则农垦强。”农业部农垦局局长王守聪说,新型职业农工是推动农垦改革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的人才支撑,要尽快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培训、技能鉴定、职称认定和资格考核政策体系,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将农垦建成培养高素质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新型职业农工的大基地,把农场建成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大学校。
中央农广校有关专家表示,“新农人”的特点是高素质、职业化,培育“新农人”必须科学谋划,创新培训机制,更要加强培训工程的顶层设计。
要科学选拔培育对象,优先把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生产经营规模的能人培养成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新型职业农工。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需求,既立足培养垦区内人才,又辐射培养农村新型职业农民;既要培养农场及周边农民中的人才,更要把大学生列入培养对象。
专家指出,培育内容的设计一定要让农民能学、爱学、有用,更要能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注重因材施教,突出“务农技能”这个核心内容,重点培训良种良法、病虫害防治、农机农艺融合、贮藏保鲜、市场营销等现代农业技能以及经营管理理念。
职业培训离不开政策扶持。专家建议,在生产扶持方面,新增项目重点向从事粮食生产、有科技带动能力和生产经营实力的新型职业农工倾斜,逐步将新增补贴从收入补贴向技术补贴、教育培训补贴转变。在土地流转方面,要在登记确权基础上,建立土地有效流转机制,引导土地向种养大户流转。在金融信贷方面,要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建立担保基金,解决种养大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面临的融资难题;在农业保险方面,要扩大新型职业农工、农民的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争取给予保费补贴等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