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继平:希望中国建成世界一流生物抗逆中心

中国科学报,2012-05-08

4月2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沪举行,由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联合通过中央“千人计划”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项目引进的朱健康教授及其团队将领衔该研究中心的建设。

据介绍,朱健康2010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是世界著名的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学领军人物之一。朱健康在《自然》、《科学》、《细胞》等世界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近200篇研究论文,是世界植物科学领域发表文章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之一。

看到科学网的此条消息时,我身心顿时兴奋起来。回望2011年的4月28日,我发表了题为“中国应该设立一个植物抗逆性育种中心”的博客,后投稿给“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有奖征文活动。那时,中国并没有一个植物抗逆性研究中心。

抗逆性研究和抗逆性产品是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是无公害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的根本保证,也是高产和稳产的一个重要条件。成立一个全国性植物抗逆性研究中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然,这样的研究中心必须要有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来设计、创建和领导,如今,由朱健康领衔此事,是天大的好事。但值得注意的是,必须以最小的代价建成世界上第一流的研究和育种中心。

优良抗逆性是高产稳产前提

农业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之根本,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社会稳定的根本,是人民生活的头等大事。虽然最近几年来,中国农民凭借科学种田的新概念,获得了连续7年的增产,加上从一些国家进口农产品,国家粮食储备有余,食品市场供应充足。可这背后的成就是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获得的。

由于近年来的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极端灾害气候频发,农业生产面临着重大自然灾害的威胁和挑战。未来几年中,世界上有许多地区将面临大面积的干旱或者其他不利的气候环境,将会导致农业的大面积歉收。要是这些自然灾害发生在中国的某些省份,可能会导致大范围的粮食减产,后果很严重。

中国历史上一直以小农经济为主,科技投入相对来说比西方国家要少得多。中国农民经营的耕地面积很小,一些种子公司的规模也很小,根本无法与国外大型公司竞争。所以,有人把中国本地的种子公司看成是麻雀,把外国大型跨国种子公司看成是老鹰。麻雀是无法跟老鹰竞争的。

抗逆性研究和抗逆性产品是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是无公害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的根本保证,也是高产和稳产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国人口众多,可耕地面积很有限,因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唯一的选择,而确保高产和稳产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唯一途径。农作物的优良抗逆性是确保高产稳产的前提。

虽然中国农科院有植保所等研究单位,各省农科院也有各自的植保所,但是,这些单位力量分散,没有统一的协调和配合功能,从而导致研究项目的重复,经费和科技人员的浪费现象严重。

建立一个全国植物抗逆性育种中心,可以充分利用全国的力量,重新调配各农科院植保所、大专院校有关科技人员的经费配置和相关任务,减少重复,统一步调,集中优势,加快开发,全面推广。

地域选择的隐忧

不过,在高兴的同时,我又有一些担忧。从一个在这个方面工作了几十年的科技人员的角度来看,这个项目应该设立在人迹罕至,没有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地方。

道理很简单,植物生长在大自然,而不是在大城市。而且,这个项目的主要任务是了解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自然反应。更进一步来说,抗逆性测试必须利用许多有害微生物、昆虫、极端气候条件、不良土壤和其他不利的环境条件。这些因素都会对常规农业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因而,不能靠得很近。那些已经建立在大城市郊区的抗逆性试验站,其科技成果带来的社会利益可能还比不上在这些试验中应用的有害生物给环境造成的损害。这些有害生物给环境造成的损害一般在短期内是察觉不到的。

此外,我认为研究中心预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每年为全国农民提供优质抗逆性新品种,从而为确保国家的粮食供应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些新品种具有适应不良气候和环境条件的突出能力,不需要或者很少需要农药,营养价值高,产量也不错。

中心的最主要功能应该是一个最终权威机构,是最后检测机构,对各省市和各大专院校的研究成果作最后的实地检测;同时也是一个全国协调机构,统一全国在农作物抗逆性方面的所有科研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