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基因组研究成果新闻发布暨华大基因河南(洛阳)农业创新中心揭牌仪式河南举行

2015年4月17日,在第二十三届洛阳牡丹节会上,洛阳市政府、洛阳农林科学院、华大基因联合发布洛阳牡丹基因组一期研究成果,并举行了华大基因河南(洛阳)农业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国家林业局原副局长李育材、河南省农业厅副厅长魏蒙关、洛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尚朝阳,洛阳市委常委、农工委书记史秉锐、洛阳市人大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原文涛,洛阳市政协副主席孙君奎,洛阳市政府副秘书长赵建洛、河南省洛阳市农林科学院院长张灿军、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华大农业与循环经济首席执行官张耕耘等出席了本次活动。

洛阳具有悠久的牡丹种植历史、丰富的牡丹种质资源和良好的观赏牡丹产业基础,但在牡丹基因功能研究和资源保护、牡丹籽油育种开发、花期延长及鲜切花专用品种选育等方面基础仍较薄弱。“这是我们第一次系统性进行牡丹种质资源研究,摸清了牡丹‘家底’。”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张耕耘博士说。

华大基因对洛阳农林科学院的1120份牡丹种质资源及群体材料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分子标记开发、群体结构、聚类树构建和遗传图绘制。研究共发现了200万个多态性的SNP分子标记,并分析得到一些与牡丹花色,花型相关联的分子标记,同时还首次绘制了牡丹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这一研究也首次证实了牡丹主要生态类群在基因组上的差异,其结果对牡丹资源分类和品种选育改良提供科学技术指导。

洛阳牡丹基因组5项世界领先研究成果是:第一次系统性进行了牡丹种质资源研究,摸清了牡丹“家底”;第一次绘制出牡丹聚类树,搞清了牡丹“亲缘关系”;第一次大规模开发出269万个多态性的SNP分子标记,绘制了牡丹DNA指纹图谱,为牡丹品种办理了“身份证”;第一次定位牡丹农艺性状相关基因,明晰了分子育种“路径”;第一次绘制出牡丹高密度遗传连锁图,为牡丹基因组图谱绘制“奠定了基础”。

这些研究成果深入揭示了牡丹的起源、进化和遗传基础,在牡丹研究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待成果投入实践运用后将为解决牡丹科研和产业发展难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从而大幅提升牡丹育种技术和创新能力,进一步确立洛阳牡丹研究在全球的核心地位和竞争力,保持洛阳牡丹产业在基础研究、品种研发、油用牡丹产业化开发等方面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发布会上洛阳农林科学院与华大基因在河南省政府及洛阳市政府的见证下共同成立华大基因河南(洛阳)农业创新中心。双方将致力于在牡丹基础研究及育种开发,谷子及旱作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创新中心的成立,是华大基因利用自身科技优势,助力中原经济区发展、布局中原的重大举措,也是洛深合作的又一重大成果。通过努力,将华大基因河南(洛阳)农业创新中心建成我国牡丹、谷子育种核心技术平台和新品种培育基地,并在其它农作物和畜牧业品种、水产品选育上实现突破,为河南农业新品种选育和创新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华大基因河南(洛阳)农业创新中心将充分发挥华大农业在育种领域的领先技术平台优势,与洛阳农林科学院多年的育种资源和基础相结合,为提升洛阳当地育种水平,为我国种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