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防冬小麦多种病虫害

小麦是北京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生产过程中,许多病虫对其为害造成损失而导致减产。现将几种主要病虫害为害症状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白粉病

田间症状:主要为害叶片,病情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从幼苗至成株期皆可发生。病斑部位初期长出丝状白色的霉点,以后表面覆盖的霉层逐渐加厚,似绒毛状,颜色由白色逐渐变为灰色,后期散生黑色小点。病斑在叶正面比叶背面多,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病斑周围和背面的叶组织褪绿,病情发展时病斑可连成片。受害叶片提早枯死,受害植株容易倒伏,使小麦千粒重下降,空瘪粒增加,麦穗受害能引起枯死。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种植抗病品种。根据品种和地力,播种时合理安排播量,推迟播期,控制群体不宜过大,增施磷钾肥。北方麦区适时浇水,使小麦生长健壮。

化学防治。对常年秋季发病重的地区或麦田,可采用种子重量0.2%的1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20%乳油拌种。结合防倒伏,春生第一叶定长以前,兑水均匀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每亩40克,既防止倒伏,又可兼治白粉病,减轻病害早春流行速度和强度。

小麦孕穗抽穗期,当病株率达15%-30%或病叶率达8%-15%时,每亩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或20%乳油每亩40克,兑水10千克进行喷雾,一般防治1次即可控制病害。

赤霉病

田间症状:小麦生育阶段均能受害,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在田间以穗腐最常见。

穗腐,通常在乳熟期于小穗颖片基部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或多个小穗,病小穗或病穗呈枯黄色,潮湿天气在颖片合缝处或小穗基部长出粉红色黏胶状霉层。若穗轴或穗茎受侵染可造成白穗。在病害发生后期,若遇潮湿天气,长粉红色霉层的地方会长出黑色小颗粒。病种子变秕,具粉红色霉层。

苗枯,由带菌种子引起。在幼苗的芽鞘和根鞘上呈黄褐色水渍状腐烂,严重时全苗枯死,病苗残粒上有粉红色菌丝体。

茎基腐,又称脚腐。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发病初期,茎基部呈褐色,后期变软腐烂,造成整株死亡。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抓好麦田开沟排水系统,降低田间湿度;清除田间地头的玉米、棉花秸秆等病残体。

化学防治。在小麦扬花初期,每亩用80%多菌灵微粉剂50克或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10千克进行喷雾,如果扬花期间连续下雨,第一次用药后7天再用药一次。

麦蚜

别名腻虫,分为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麦无网长管蚜和禾缢管蚜四种。

为害症状:麦长管蚜和禾缢管蚜除为害叶部外,还喜吸食穗部汁液,造成千粒重下降,籽粒营养品质变劣;麦二叉蚜和麦无网蚜多在中下部叶片为害,受害叶片出现黄色斑点。麦蚜为害严重时,常排泄蜜露到麦叶上,导致霉菌寄生,使叶片发黑,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受害麦叶提早枯死,减少养分向穗部输送。麦蚜还传播黄矮病。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选栽抗病耐蚜丰产品种,早春耙压,清除杂草。

化学防治。首先要查好虫情,在冬麦拔节,春麦出苗后,每3-5天到麦田随机取50-100株(麦蚜量大时可减株)调查蚜量和天敌数量,当百株(茎蚜)超过500头,天敌单位与蚜虫比在1比100以上时,即需防治。

田间喷药。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或用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喷雾。在穗期防治时应考虑兼治小麦锈病和白粉病及粘虫等,每亩可用粉锈宁6克、抗蚜威6克、灭幼脲2克(三者均指有效成分)混用,对上述病虫防效可达85%-90%以上。

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有红吸浆虫和黄吸浆虫两种。以幼虫潜伏在小麦穗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形成瘪粒和空粒,严重时全田颗粒无收。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种植抗虫品种,调整作物布局,实行轮作倒茬,连片土地深翻20厘米。

化学防治。亩用50%辛硫磷乳油200毫升加水5千克喷拌到20千克细土中,拌匀制成毒土,于小麦孕穗期吸浆虫中蛹期撒施于麦田,可杀死一部分蛹和上升到土表的幼虫,减少成虫的发生量。亩用10%吡虫啉20-30克,或4.5%高效氯氰菊酯30克,兑水10千克进行喷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