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呼唤模式创新

导读:

由于检测出携带致癌基因,患乳腺癌风险极高的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朱莉,两年前毅然预防性地切除了乳腺。最近,为避免罹患卵巢癌,她又自爆已进一步切除卵巢和输卵管。一时间,“基因检测”炙手可热。


在互联网医疗火热之际,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日又抛出2.15亿美元助力“精准医疗”,这将基因组学的应用推上了更高的舞台。

医疗要实现“精准”和“个性化”,除了要不断收集生物信息,使其达到“大数据”量级,还需要不断研发新的分析工具,提高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信息收集能够通过基因检测来实现,信息的分析和解读则可以通过生物信息技术来解决。

虽然基因检测并不是基因信息收集的唯一方式,但由其提供基因数据却是基因大数据的入口,也是进入基因行业的门票。

不过,中国的基因检测市场却仍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是原始基因数据的不断产出,形成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另一方面是应用市场推动面临的技术创新严重不足。

成功模式难以复制

1994年,美国率先在医疗机构中开展肠癌基因筛检,一年后,英国也开始了全面的基因筛检制度;2002年,欧盟超过70万人进行了基因检测;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推出基因检测的国际标准;2005年,美国已有近500万人次接受了基因检测,通过预知和医学干预,使大肠癌的发病率下降了90%,乳腺癌的发病率下降了70%。

在这一背景下,众多基因检测公司在2006年诞生并发展起来,然而到2015年,大多数公司已不复存在,只有美国一家23andMe公司还在不断通过融资“烧钱”来支撑。如今,23andMe又将主要精力从基因检测业务转移到药物研发模式上来。

中国从2006年开始基因检测市场化以来,走了不少弯路。可国内的基因检测市场为什么难以复制成功23andMe的模式呢?

第一,在2006年的中国,互联网并不成熟。如今,移动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如果说这是最初基因检测公司无法具备的环境,那么进入2015年以后,互联网和基因行业的结合有望再次刮起基因检测的台风。

第二,中国的地推文化(销售/营销团队)奇特。在美国,产品销售文化已经很成熟,以苹果为例,乔布斯最初既是产品经理,又是销售员,他们很享受把产品做出来再卖出去,最后得到用户体验反馈的感觉。而在中国,销售的才能就是把产品卖出去,产品研发过程带给人的体验已不复存在。

第三,政府和消费者都还没有准备好。美国通过十年的科普教育,老百姓已经逐步接受基因检测产品的宣传。而中国的消费者对于基因检测产品,更多是抱有一种神秘和高科技的心态来了解,同时,政府对于开放基因检测应用的政策也一直摇摆不定。

面临科技创新的挑战

基因数据贯通于人一生的健康,决定了50%的生老病死,谁拥有基因检测产品,谁就占据了基因数据的“入口”。从这点来看,部署基因检测产品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无怪乎众多的生物及医药公司挤破头都要进入基因检测领域。

从最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计委)颁布的种种规范和试行条例来看,国家正在试图放开基因检测的应用。然而,占据了这个基因数据“入口”,是不是就宣布胜利了呢?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经说过:“我们决定登月,不是因为它们简单,而是因为它们困难。”基因行业的项目并不简单,行业内的人看到的是国内种种不完善的技术和落后的模式,应用到消费者市场的科技成果仍凤毛麟角。

2011年,中国科技研发投入超过1万亿元,占GDP的1.98%,但转化率却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要解决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终端使用实现市场化,在目前复杂的科研体制内要实现从10%到40%的水平,难度很大。

从国家2013年对企业创新研发投入的比例来看,中国财政科技支出中,企业仅占15%,而发达国家达到了30%以上。中国大中型企业科技研发支出占主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1%,与发达国家大企业5%的水平差距很大。

由此看来,科技创新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政府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推动科技成果的市场化。作为近几年发展迅速的基因行业,也面临着科技创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存在科学研究领域,还存在于产业技术转化过程中。

政府企业需共同努力

如今,美国正在启动新生儿测序计划,通过基因检测让基因数据陪伴婴儿的一生,成为新生命成长过程的“指南针”。而这一计划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开始行动。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白鹤祥建议,国家应免费为新生儿建立脐带血和DNA库,一方面为儿童生命健康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从源头来有效遏制拐卖儿童犯罪。

那需要国家投入多少钱呢?经估算,全国每年新生儿申报户口人数为1600万~1800万,如果采集DNA信息的方式是通过口腔黏膜细胞提取的话,按照每例市场价50元计算,除了设备成本外,国家每年投入的耗材经费就超过8亿元。

最近,拥有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及数据分析技术平台的国家基因库正在深圳抓紧建设,平台每年产出的基因数据占据全球过半市场份额。我们看到的是,基因数据正在形成大数据,但是如何与应用市场对接,仍是“问号”。

一方面是原始基因数据的不断产出,形成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另一方面却是应用市场推动面临的技术创新严重不足。

中国企业将基因检测产品推出市场近十年,之所以没能做起来,还存在三个瓶颈:价格、周期和数据分析;其次在模式创新上需要解决诊断类和预防类基因检测的硬伤;最后需要在基因检测解读报告和后续服务上提高用户体验。

如果技术创新是一个方向,那么目前中国最缺的是模式上的创新。如果基因检测是健康行业的支点,那么撬起健康行业“杆杠”的这只“无形的手”,应该是政府和企业共同推动的模式创新。

业内人士和政府决策部门都要意识到,我们需要新的模式来让行业资源更充分地发挥,让行业的分工更高效率地运作。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迈出这一步。

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

欢迎关注中科紫鑫人事招聘相关信息:http://www.ngscn.com/index.php/Job/employ

;