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植物保护学院稻瘟病菌研究再次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我校植保学院真菌病害课题组在稻瘟病菌致病分子机制领域再次取得重要进展。病原物领域的国际顶级学术刊物《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物(PLoS Pathogens)》(影响因子8.1,5年影响因子8.68)最近发表了我校关于稻瘟病菌致病分子机制的学术论文《稻瘟病菌强致病性菌株新型毒力基因的获得与丢失参与致病性的变异(Global Genome and Transcriptome Analyses of Magnaporthe oryzae Epidemic Isolate 98-06 Uncover Novel Effectors and Pathogenicity-Related Genes, Revealing Gene Gain and Lose Dynamics in Genome Evolution)》
(DOI: 10.1371/journal.ppat.1004801)。

该论文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73计划和江苏省特聘教授资助下完成,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董妍涵博士为第一作者、张正光教授为通讯作者。该成果是张正光教授研究小组在该刊物发表的第三篇关于稻瘟病菌致病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我校郑小波教授、王源超教授、张海峰副教授、叶文武博士,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健康研究中心的Ping Wang教授、华大基因的刘永锋和刘艳红参与了该研究。

稻瘟病菌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上毁灭性真菌病害,每年给我国造成30亿公斤的粮食损失,每年给全球造成的粮食损失可养活6千万人口。生产上人们广泛地选育抗病品种防治该病害,但是该病菌容易产生致病性变异,所产生的新群体能快速导致新选育的抗病品种丧失利用价值,造成严重的农业损失。该研究以我国水稻产区主要流行的稻瘟菌株为研究材料,综合采用组学和分子遗传学方法,证实菌株特异性基因的自然存在是稻瘟病菌群体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克服品种抗性和抵御不良环境的重要遗传方式。此外,该研究还鉴定出一批病菌毒性分泌蛋白的获选基因,并发现其中2个毒性分泌蛋白通过抑制水稻的免疫反应,帮助病菌侵染水稻。该研究对认识稻瘟病菌的变异和致病机制及利用抗病品种控制稻瘟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我校稻瘟病菌研究课题组历经20余年研究,与国内外多家从事稻瘟病菌研究的团队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已在PLoS Pathogens、Envrionmental Microbiology、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Fungal Genetics and Biology等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 谷雨 丁晓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