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力争到2020年有效遏制污染加剧趋势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农业部近日下发《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形成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农业面源污染解决方案,力争到2020年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即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化肥、农药减量使用,畜禽粪污、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利用、综合循环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促进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资源环境遭受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的双重压力,已日益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约束。一方面,由于工矿业和城乡生活污染向农业转移排放,导致农产品[7.02% 资金 研报]产地环境质量下降和污染问题凸显;另一方面,在农业生产内部,由于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长期不合理过量使用,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和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不合理处置等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都加剧了土壤和水体污染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张桃林说,当前农业面源污染总体不容乐观,但是污染种类多、分布广,各种类型在不同地区差异比较大:在西北干旱地区,由于农膜的大量使用,农膜白色污染比较突出;在中东部地区,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再加上特殊的气候条件,农药化肥面源污染的问题相对突出;在南方,由于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比较高,规模也比较大,相对来讲可能农业畜禽粪污污染问题就比较突出。

“现在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是局部有好转,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清洁生产技术等有效措施的应用,在一些重点防控地区,比如滇池、巢湖、太湖已有所好转,但也有一些地方有加剧的趋势。”张桃林说。

“一控”主要体现在农业用水量方面。我国农业用水利用率较低,1立方米灌溉水只能生产1公斤粮食,低于发达国家1∶1.2至1.4的水平。农业部提出要把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通过采取节水农业等措施,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同时要加强农田设施建设,包括管网建设,减少灌溉水在输运过程中的消耗,也可以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系数。

张桃林表示,面源污染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首先是化肥和农药污染问题。化肥方面,现在化肥使用量总体比较高且利用率低,尤其是果树、蔬菜方面的问题相当突出。农药方面,现在农药使用量约32万吨,农药利用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目标是要控制在30万吨。

畜禽粪污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一个最大来源,我国年出栏生猪约7亿头,而且规模化养殖增速较快,比重已达40%。张桃林认为,规模化养殖之后,如做得好可以集中处置,提高利用效率,但如果处置不当或者配套设施跟不上,甚至可能会产生环境事件。

农作物秸秆问题也被认为是比较突出的农业环境问题,特别是随着作物产量连年提高,农作物秸秆量超过9亿吨,其中可以收集的秸秆量达到8亿多吨。农业部提出把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从现在的76%提高到85%左右。张桃林介绍,对这些秸秆进行有效综合利用,包括发展肥料、秸秆还田、饲料化、燃料化等利用,已积累了比较成功的经验。

我国农膜使用量是250万吨,其中地膜是140万吨。但大量地膜残留在土壤里,既影响土壤的结构,又易引发动物的误食中毒现象。本来“白色革命”是为了促进生产发展,但却导致了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张桃林建议今后要对症下药。材料方面,由于成本比较低,大量使用小于0.008毫米的农膜,不易降解。要通过经济激励、政策支持,促进农民更多使用合乎标准的材料。收储方面,要加强收储网络体系的建设,农膜收储的技术、机械、工艺等要跟上。(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